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沙漠骆驼》与玄奘法师

歌曲《沙漠骆驼》曾经火了一把,大部分人都会哼上两句,那些看似“怪异”的歌词里,却蕴含着一定的物理现象。首先,这首歌取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玄奘经过八百里沙漠时,产生的幻觉。其次,歌词中“海市蜃楼”等,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下面慢慢来说。

视频加载中...

沙漠中的"魑魅魍魉"

玄奘当年西行至伊吾(哈密市),小住一下,准备继续西行,这也是玄奘踏入西域的第一站。玄奘昂首走进了“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莫贺延碛(qì),也就是当时的西域沙漠。《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记载莫贺延碛:“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劣风拥沙,散如时雨。”在这里,玄奘遭遇了最艰难的情况,他不仅迷了路,还失手打翻了存水的皮囊。

白天狂风急骤,卷动流沙飞舞,散落而下如雨点一般。夜晚火点闪烁,如魑魅魍魉,杂以如鬼哭狼嚎般的风声,令人惊悚战栗。为什么夜晚会有火点?这里所说的“火”应该是磷火,就是人或者动物死去以后,尸体腐烂时分解出的磷化氢,并自动燃烧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只是古代才有,今天仍然存在,民间所谓的“鬼火”就是这东西。

歌曲《沙漠骆驼》与玄奘法师

玄奘穿越莫贺延碛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又称作“沙洲神泉”,这是一种光学现象。如下图,在沙漠里,白天强烈的光照下,沙漠表面的温度很高,在沙漠表面就形成了温度上低下高的情况。炽热的沙漠表面就会蒸腾接触的空气,使空气向上运动,形成了空气密度的倒置情况,即沙漠表面空气稀薄,越向上空气密度越高。密度越高,折射率越大;密度越低,折射率越小。因此,在沙漠表面,距离表面越远折射率越大,距离表面越近折射率越小。由光学原理,光线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会逐渐向折射率大的方向偏折

如下图,假定有一棵树,树梢A反射的光线,将逐渐向上弯曲(向折射率大的方向弯曲),最终到达人的眼睛时,已经弯曲成了一个弧形曲线。依照常识,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其实只有在同种折射率中才是直线传播),所以人的眼睛就认为光是从B发出的。此时,将会看到树的倒影。能够看到倒影时,人的大脑立即会想到水,有水的地方才会有倒影,所以人就会觉得前方有泉水。当你走进看时,哪里有什么泉水,仍然是沙漠。

歌曲《沙漠骆驼》与玄奘法师

沙洲神泉

其实沙洲神泉的现象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在炎热的夏天,开车的朋友会发现,柏油马路上车的正前方有一滩水,当开到跟前时,却什么也没有。它的原理正是沙洲神泉现象。

歌曲《沙漠骆驼》与玄奘法师

夏天看到远处马路上有一滩水,走近什么也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西行   沙漠   西域   折射率   大唐   魑魅魍魉   海市蜃楼   倒影   骆驼   弯曲   沙洲   法师   密度   光线   表面   空气   现象   歌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