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开出“真·化学奖”可喜可贺?大可不必

柯察今

2021诺贝尔化学奖花落“不对称有机催化”,这届化学奖很化学。微博热搜关于诺奖的评论区终于打破冷冷清清的尴尬,网友纷纷表现出对罕见的“真·化学奖”喜大普奔。

由于诺贝尔化学奖总是不颁给纯粹的化学,所以一直被调侃为“诺贝尔理综奖”。尽管诺贝尔本人就是化学家,但作为诺奖“嫡传”的化学奖偏爱跨界。百余年来,化学奖大约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学领域;21世纪以来,化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获奖更是占到差不多三分之二。

这不奇怪。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近百年来不断与不同基础门类相结合,衍生出多门交叉学科。诺贝尔化学奖关注以化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所获得的重大发现和成果,并不超纲。

诺贝尔的遗嘱设奖是在1895 年,当时知识界别与今天非常不同。生物学还在起步,没什么地位。如今,生物学是所有科学门类中最惹人注目的,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必须尊重诺贝尔的意愿。

用化学奖来表彰非医学的生物学家,是最合理的变通办法。毕竟分子生物学是一百多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生物化学也是六十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就不用争了。

最“委屈”的还不是化学家。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些年颁给了多少生理学家和医生?不也变成了大半个“生物学奖”了吗?在单个行业看来不太公平的配置,总体上的效果是兼顾公平和遵守传统,这也是诺贝尔奖魅力所在。

实际上,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过去曾开创性地指导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分割式思维,在未来科学研究中可能会慢慢被淘汰。也许,自然科学的学科和门类之间其实不存在什么泾渭分明的界限吧。

那么,此次诺贝尔化学奖回归化学可以说明什么呢?什么也说明不了。无论化学奖颁给生物化学甚至更偏门的物理学,还是颁给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正宗”,都只是一次奖励,“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当然,“真·化学奖”引发的可喜可贺可歌可泣,不过是热心网友点到为止的调侃,再进一步也说不出啥来。毕竟这是诺奖系为数不多的门槛低、易参与的话题了。

最后还想说一下,对诺奖本身,我们还需要多一些认识,更多去读取它的科学意义。足够客观的认识,才能避免神化诺奖——它只是科学界一个奖金丰厚并享有威望的大奖。

编辑:黄磊

审核:岳靓

来源:科技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从化   诺贝尔奖   诺贝尔   生理学家   化学家   化学奖   生物化学   大可不必   门类   学界   可喜   生物学   学科   公平   化学   基础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