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秦代修筑的五尺道,通往滇池地区。汉武帝时唐蒙又“凿石开阁,以通南中”,将五尺道加以整修扩建,形成由僰道南下,过石门(今云南盐津豆沙关)到朱提,然后经由味县,到达滇池地区的官道。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现在的豆沙古镇,是在2006年“7·22”地震之后重新修建的,虽是重建,却不失古韵。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先秦古道、朱提水道、内昆铁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在此“五道并行”,更是“交通活化石”。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豆沙关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等著名的景点,一些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这个“千年古镇”,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马栈”,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有人言道“南有和顺,北有豆沙”。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石门关(关隘建筑)始建于隋朝,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边疆两面就隔绝了。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特别在唐朝的时候,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关就关闭了,一关就是40多年。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对于石门关,《蛮书》是这样记载的:“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其险无比。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如今“石门关”三字,出自云南著名书法家楚图南之手,极拙朴耐品,意味绵长。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豆沙关处在五尺道的咽喉位置,城门上题刻的仍然是古时的“石门关”三字,这是通往古南滇的第一关,关内为中原地界,关外则为蛮夷之地。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古时的关门为1.2尺厚的木门,除有人值守关门外,楼上也驻有重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人将石门关称为“险关”。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古时,每逢将士出征,家人们便会守候在石门关,翘望着亲人归来,石门关又被人们称为“情关”。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航拍:当地又流传着一句话: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位于滇东北云川交界处的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因其对岸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故又称“石门关”。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豆沙古镇,古风、古韵、古道热肠,表达着厚重历史与人文风情。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石门关”的英豪之气在此彰显;“脚踏五尺道,追梦三千年”的向往将在这里实现。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古人由蜀道入滇,此是进云南的第一道关。关上有个唐碑亭,亭内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书法家。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千古僰人留悬棺,与“五尺道”同样可以称奇的,还有如天幕般挂于石门关对面巨型石壁的石缝中贮存的僰人棺木。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石壁高达四五百米、宽千米有余,呈灰黑色,都完整无损,只有这条石缝很扎眼,成了一处伤痕。有研究表明,这是汉代的僰人悬棺。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自秦开五尺道以来,豆沙关就是中原与边疆的交通枢纽,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它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一道隘口,也是一条连结中原文化与滇缅文化的通道。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南方丝绸之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缅甸、越南。在这条大通道上,有无数个重要的关口,豆沙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从石门关出来几步,视野一下开阔起来,眼前一亮。从这咽喉中发散出五条优美的曲线,关河水道、成昆铁路、213国道、秦五尺道、火麻高速。五条完全不同的交通图像一幅图画摆在我们面前。五条道路,三千年的变化,尽收眼底,不能没有感慨。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现存的古道长约350米,宽1.7米,历经二千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人踩马踏,如今坚硬的石阶路依然乌里发亮,马蹄印迹深深。尤其是拐弯及险要处的蹄印最深,有的竟深达十多厘米。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长约200多米的秦“五尺道”。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长约50多米,宽约两米,为典型的秦“五尺道”遗迹。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据介绍,新发现的这段秦“五尺道”,由石灰岩石板铺就。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石板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后,留下的骡马印痕和人行走后留下的印痕等清晰可见。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威宁、鲁甸、宣威等县,称之谓“石门道”。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一茬又一茬马帮成百上千年行进于此留下的印记,站在这里仿佛听到马铃声叮当、叮当…..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著名的“五尺道”一段。曾经2000多里的官道,如今多已荒废,而今尚保留短短三百五十多米最完好的一段就在此处。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悬崖峭壁上的宽仅五尺的青石古道,成为内地入滇的大通路,也成为后来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五尺古道蹄痕深。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古道上的每一级石梯,都是历史的链条,青石砌成的路面,镌刻着马帮留下的深深蹄印,千年的磨砺,为石梯刻上了道道的历史。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在至今保存完好的石门关300余米不甚规整的古道上,留下了240多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最深者竟达12厘米,这是一茬又一茬马帮成百上千年行进于此留下的永恒的记忆。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石门关和五尺道。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五尺道豆沙关段现存350米。其中有几个回头弯,用以减缓坡度。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沿着光滑的青石板路前行。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盐津是秦汉以来中原通往云南的通道之一,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

千年古道,三省咽喉“五尺道豆沙关”

这条古道的确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也承担了川滇商贸文化往来交融的重任。川滇两地的马帮载着布匹、盐、大米、山货、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古道上,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中原文化、蜀地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随之汇集相融,衍生出了朱提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豆沙   古道   昭通   石门   盐津县   悬棺   盐津   马帮   中原   要道   石壁   云南   古时   咽喉   千年   著名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