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将在17个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11月14日,工信部启动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确定到2020年,在17个方向及细分领域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神经网络芯片、智能制造等。

此举旨在“选择一批掌握了关键AI技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打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培育企业创新发展的力量,加快我国AI产业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促进创新与发展。“

工信部还计划实现宽带接入率超过 9 0% 的目标,以满足AI领域的应用需求。针对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等薄弱环节,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AI产业全球领导者,届时国内AI产业将价值 1, 500亿美元。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2020年之前,在AI技术和应用上赶上美国。

中国人工智能将在17个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人工智能揭榜工作是围绕工信部去年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方向,在17个方向及细分领域,开展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的人工智能标志性技术、产品和服务,覆盖了四个方面,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的突破目标是:

1、智能网联汽车。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平台,形成平台相关标准,支撑高度自动驾驶(HA级)。

2、智能服务机器人。到2020年,智能服务机器人环境感知、自然交互、自主学习、人机协作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医疗康复、助老助残、消防救灾等机器人实现样机生产,完成技术与功能验证,实现20家以上应用示范。

3、智能无人机。到2020年,智能消费级无人机三轴机械增稳云台精度达到0.005 度,实现 360 度全向感知避障,实现自动智能强制避让航空管制区域。

4、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到2020年,国内先进的多模态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以上典型疾病的检出率超过95%,假阴性率低于1%,假阳性率低于5%。

5、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

6、智能语音交互系统。到2020年,实现多场景下中文语音识别平均准确率达到96%,5米远场识别率超过92%,用户对话意图识别准确率超过90%。

7、智能翻译系统。到2020年,多语种智能互译取得明显突破,中译英、英译中场景下产品的翻译准确率超过85%,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智能互译准确率显著提升。

8、智能家居产品。到2020年,智能家居产品类别明显丰富,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达到90%以上,安防产品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核心基础方面,选择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等开展攻关。

9、智能传感器。到2020年,压电传感器、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的性能显著提高,信噪比达到70dB、声学过载点达到135dB的声学传感器实现量产,绝对精度100Pa以内、噪音水平0.6Pa以内的压力传感器实现商用,弱磁场分辨率达到1pT的磁传感器实现量产。在模拟仿真、设计、MEMS工艺、封装及个性化测试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在移动式可穿戴、互联网、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的系统方案设计能力。

10、神经网络芯片。到2020年,神经网络芯片技术取得突破进展,推出性能达到128TFLOPS(16位浮点)、能效比超过1TFLOPS/w的云端神经网络芯片,推出能效比超过1T OPS/w(以16位浮点为基准)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支持卷积神经网络(CNN)、递归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一种或几种主流神经网络算法;在智能终端、自动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实现神经网络芯片的规模化商用。

11、开源开放平台。到2020年,面向云端训练的开源开发平台支持大规模分布式集群、多种硬件平台、多种算法,面向终端执行的开源开发平台具备轻量化、模块化和可靠性等特征。

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方面,选择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进行揭榜攻关。

1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增材制造装备成形效率大于450cm3/h,连续工作时间大于240h;实现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在机床、机器人、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的工业现场视觉识别准确率达到90%,测量精度及速度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开发10个以上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在支撑体系方面,选择高质量的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等作为揭榜攻关任务。

13、行业训练资源库。到2020年,基础语音、视频图像、文本对话等公共训练数据量大幅提升,在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汇集一定规模的行业应用数据,用于支持创业创新。

14、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到2020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建成第三方试点测试平台并开展评估评测服务;在模式识别、语义理解、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建成具有基础支撑能力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15、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到2020年,全国90%以上地区的宽带接入速率和时延满足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需求,10家以上重点企业实现覆盖生产全流程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建设,重点区域车联网网络设施初步建成。

16、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到2020年,完善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产业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框架,初步建成具备人工智能安全态势感知、测试评估、威胁信息共享以及应急处置等基本能力的安全保障平台。

17、其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涉及的其他重要技术、产品、服务和平台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人工智能   领域   无人机   神经网络   技术   准确率   中国   机器人   传感器   芯片   重点   关键   装备   智能   产业   测试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