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慢慢成长,

龟速前进。


《阿基里斯与龟》是日本导演北野武的一部电影作品。男主角真知寿命运坎坷,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他认为正确的艺术之路。在并不如意的人生中,他从未尝过成功的味道。但在故事的最后,终收获了珍贵的“宝物”。

电影名取自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论”,在该悖论中,《荷马史诗》中的善跑健将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一只乌龟。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电影《阿基里斯与龟》


旧物仓厦门店的中古厨房被设置在顶楼,我们一边与创始人杨函憬聊着旧物仓的十年风雨,一边享受着他专业的泡茶“服务”。

厨房门外即是天台,晚风微微拂过,隔壁咖啡厅种的玫瑰和茉莉飘来若有似无的香,而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电影中那只爬得很慢,却一直在赢的“乌龟”。


01

老洋楼、碎花砖、旧家具,

破烂堆里的复古营生


与位于内陆的成都不同,临海的厦门通透敞亮,风里传递着很多种味道。

海水的咸涩潮湿,洋紫荆和绛色三角梅混合出的奇异花气,姜汁烧鸭的鲜香,马蹄莲的清甜,以及这座闽南小城在阳光炙烤下零星散发出热烘烘的腥意……

“住在五光十色的城市里,没理由沾不上一点缤纷。”温柔多情又充满怀旧气息的厦门,流连在此处,适度松弛,恰好生活

或许正是看中了厦门特有的这种“松弛感”,杨函憬选择离开家乡贵州,来到厦门定居。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是住在洋房里。”又或许是和作家林语堂一样,对有着粉彩墙壁、琉璃花窗、铁栅栏上雕刻着荆棘玫瑰的老洋房同样痴迷,杨函憬租下几栋老洋房,做起了旧别墅改造的生意。

而由旧别墅变身咖啡馆、酒馆、民宿的“洋房场景化运营”在经过了6年挣扎后,以失败告终。2012年,破产后的杨函憬不得不对这些别墅洋房进行清退,将空间内的旧家具、花地砖暂时堆放在仓库里,清仓变卖用以还债,与之在一起的还有他自己多年来走街串巷收集的“破铜烂铁”和各式各样的旧物杂货。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旧物仓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某一天,杨函憬看着成山的破烂物什,灵光一闪间,决定了一件事——他要试着靠这堆“破烂”,重新让日子再过起来!

于是,在2012年到2021年近十年的时间里,旧物仓经历了爆红、濒临破产、起死回生、再次濒死、又再次活转的戏剧化历程。如今,旧物仓的规模早已不局限于厦门湖里区的仓库内,广州、珠海、北京、深圳、成都……都有了旧物仓的身影。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珠海仓。图源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阿那亚仓。图源旧物仓


回过头来再去思考,杨函憬认为旧物仓的诞生是“偶然的”,同时也是“必然”

“整件事就离谱!这样的公司在全宇宙,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杨函憬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思绪万千,“从破产到还债再到诞生旧物仓,最后甚至它还变成一个打破时代传统印象的IP。但如果不是因为时代发展中的‘必然’,旧物仓早死了。照原先的经营方法,早就破产一百次了。我们遇到的状况太多了,而且都很危急。”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如果说旧物仓是因为杨函憬破产才偶然被创建出来的,那么整个时代对“复古”的回归,却是旧物仓存在的必然条件。

快节奏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激发出人们对回归生活、回归个人、回归在地文化的意识需求。其中,时代发展的节点,正是拯救旧物仓的推手:第一次产生危机那会儿,平台“众筹”的概念出现了;后来,整个文旅产业的振兴变成旧物仓新的发展契机;2020年,旧物仓差点被突发的全球性疫情击溃,却也碰上了城市更新话题的再热……“我们是被这些‘浪潮’赶着向前走的。”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以前人们都走得太快,但有一天你回头来看,发现我们仍旧需要一些实景化的场景,不可能每个人都靠回忆去慰藉,总要有这样的空间去完成一种逃亡和回归。”在杨函憬心里,旧物仓就是那个帮助人们达成回归的“重点”

从实体的旧物,到“再现计划”的复古产品,再到一种日渐回归的生活方式。旧物仓正通过复古的场景及空间营造,连接城市记忆及社群,形成最具差异化的文化竞争力。通过对生活美学的场景式的置入体验,推动复古系生活美学产品的线上及线下零售。籍此,完成从场景到体验,从体验到零售,从零售到社群服务的生态体系。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当杨函憬面对“一直在坚持什么,又改变了什么”的问题时,他思考了将近十秒钟:“理念没有变过,达成的方法改变了很多次。”

旧物仓去过很多城市,设立了不同的“城市仓”,每个“城市仓”也各有特色。“我们其实更像个研发机构,一直在做实验——一个个成本巨大的实验。”现有的中古厨房、生活美学院、时光花园的运营模式,都是经过杨函憬和团队将过去的失败总结,温故知新,再产生新的创意,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深圳仓。图源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广州仓。图源旧物仓


包括在2020年停滞的TCC两岸文创中心,曾经一度让杨函憬觉得它“死定了”。“这个项目投建了4年,前前后后花了近千万。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及时止损,但我们没有,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未完成的博物馆’概念,和许许多多人一起,就真的把它救下来了,直到现在,TCC里的业态也越来越多,今年7月应该会有个更完美的样子呈现出来。”

拯救一个体量如此巨大的场馆竟然全靠各路人士帮忙,不得不让人感叹,叠加的力量是惊人的。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TCC两岸文创中心街区日市插画示意图。图源旧物仓


02

谁会购买老东西?

