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马拉松”,暗藏千亿产业链

2021年5月22日,这一天会被载入中国、世界体育运动史册。


5月22日,在甘肃白银景泰县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21名参赛者遇难,其中包含梁晶、黄关军等国内马拉松圈顶级选手。


“夺命马拉松”,暗藏千亿产业链


这是国内山地马拉松运动开展以来遇到的最大一场灾难。


史册载入的不都是荣耀,也有悲剧。


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遇难,堪称世界十大山难,死亡17人。


慕尼黑惨案,死亡以色列运动员11人。


而这次21人,堪称是人类历史上单项体育赛事选手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这场夺走多人生命的悲剧,让人不禁反思:马拉松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参赛者越来越多,资本狂欢背后,马拉松产业到底如何赚钱?又是谁在赚钱?


1

数量井喷的时代


近年以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马拉松热”,彷佛所有的城市都在举办这项赛事。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去年4月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蓝皮书》显示,2011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的数量仅为22场,2014年增长到51场。


从2016年开始,人们对马拉松的热情开始呈现直线上升态势。仅2016年一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就高达328场,是2015年的134场增加了近1.5倍;2017年全国各地共举办了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0场。


在2011-2017年7年间,中国马拉松赛事场次增长50倍。到了2019年,马拉松赛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828场。


“夺命马拉松”,暗藏千亿产业链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马拉松赛事停办。但从2020年底开始逐渐恢复办赛,到2021年5月,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已基本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


赛事数量迅猛增长后,“内卷”无可避免。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参赛者,都开始有追求长距离和高难度的倾向。


近年来,长距离越野跑这个小众运动开始走进大众视野。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越野跑赛事数量为312场,2019年增长到481场。


在网络上搜索100公里越野跑,会发现一串长得看不到头的名字——北京100、广州100、深圳100、大连100、黄山100、阳朔100、大理100……甚至还有不少100英里的赛事。


根据专业人士的介绍,越野跑虽然也经常被冠以“马拉松”的名头,但与公路马拉松比,越野跑在比赛场地、难度特点、危险系数、赛事组织和对选手身体心理要求等方面差异非常大,是一个小众运动。


一位越野跑赛事运营从业者说,美国越野跑协会注册的比赛大约1500场,其中百公里和百英里的比赛不到总数量的5%。“越野运动最发达的国家尚且如此,但我们的长距离越野跑赛事,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比例。”他说。


随着马拉松赛事数量的高速增长,参赛人员也呈现出野蛮生长的趋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 年规模赛事场均规模为 3898 人,对比 2018 年场均 3688人,场均增长 210 人,增长 5.69%。2019 年认证赛事场均规模 11874 人,对比 2018 年的场均 10801人,认证赛事场均增长 1073人,增长 9.93%。


时下,马拉松运动变热,全民跑步风潮兴起,这个行业也正在加速粗放式发展。


2

“野鸡比赛”乱象频发


随着赛事数量井喷,参赛人员暴涨的同时,马拉松运营机构的运营能力和参赛者的观念意识并没有跟上,导致近年来一些马拉松赛事组织乱象层出不穷。


赛事越办越多,但得到官方认证赛事的比例却逐年下降。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马拉松赛事总量为993场,其中田协认证的赛事为328场,占比略超三成;到了2019年,赛事总量增长到1828场,认证赛事仅为357场,占比已经下降到不足二成。


“田协或者登协认证的比赛,会派出专业的监督人员和裁判,对赛事筹备整个流程进行监管和把控,因此基本的安全还是有保证的,一些‘野鸡比赛’就不好说了。”广州一位资深跑友说。


被很多人戏称为“野鸡比赛”的,就是没有田协、登协、体育局等官方和专业组织认证的赛事。这些赛事处在“监管真空”下。


云南省路跑协会副秘书长饶利群说,我国越野赛起步较晚,很多组委会的运营方经验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不尽如人意,赛事医疗救援和现场应急救治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有些仅是临时招募,仅仅进行一次赛前培训就拉上赛场;对于多层医疗救护力量的布控,没有实现闭环高效管理。”


作为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的运营方,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其在工商系统登记的2020年报显示,2020年该公司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0人。


“夺命马拉松”,暗藏千亿产业链

▲年报截图


不少赛事背后的运营公司,可能仅仅是一两个专业人士带着几个大学毕业生搭的“草台班子”,“方案美如画,执行烂成渣”。


3

为何各方趋之若鹜


有人问,为何大家都争着抢着举办马拉松赛事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


“地方政府的旅游推介,资本的利益驱使,健康与审美的新潮流”,当这些因素被马拉松一并串联起来时,你觉得它能不火吗?


