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提出基于检测的量子自编码差错抑制

工作简介——基于检测的量子自编码差错抑制

预计在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计算机(NISQ)时代,量子算法可以在大约50到100个量子比特上成功运行。然而,在这种规模的算法上进行量子纠错需要更多的可控量子位,这对技术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保相干子空间仅存在于选择性误差源中,其抗噪声能力有限。这意味着需要一种方法,在有限数量的可控量子位内减少不同类型的错误。


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科大郭国平教授研究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王欣教授合作提出了一个协议,使用基于检测的量子自动编码器来减少量子错误。


在协议中,量子数据被压缩成一个潜在的子空间,同时将错误留在子空间之外,然后通过测量消除后者。与以前开发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编码器相比,此协议一方面不需要额外的量子位来进行数据压缩,另一方面可以在某些例子中显示出更强大的功能。基于探测的量子自动编码器对于短期量子器件效果显著,因为在这些器件中,可控量子位是有限的,而降低噪声非常重要。


中科大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提出基于检测的量子自编码差错抑制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20年5月9日以“Detection-based error mitigation using quantum autoencoders”为题发表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


主要作者简介


张笑鸣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信息、机器学习。


郭国平

本源量子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伟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博士,本源量子测控部总监,“基于FPGA控制的多通道反馈测控系统”和“量子芯片立体封装”项目总负责人。


原文传递

详情请点击论文链接:

https://arxiv.org/abs/2005.0434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量子   香港   中国科学院   本源   编码器   差错   噪声   算法   器件   可控   抑制   教授   团队   博士   错误   协议   规模   城市   大学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