谁在使用旧物仓?


2017年到2019年,对旧物仓来说是“步子迈得稍微大了点”的一年,一口气在几个城市都设立了门店。除了用各类旧物将空间打造得更完整,旧物仓还将线上和线下打通,尝试许多新方法。

对大部分品牌来说,这是很常规的品牌拓展动作,但杨函憬却感到有点“心慌”,这种“心慌”正好撞上了2020年的疫情,让他更加确定,关于旧物仓的“实验”应该慢慢来。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很多人看到我们好像发展得很快,势头很猛,各种咨询做‘城市合伙人’的人都找了过来,特别是2020年疫情,可能让不少人心里有些着急。那时关于旧物仓的运营版型我们还没有完全分析好,于是将其中中古厨房的部分提取出来,做了个‘城市合伙人’的招募计划,计划推出后,有300多人想要合作,反响非常热烈。我们又花了很长时间去和他们一个个仔细沟通,发现可能还是不太合适,就主动暂停了。”

在杨函憬看来,旧物仓一直在做创造型的市场,“如果只是满足大家的需求,那我们其实可以赚很多钱。但我们想去做、也正在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所以就会很累,也确实没有赚什么钱,但这个市场我觉得是很有商业价值的。”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现在市面上在做“复古文化”和“旧货”的品牌很多,但能像旧物仓一样活到现在的却不多。杨函憬坦言,他们试错过很多次,然后又解决了这些危机很多次,“解决了十年,就活下来了。”杨函憬说,一个好的东西,如果别人不能去复制它的美好,它可能就会带来伤害。放到市场上来看,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而如果这个东西足够好,大家都去选择经营它,它就会变成我说的‘价值观连锁效应’,就可以影响更多人。”

很多人对旧物仓的受众群体很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旧物仓里消费?又是依托哪些消费者的“帮助”,让旧物仓活到了现在?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杨函憬将旧物仓的受众画像分为了“3C用户+2B用户”。“3C”指的是崇尚复古时尚的、以在旧物仓打卡为目的的年轻人,愿意买高单价产品、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旧物爱好者,以及家庭用户。“旧物仓是唯一可以带着孩子、爸妈、外公外婆一起逛的空间,在旧物仓,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能找到契合自己的那份趣味。”

而to B的“2B”用户,主要分为会购买相关材料,用于打造旧物主题的咖啡厅或办公室的人群,以及各类地产、文旅集团、政府单位等需要举办城市记忆展览,需要导入文化产业主力店,借此获得流量的产业化客群。

“从十几二十岁到七八十岁,很多人都没想到喜欢旧物仓的人群的年龄跨度会这么大!”年轻人喜欢来这里打卡拍照,寻求对他们来说“新鲜”的复古时尚;年长者也愿意花几千块钱,只为买走看上去与记忆中的碗碟相似的器具。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当然,旧物仓并不会“自娱自乐”,也精选邀请了许多同他们意气相投的品牌入驻。例如以“复古设计”闻名的马歇尔音箱或中古陶瓷集合店,而大量以手作为产品亮点的品牌也可以在旧物仓看到。

现在,旧物仓很清醒地知道该选择去做什么、不做什么。例如在咖啡馆大行其道的今天,主打“红茶”的时光花园就像一股清流。“我本人非常爱喝茶,茶也是非常能代表中国的生活方式。旧物仓在主动做‘收归’的动作,回到更原生和更在地的表达。”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杨函憬认为,消费不是一件坏的事情,不要把“消费主义”变成一种“消费主张”:“它只是通过购买完成了一个行为而已。我们现在考虑的是,做这个事情,别人可能跟它发生什么关系?它对别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它可能就是低频的。”

有很多做复古场景租赁的空间可能在逻辑的第一层,但旧物仓其实已经测试到了第五层。“以前只做场景,让人们进来可以逛可以拍,但事实上这没有转化。现在,我们发现场景的转化其实可以更直接——比如中古厨房,大家就是想来吃记忆中的、带有怀旧感的食物。现在在我们中古厨房的场景中,他既可以真正处于那个记忆中的场景,同时也可以吃到该场景下的食物,那么这个逻辑就通了。”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03