当马拉松这项专业运动开始走向普通大众,它就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而正成为一个产业,带动的是其背后千亿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地方政府的推动


一座座马拉松城市崛起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城市品牌、促进招商引资等多方面的诉求。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马拉松是一张“城市名片”,具有展示城市经济、社会、人文和自然风景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


山东某市已经连续多年举办马拉松,该市一位副市长说,对于举办城市来说,马拉松赛事可以展现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形象;赛事办得好就有品牌效应,就能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位与国际影响力。


一场城市全程马拉松虽然为时不超过24小时,但就是这短短的24小时会吸引整个城市所有的媒体机构,在以马拉松比赛日为范围的前后3天,几乎整个城市的媒体都会通过“马拉松的名义”推广自己和被推广,同时城市所有的主流媒体也都会在此期间,通过将赛事的传媒转化,通过以赛事报道的形式间接或直接彰显城市,帮城市义务做推广。


借马拉松赛事,吸引大量跑友来到城市中,除了带来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需求,还特别刺激当地旅游产业,从而使资金大量流入城市。


通过马拉松,当地还可以吸引赞助商企业的积极参与,让这些企业主动的将企业资源投入到城市,助力政府进行招商引资。


同时,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和赞助商的投入,客观上也促使城市积极改善其环境绿化、道路交通、城区规划、休闲设备、名胜保护、通信服务等硬件设施,为城市经济带来长足效益。


马拉松是一场盛宴,它是城市狂欢节,政府当然愿意当推手。


资本的推动


马拉松赛事之所以火爆,除了政府的推动之外,资本的推波助澜也是“立了大功”。


随着赛事越办越大,商机也就越来越多,一长串产业也都被带火了。


近两年国内体育产业的规模已近几千亿,粗略估计,这块大蛋糕里,跑步市场占据了1/8,而跑步产业链最核心的就是体育竞赛表演业,马拉松自然扛起了这把大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加上可观的收入,举办的低门槛,马拉松赛事就一年比一年多了。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赞助收入是马拉松赛事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从以往A1、A2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收入数据来看,赞助收入与赛事成本相比,比例约在50%~60%之间,换句话说,举办赛事成本的一半都来自赞助费用。


“夺命马拉松”,暗藏千亿产业链


就拿香港上市的智美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年报显示,2018年,其投资的杭州马拉松成本1200万,最终收入2000万。之后智美还承接了广州、珠海、深圳几个城市的重头比赛。


事实上,马拉松产业的经济价值有多高,体育主管部门是有测算的。

2019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个部委发布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显示,到2020年,我国的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而800人以上规模的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有望达到1900场。


1200亿元的产业规模是以赛事直接收入为主,是保守估计的。因为产业的衍生收益不直接体现在赛事收入中,其规模远大于赛事直接收益。


“夺命马拉松”,暗藏千亿产业链


大型城市的马拉松赛事由于参与者众多,赞助商资源丰富,赛事公司能取得很好的回报,这还不算衍生带动的消费收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止是打响品牌,也有真金白银入账,所以他们也愿意和商家们一起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二线城市的马拉松投入不到2000万,最终收益能到3000多万,这个投产比真的非常好了。


越是一线城市,投产比例越高,北马、上马、广马、深马、杭马……


谁在赞助马拉松?


上文讲了,赞助收入是马拉松赛事收入的大头,那么到底谁在赞助马拉松赛事?


根据智美体育所做的研究,运动品牌是马拉松赞助中的常客。


由于其产品和马拉松赛事的内容高度匹配,所以它们在马拉松赛事营销当中有着更大的施展空间,因此也更容易获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无论是国际巨头耐克、阿迪,还是国产品牌特步、李宁等,都是马拉松赛场上的常客。


此外,一些如房地产、银行、汽车、家电、珠宝等也参与到马拉松赛事的赞助中。


马拉松赛事之所以能成为诸多品牌眼中的香饽饽,其背后支撑的还是跑马群体的消费力。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跑步12年来第一次超过高尔夫成为中国富豪最青睐的运动方式。这些高净值人群,选择将“跑步”作为自己改善自身健康的方式。


“夺命马拉松”,暗藏千亿产业链


再加上一些商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他们邀请王石、潘石屹等明星参加马拉松,成功树立了马拉松的高端形象。


“成功的人,再忙也要跑步”,“跑步,只为真正的生活”,这些加工后的马拉松文化非常巧妙地迎合了受众的需求,成了精神消费升级的一部分。


人们开始上瘾,就像各种发烧友一样,装备越来越高端,参加的赛事也越来越多。


这么好的宣传机会,资本当然不肯放过了,谁不愿意分一杯羹呢?


政府支持、资本青睐、跑友热情下,这一切看起来,中国马拉松产业潜力无限。


4

敬畏自然,不要再让悲剧上演


马拉松越来越火,产业也动力无限。狂热之下,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马拉松运动本身就是一项风险型运动,最直接的莫过于马拉松运动可能超出普通人的生理极限从而导致猝死。即便在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的致死率。


“夺命马拉松”,暗藏千亿产业链


这次甘肃马拉松事件,即有天灾,更是人祸。


我们看到整个比赛的组织和保障十分的不足,参赛运动员衣着单薄,缺乏足够的防风防雨保暖等装备,在紧急地段尤其是无人区缺乏足够的应急点和补给站等一系列问题。


有的参赛人员表示一贯如此,可是,就像鲁迅说的: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


事实上,这也反映出了国内马拉松等极限运动赛事一直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规划,侥幸心理导致了无数安全隐患。


极限运动精神可嘉,但是一定要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坚持科学严谨的精神,切不可马虎大意。


正如新华社的文章所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我们能从这起悲剧中汲取教训,不让悲剧再度上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马拉松   参赛者   田径   产业链   地方政府   中国   赛事   悲剧   数量   资本   收入   规模   协会   产业   城市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