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原版《地球真相》序文 (摘录)

序一:三十年后再读杨槐 耿庆国

1989年秋,因总参南京通信工程学院方守清教授向中国科协钱学森主席,写了一封反映"地球科学新发现"问题的来信,中国科协受理后我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翁文波理事长和曲克信秘书长委托,承担了对当事人杨槐所作地学研究的评审鉴定工作。此后不久,从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转来了由方教授衔接的首批送审论文。阅后,我才获知,杨槐祖籍安徽安庆,生于南京现住成都,是一位工人出身、无固定职业的民间学者。

经过一年左右的严格初审后,在中国科协的关注与支持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90年10月22日正式安排了学术评审会。在我主持下,评审会开了近三个小时,其中杨槐报告历时一个半小时,答辩与座谈一个多小时。根据与会学者专家们的意见,我执笔起草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杨槐所作研究予以充分肯定的书面评审结论,报呈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后该部另具专文报送中国科协书记处和中国科协钱学森主席审阅,并获钱老批示:"很好"。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评审结论中,我们指出:"杨槐同志学术思想新颖活跃,视野广阔而独特。理论模式自洽,且资料包容性大,论证有据,材料翔实,说服力强。这是一项在天体起源与演化问题方面颇有见地和价值的可喜研究成果。"同时,我们在评审结论中还提出如下建议供中国科协领导参考:

"一,鉴于杨槐同志所做的研究,已自成体系,初具规模,且达到相当水平,应对此予以重视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和必要的支持,使之日臻完善,并最终成为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学发现。

二,我们鼓励并支持他能早日把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论文写成专著,出版问世。"最让人想不到的是第一项建议及其结果。中国科协领导看了我们所作评审结论和建议后,十分重视。我清楚记得在评审结论上报一周后,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高潮同志即代表科协和钱老接见杨槐。接见中,对于这项研究和杨槐本人的安排,高书记说:"我们准备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安排你到北京哪所大学,一边任教一边搞科研。对这样安排,你有什么考虑吗?"

杨槐沉默了片刻,回答说:"我是个工人,只初中毕业。一无学历,二无职称,三无从事地学研究的专业实践……所以,考虑到这些,我觉得我是从民间来的,还是回民间去。这,可能更适合于我。"对他这般应答国家有关方面的安排,事后许多人觉其"傻"。但在我看来,杨槐先生坚持"从民间来,还回民间去",恰恰反映了他为人的本色是"真"——"真诚","真实",不图虚名。也许,正因为这个"真",才会有今天的杨槐,才会有今天《地球真相》这本书的安静问世吧?

杨槐是个事业上勤奋、治学态度严谨的人。更难得的是现在——竟然在他八十高龄的今天,又见其三十多万字另一部力作问世,而且从书名上看,其份量颇沉:《地球真相——地球起源、演化与"时空地球"》。我仔细研读完本书,发现此前杨氏所有的地学著作,都不可与它同日而语。

或问:杨槐地学研究最核心的成果是什么?毫无疑问,那便是他的"地球非球对称膨胀十二条工作假说"及其论证。……如今的新作《地球真相》,乃其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调动所有能说明问题的资料,对其"十二条工作假说"的一个体系性证明,十分不易。正因如此,其阅读效果也是相当具有震撼力的。

一旦杨槐先生于本书中所献研究与论证,被证实为系如我们当初评审结论中所说,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且可真实检验的"重大科学发现",那么当代四大科学前沿中的三个——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起源与演化,高能基本粒子物理学——其既有认识与学说,都将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从而改变和改写西方几百年来为之设定的科学理论体系与结论。

这就意味着:一个改写现代人类科学史的"中国学派"的铿锵诞生。尤其这一新学派的诞生,是在当今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和全面伟大复兴而奋勇拼搏的重要历史时刻出现,这就特别有意义。我确信,随着本书的出版,这一天不要很久,一定会到来。