不停地“杀死”自己,

然后和旧物仓一起活下去


杨函憬的一天很充实,时间对他来说仿佛永远不够用。

早起赶各种框架方案,然后到店里喝茶,让自己“完全清醒”过来。接着就是各种会议,到了用餐时间也是边吃饭边开会。晚餐当然也不能浪费,商务谈判局安排得满满当当。晚上回家后,再把微信上关于工作的问题处理完。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内的中古厨房,杨函憬每天都会在这里喝早茶。摄影:雨婷©宅二三


“常常听见有人在聊天时会说退休以后想干嘛干嘛。但我没有下一站,我就只有这一站。我在旧物仓干一辈子可能都干不完。”将生活、工作、理想揉在一块儿的杨函憬,正是被员工吐槽的那类“工作狂”老板。

旧物仓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直到现在,都觉得旧物仓是情怀。“并没有人看见你要做到什么程度,最终要走到哪里去。”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水到渠成。杨函憬说,只有自己改变了,做出的事情、造成的结果才会改变。“做旧物仓十年的时间里,我是被自己革新了很多次的,几乎每两年就要革新一次。”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就像代表着旧物仓的花砖,杨函憬从“纵线”思考的角度,让花砖完全突破了它原有的形式和功用。除了让花砖再次成为能够引领一种生活风尚的复古材料,还照顾到并不一定会将花砖当作“砖”使用的人群:花砖家具、花砖工艺品、花砖的衍生周边……旧物仓试图让某一条线成纵向去发展,并且越扎越深。

“旧物就像一个宝藏,可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它是一个‘时间之矿’。”而在“挖矿”的过程中,杨函憬也保持着实时更新的态度。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雨婷©宅二三


“关于复刻类的家具,我们未来也会持续去做,但我们不希望成为像‘设计师品牌一样的高单价产品’,而是更倾向于将产品变成‘生活的杂货’,旧物仓则是满满当当杂货铺的感觉。”在旧物仓,一切都很日常亲切,不会觉得某个美好的东西“遥不可及”,而是自然而然产生“它就是我的”的充实笃信。

但这并不意味着旧物仓只会采用传统做法,未来也会尝试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邀请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通过共创的形式参与进来,充分尊重不同城市文化和不同创意人的创意,以新赋旧而获得充满创意的新东西。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空间内用碎花砖拼贴而成的地面,工匠师傅摸到哪块放哪块,完全随机。摄影:雨婷©宅二三


再以“中古厨房”为例,并不是请一位擅于烹饪的大厨,去将复古厨房场景完全复刻至每个城市就是成功的“中古厨房”了。旧物仓会通过很长时间的调研,去找到合适的品牌、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城市做合适的事情。

2021年,旧物仓也来到了成都正在进行街区更新的猛追湾,挑选了一栋沿街大约3000㎡的主楼进行“成都仓”的打造。杨函憬说,这一次,他希望可以将成都仓构建成一个拥有未来形态的“百货公司”,让使用者们重新思考商业的定义和产生方式。“未来的商业一定不止是购物,它可能还应该提供一种强烈的‘体验’。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内的“花砖隧道”。摄影:雨婷©宅二三


同时,中古厨房也会与成都本地的品牌“熟地当归”进行合作,充分融合四川本地饮食文化,将打破“药膳”带给人们的老气印象,甚至可能会让很多年轻人重新认识、爱上药膳,这的确令人期待。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旧物仓位于猛追湾望平街的展览,“检索成都”。摄影:雨婷©宅二三


2022年,旧物仓即将迎来它的十周年。杨函憬很自信地表示“再多做几个旧物仓对我们来说可能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但也考虑到各种业态的可持续性,能够让旧物更大规模地被应用、回收、循环起来,他也透露了旧物仓未来的一些新计划,例如会去做个“世界破烂大会”,让大家都来“破烂中心”分享、交流心得,让旧物与人真正产生链接:“在今天,‘人的互联网’更为重要。

除了深耕自己和为他人提供经验服务,旧物仓也会用已有的场景和流量去孵化和投资有潜力的品牌,正如杨函憬所说,“有些价值的交换和创造,未必一定会经过货币。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漫画中的小人和杨函憬简直一模一样。图源旧物仓


聊完旧物仓,杨函憬顺势聊了聊自己。他说他有三个最爱,旧物、食物,以及植物。有人曾经问他,植物到底算旧物还是食物?他想这样回答:“植物每年都会发新,会‘杀死’原来的自己。我是比较猛的,敢去‘杀死’原来的那个我。虽然很痛苦,但觉察到痛苦的时候才是在成长。


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厦门仓。摄影:涩々©宅二三


-


执行主编:涩々

编辑:涩々

撰稿:涩々

摄影:雨婷©宅二三,或由“旧物仓”提供

平面设计:唱片机

校对:十一

收录话题:#品牌故事##旧物仓##家居设计#

原文链接:专访杨函憬:生死十年,旧物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旧物   里斯   花砖   中古   创意   厦门   成都   破烂   专访   场景   生死   合适   厨房   东西   品牌   城市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