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管理思想借鉴之二十三

王阳明管理思想借鉴之二十三

传习录: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在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 此念中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问:“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蚤死。”

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请问。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

管理借鉴:《孟子·尽心上》说,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这话的意思主张中道,要采取中间立场,假如没有周密的权衡、灵活的权变,那么同样是执着于一端。采取中间立场的态度就是天理,更是权变。权变是随时随地、随情境、情景变化而变动。变化是不能执着的,执着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要因地制宜,并且很难预先设定标准。如果预先设定标准,那么就对权变约束了。因变而变,采取中间立场的态度是为了权变的需要。“执中”又隐含有中庸之道的意义。中间立场的态度,要求人不偏不倚。要求我们的高管对人对事,待人待物要不偏不倚,不要走极端,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时变化,以适应情境、情景的变化。

真、善、美是人们追求的美德,而善念、善心、善行、善良中的“善”是美德中的至德。人的志向要留存善念。立志为善,惩恶扬善,为善去恶,让善念存乎一心。立志做个善良之人。善念落于行动之处是做好人好事,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对他人友好、亲善,待人以真诚;把事情做得圆满、美好;对他人进行肯定、表扬、赞许、认同、欣赏;行善积德,多做慈善事业。善念是善行之母,善行是善良之花。在企业中要把“善良”发扬光大,实行人性化管理,对员工有人情味,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员工,救济需要帮助的员工,这些都是善念产生的善行。收敛的意思是检点行为,约束身心。检点行为,约束身心的目的是自律。自律的的内涵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人的精神、道德、语言、行动需要收敛,需要自律。不能使自己精神失控、不能使自己的道德滑坡与沦丧,不能使自己语言伤害他人、侮辱诽谤他人、造谣诬蔑他人,不能使自己的行动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收敛自己就能实现自律,自律的人不会嚣张跋扈,自律的人不会违法乱纪,自律的人不会品行不端。

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任职过隋朝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这样的低级官员,后来辞职隐居,他著有《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他唯一遗世著作是《文中子》一书。他的学生有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他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门人窦威、贾琼、姚义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受《乐》;杜淹、房乔、魏征受《书》;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诗》;叔恬受《元经》;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王阳明对王通的评价很高,说王通已经具备了当圣人的才智,某些方面略有欠缺,可惜死得太早了,不然肯定是一代圣贤。

作者简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学家。《博锐管理在线》《中华品牌管理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知名管理网站专栏作家。又是多家媒体与网络作家。研究:历史、经济、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龙门县   王通   孟子   因时制宜   隋朝   善行   要因   天理   文中   执着   善良   立场   道德   态度   员工   王阳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