此序。 书于北京劲松寓所 2020年1月22日

————————————————

耿庆国: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主任 、名誉主任。

序二:小人物大发现 汤经武

二十三年前,经朋友推介,我看了杨槐集文学、"地球非球对称膨胀"地学新说、诗词三位一体的半自传式小说《金之秋》手稿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后在成都一间杨槐向别

人借居的陋室中,结识了当时被报纸称为"四无"(无户口,无住房,无工作,无收入)的"科研个体户",正是小说作者及其"主人公金之秋"的原型。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南京某化工企业电工、搬运工,报道称"读书入魔,苏俄文学、古典诗词、科普小品、史籍传记等,能借就借,不能借就买,工资绝大部分贡献给了书店"。

他还当过报刊的理论编辑。因其出身不好在"文革"时期被隔离审查。为转移审查时自杀未遂的精神痛苦,他居然能在被审查的高压环境中潜心研究地球科学,并发现了"地球巨量膨胀"现象,首创了"地球非球对称膨胀论"地学新理论。其后,企望向国家汇报时,却被领导视为"别有用心的现行反革命"行为,遭到迫害,又被"劳动改造"三年。"劳改"期满后,为追求科学真理,他毅然放弃三十多年工龄、公职,流浪移居四川,欲寻一方净土好完成心中的科学研究。其时,他打工,做小生意,在成都青年路摆地摊卖裤衩,四处销售节能灯、麻将牌等。四十六岁那年,经人介绍,与回城老知青、收入甚微的女工张某结为夫妻,同命运共患难。

我们多年的交往,发现在这个"小人物"身上,学历与才华、贫困与求真、磨难与坚韧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位真正来自民间的具有大智慧和谋略、善于厚积薄发和干大事的人。

说"地球膨胀",这话题并不新鲜,一两百年前欧洲即有人这样想,并且上世纪初以来也有不少人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就是现在,欧美也还有科学家在探究这一命题。但是,杨先生多年来对其科学发现不断深入研究,同前人有三大重要区别:

1,地球膨胀形态:非球对称膨胀。地学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地球膨胀学说,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将地球膨胀描述为像吹气球一样,全球各向同性张开、胀大。因此没法解释全球大量压性地壳构造带(如山脉)的存在。既有的膨胀说之所以不能为世界接受,这是重要原因。而他的研究不同,指出地球实际发生的,系属"海洋一侧胀速快,大陆一侧胀速慢"那样一种"非球对称"形态的膨胀。这样一种形态地球膨胀的揭示与证明,在地学史上前所未有。这是该项发现的第一个关键性不同点。

2,地球膨胀量级:巨量膨胀。过去持有"地球膨胀"观点的欧美科学家,研究工作受当时观察资料的局限,较多还是一种侧重于理论描述与推导的"假说性研究",因此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例如,说到地球的"可能胀大量",一般说法是"有限膨胀",这一"有限"设想最大者不过是地球半径增长了"百分之几十"——如希尔根伯格(1933)设想,在距今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地球平均半径约为今日的63%左右。而在本书"证地球大小"一章中,杨先生根据地球自白垩纪(距今1.35亿年)以来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实际扩张出的新地表换算,当时的地球半径,仅为3988.8公里左右,其演化为今天的平均半径6371公里,则体积已胀大有4.398倍了。

须知,地球诞生迄今已46亿年。由此1994年他在我校作学术报告时即曾指出:"地球从诞生至今,已走过'两大发展阶段九个膨胀期',体积已胀大有十几倍。"可见,他发现的是地球的"巨量膨胀"。非同寻常的第二点。

