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年花开月正圆》看合伙人制度

清朝末年,闯荡江湖的野丫头周莹,阴差阳错嫁给了泾阳首富吴家东院的少爷吴聘,并破例获准学习经商理财之道。

从《那年花开月正圆》看合伙人制度

经历了丈夫、公公相继离世、机器织布局被砸、合伙人拂袖离去的艰难时刻,周莹用合伙人制度让吴家东院起死回生,把员工变成了老板,真正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钱者为东家,出力者为伙计,东、伙共而商之”。


(1)股东合伙。

周莹将吴家东院的部分产业(茶庄、布庄、棉花行、药材行)分成若干“银股”,拿出百分之五十让东院的丫鬟、小厮、掌柜、伙计来认购,十两银子一股。

好的方案,没有人捧场也不行,为了让大家出资入股,周莹规定只要是认了银股的人,就把东院价值相当的某一样东西抵押给他,若赔钱了,就可拿走这样东西。

很快重建机器织布局所需要的十万两银子筹齐了。

这是典型的大股东兜底做法啊!

从《那年花开月正圆》看合伙人制度

当丫鬟、小厮、掌柜、伙计成为东院的合伙人后,工作起来就跟拼了命一样,别人家的伙计在柜台睡觉打盹,东院的伙计在大街上吆喝拉客,连自家西院的客户都不放过。

西院二爷只好找周莹讨个说法,周莹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东院每挣10两银子,伙计等可以分5两,即周莹拿出50%的利润分给他们。有格局!


(2)生态链合伙。

周莹发现自营织布作坊自产自销的利润空间更大,但东院并没有那么多启动资金。周莹思前想后,东院有棉花,中院有纺织工场,西院有土布坊,何不合而为一,共同创业?

于是她说服了二叔和四叔,三院合股创办了当时陕西规模最大的吴氏布业。

从《那年花开月正圆》看合伙人制度

(3)合伙人团队互补。

“COO”王世均对周莹忠心耿耿,不管周莹说什么,王世均都百分之百执行。

在上海时,周莹让王世均从湖州采购生丝倒卖给洋人,即使明知很可能会亏本,他也只是提醒周莹,知道周莹坚持这样做后,便不遗余力地照做了。

“CFO”江福祺是与周莹一起从学徒房出来的。江福祺精明能算,能在短短几分钟里算出别的账房先生老半天也算不清楚的账。

他本只是个气度狭窄的“优等生”,但和周莹比赛算数后,发现她为人坦荡磊落,慢慢改变了对她的态度,愿意为她效力。

从《那年花开月正圆》看合伙人制度

周莹的“合伙人”还有出身黑道被周莹招安的“安保队长”韩三春和政府白道的“联络人”赵白石。




可见东院合伙人众多,且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

(4)增量分红。


当时的吴家在全国拥有一百多家商铺,销售额大都在1万两银子左右,其中只有十来家的销售额能够超过5万两,周莹就意识到,对于这十来家商铺更应该奖励分成。

这是管理学的“2/8理论”及超额累进提成法的活的应用啊!

这就是清末合伙人制度的成功实践。

从《那年花开月正圆》看合伙人制度

从《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我们可以看到周莹把合伙人制度用到了极致,无论是在困境中还是在逆境中,她都会创造性地对制度进行调整,其做法灵活而富有成效。

俗话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不完全对。如果制度是死的,意味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对企业创新力的扼杀,更不用谈与时俱进了。  


因此制度是活的,人是活的,即在动态中激励,在激励中调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合伙人制度的设计应围绕着“活”来展开,进退有度,收放自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泾阳   合伙人   进退有度   户枢不蠹   生丝   账房   流水不腐   制度   小厮   花开   丫鬟   伙计   销售额   银子   棉花   掌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