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最接地气的诠释

什么是岩土工程?岩土工程为何隶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50279-2014)很简洁地回答了两个问题。岩土工程的定义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

土木工程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土木工程的英文名称是Civil Engineering,不遑多论。中文用“土木”二字来定义,我一直认为极具匠心。那么,它的根在哪里?

大家知道。泱泱华夏,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势呈三级,东低西高,风景殊异:高原雄浑宽博,山脉峭壁嶙峋,丘陵延绵起伏,平原一望无垠,水乡河流如织。气象条件复杂,从南到北,四带纷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长江、黄河奔腾于其中,不仅形成了赖以休养生息的特殊土壤,提供了动植物成长的良好生态,两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中国原始建筑依据特殊的地理条件应运而生。《孟子˙滕文公》高度地对其建筑特性进行了概括—“下者为巢,上者营窟”。

“巢居”以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为代表,借助树木的支撑构成架空居住面(图1),以规避河流沼泽、高地下水位及潮湿地面及野兽侵陵,大约经历了单株树巢 → 多株树巢 → 干阑巢居 → 穿斗式地面房舍的几个发展阶段。如吴兴钱山漾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是在密桩上架木梁,上铺悬空的地板;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中,有跨距达5~6米、联排6~7间的房屋,底层架空(属于干栏式建筑形式),构件之结点主要是绑扎结合,但个别建筑已使用榫卯结合。其中,隐隐有桩的萌芽,甚至发现排桩以格栅作挡土围护结构。

岩土工程最接地气的诠释



“穴居”以黄河域的仰韶文化为代表,穴居于地势高亢燥爽的黄土地带(图2)。后来,还包括湖北长江南岸的大溪文化及江苏的青莲岗文化,经历了自然洞穴 → 横穴 → 半横穴 → 竖穴 →半地穴 → 原始地面房舍,这样一个极为缓慢而复杂的“穴居序列”演变。是否涉及土方开挖与支护?

岩土工程最接地气的诠释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经过聚居时代、部落时代,开始使用简单工具和土、木、石等材料,以谋求改善生存、生活、生产条件,甚至精神寄托之所。于是,工程材料、施工工具、工程内容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扩充:

仰韶文化期 ( 距今五、六千年 )开始出现石灰,秦砖汉瓦出的出现是建筑材质的一次飞跃;在构造方面,形成木构架、石梁柱、券拱等结构体系;工程内容方面,有宫室、陵墓、庙堂,还有许多较大型的道路、桥梁、水利等工程;在工具方面,中国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开始使用青铜制的斧、凿、钻、锯、刀、铲等工具,后来铁制工具逐步推广……

得天独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千古不朽的杰作,仅千古一帝秦始皇,就给土木工程领域留下一片绚丽多彩的风景:车同轨,驰道通六国;凿灵渠,水系贯漓湘;都江堰奇思妙想,灌溉天府沃野;长城蜿延逶迤,屏障万里边陲……至今仍闪烁着古人智慧的灵光!

如果把原始巢居和穴居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巢居初始以植物为主要材料,从干阑巢居向穿斗式地面房舍发展过程中加入了泥土;穴居始用纯泥土,从全穴居发展成地面房舍的过程中逐步加入植物。

追本溯源,最原始的建筑形式,都赖以土与木这两类材料作为主要载体,这或许可以看作岩土工程隶属于土木工程范畴的最接地气的、最原生态的诠释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梁柱   仰韶文化   黄河   房舍   长江   土木工程   地势   地面   原始   定义   材料   工具   建筑   工程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