3,地球膨胀的动力机制:"态变"膨胀。只要地球起源后体积不是恒定不变,而是发生了膨胀,那么,无论其膨胀量多大,物理学上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地球如此变大的原因是什么?它胀大的动力从哪来?在地学发展史上,人们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提出过三种不同设想——热膨胀机制、岩石相变膨胀机制、万有引力常数 G 值减小的引力衰减膨胀机制等。但所有已提出的动力机制,都不能给出所描述的那样大的地球膨胀量,力值的最小差距也要相差一个数量级。显然,对于地球膨胀研究者,解决这一问题是相当困难的。

他的研究与众不同,把地球在一定地史阶段"胀有多大"的数据都给算出来了,这就给科学本身,阐述其发生"胀大"变化的根本动力与巨大能量来源于高密度物质自身的"趋疏"演变提供了方便。杨先生在书中将其称之为"态变",即:"物质自身因某种原因,从原有高密结构态发生向低密结构态的变化——'态变演化'。"动力机制的此种揭示,是该发现与同类研究根本不同、含金量最高的第三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项研究被耽误,有那个时代的原因。可今天时代不同了,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中国梦大业,是如此振奋人心。而此刻杨槐其人哩,"廉颇老矣",他这项开当代地学之先河、非常有价值的重要发现与地学新体系,谁来继承发展呢?尤其本书最后一章提出建立"时空地球"问题,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创新型系统工程,对增强我国在世界科技界影响力与话语权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与价值。

我以为,这项研究从它诞生时刻起就不是杨槐个人之事,系属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此,我强烈呼吁对该项研究应予珍视,国家要解决好后继有人和发展问题,以利开发应用造福社会!

思绪难平,是序。 2019.1.6.初拟 12.13.修订

————————————————

汤经武: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原构造教研室主任,退休教授。


序三:揭秘地球真相是收获国际话语权的"神器" 江 苇

初次见到杨槐,是在四十年前的1979年。当时家父是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我在南京洪

武路小学读五年级。一次我在新街口家中做作业,遇到一个问题去问父亲,他指着身旁一位戴眼镜的客人说:"过会儿请杨老师给你讲讲,他可是咱们江南大才子啊!"此人便是杨槐先生。他比我年长二十八岁,又是家父的朋友,我便称他杨叔。自此也开始了我与杨槐先生的忘年交历史。

对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什么叫"江南大才子",是并不完全明白其含义的。后来接触多了,我发觉这位杨叔记忆力惊人,出口成章,凡事都讲究个说法把事情来龙去脉说清楚。

那段时间我同他接触中感受最深的,是其三种"才":一是他菜做得好,二是他诗写得好,三是他"谈天说地"特别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所谓"谈天说地"有感染力和震撼力,那就是他给我说地球故事。那时南京的夏夜显得特别闷热而漫长,似乎全城的人都在院中、马路边架床乘凉。当搬运工的杨叔,有时工余来我家乘凉,躺在竹床上,仰望满天星斗,会给我说宇宙、说银河、说地球。

讲得最多的是地球,从地球的初始模样,到它身体发胖的"两大发展阶段九个膨胀期",以及早期地球的"水腰带"是怎么回事等。我出于好奇往往随口追问,就从他口中听到了许多令人震撼的地球故事。比如,地球磁场南北磁极倒转之谜、地球生命大爆发之谜、恐龙大灭绝之谜、百慕大魔鬼三角海域之谜。一般人做不到的是,杨叔他既讲谜面又揭谜底。有时我也问一些大家都感关心的话题,如哪里还有未被发现的油田、宝石矿、金矿、铁矿、铜矿?他都对答如流,如数家珍。

记得在1982年前后他就告诉过我,塔里木盆地像一个碗,里面储藏的石油比中东许多国家的石油还多,只是埋藏深开采成本高,要等将来更合适的时候去开采。十年后的九十年代中期,他这项预言得到了国家实地勘察的证实。类似的预言他给我讲过许多,其中不少日后都得到了验证。今天,当我读到今已八旬高龄的他写下的这部资料更丰富、思想更深刻、内容更体系化的《地球真相》时,只觉他今天的"说地球",比起当年更是精采了不知多少倍!

2004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同时出版了他《地问》、《大梦赋》两部作品。当时,我应邀赴上海出席了他两部书的首发式并作嘉宾发言。根据会议安排,我在首发式上谈了杨槐地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回想起来,在杨先生所有讲的故事和写下的著作中,他始终在强调着一个哲学观点——东西方文化及其认识论、方法论的"优势互补"。对此,在本书的最后章节有深刻、精彩的阐述。正因他在文化学与哲学上了解和熟悉东西方的认识论、方法论,并有独特造诣,故本书对观察资料的剖析与论述,不仅深刻精彩,而且有着巨大的说服力。那曾被媒体广为报道的所谓"杨槐现象"本身,它之所以会出现,都同他在方法论上历来认为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应当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主导意识,密切相关。此点,但凡看完本书的读者,都会获有鲜明感受。

随着本书的出版,显然,"杨槐说地球"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认为,我们整个人类都生活在这个在说的"球"上,其存在特性与演化特性,任何一种"动"或"静"都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故地球科学,是个特殊的科学领域,其科学新发现得到公认的难度,往往还存在于科学之外,其最大价值也往往超出科学自身范畴而深浸于社会学领域。

回顾历史,谈天说地的话语权一度是与通灵权、统治权捆绑在一起的。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那株青铜扶桑树,既是巫师讲述太阳神鸟背负太阳起落故事的道具,也是标志其通灵、统治权威的"神器"。

1600年意大利的布鲁诺坚持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结果被教廷用火烧死,冲突不仅在真相问题本身,更在布鲁诺的观点与主张极大威胁了教廷的通灵地位、统治地位。近代国际社会形成以来,西方科学界掌握了谈天说地的国际话语权,自然也一度隐形地作为"神器"支撑了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通灵权威甚至统治权威。这一历史现象至今仍深刻地体现在国际政治与话语权中。

而如今,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地球真相》将要揭示的问题之一,是"全球气候变暖"真相。众所周知,在"气候变暖"话题上,西方历来拥有话语权。二百年前,法国科学家傅里叶创立"热传导"理论,从中衍生出"温室效应说"。十多年前,"温室效应说"受全球变暖现象激发,在巴黎咖啡馆成为热门话题,几经辗转发酵,开始与觊觎"碳排放"的权力、金钱结合,逐步演变为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气候变化"问题。2016年4月22日,一百七十一国在签署《巴黎气候协定》。中国派代表出席《协定》签署仪式并成为缔约国。

在所谓"碳排放标准"的指标谈判中,西方发达国家也占据有利地位。而中国,史无前例地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面对(西方)"通灵"权威,不仅无法置身"气变"事外,极可能被推至"旋涡中央"。

因此,中国为制定合理的碳排放减排计划、确立真正有利于保护地球环境的"气变"立场、在围绕全球治理问题的国际政治大博弈中赢得先机,迫切需要自己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地球问题的科学真相。而从"寰球同此凉热"角度看,揭示

地球真相,无疑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备"神器"。所以,我深深感到:《地球真相》一书的写作与出版生逢其时!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有力展现!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民族属性。日前,当我在异国他乡收到杨先生《地球真相》书稿,

特别是看到封面上那句提示语——"是到了由我们中国人最终揭开地球身世之谜的时候了",

心中激起同为中华儿女的无比自豪之情。我期待《地球真相》法文、英文等外文版尽快推出,能早日在巴黎咖啡馆中听到有关"杨槐其人其事"、"东西方文化与方法论优势互补"和我们

"中国人说地球"的新话题。

往事如昨,悦而录之,权以为序。 2020年2月19日夜

————————————————

江苇: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博士、外交官。

下期发布:《大变局》作者前言"钱学森批示对我的影响"。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中国科协   方法论   真相   序文   地球   地学   南京   东西方   对称   中国   起源   原版   结论   机制   发现   科学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