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形成过程及滑坡要素

一个滑坡从孕育到形成,一般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经历从孕育、蠕变、剪切、形成四个阶段。这个过程因滑坡形成环境和影响因素的不同而有长有短。通常斜坡上的地质体进入蠕变阶段即可视为滑坡。而当滑坡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并出现明显的标志时(如滑面已经贯通、滑体发生了明显位移),都具有一些可以测量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滑坡要素。当然具体到每一个滑坡并非所有要素都是齐全的。了解滑坡要素是认识、分析滑坡的基础,也是不同滑坡间相互对比的前提。

滑坡体(滑体):就是发生滑动的岩土体。滑体两侧、前后缘和滑动面附近的物质,在滑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崩塌、揉皱和土石翻滚等扰动现象,但主体一般仍能保持相对完整状态,特别是在滑移距离不远、地形坡度较缓的情况下。此外,在滑动过程中,由于大量裂缝的出现和岩土体孔隙的增加,常会使滑体体积“增大”,增大的比例与岩性、滑面形态和滑移速率有关,一般情况下是滑动前体积的1.1~1.3倍。

滑动面:指滑坡体沿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常循地质软弱面发育而成,如地层中的软弱夹层、断层面、裂隙面、岩(土)分界面等。有些滑坡具有多级滑面,在剖面上形成向下收敛的滑面组,最下面的一条称主滑面,其它称次滑面。滑动面上部受滑动揉皱而形成一定厚度的扰动带称为滑动带,其厚数毫米至数米不等。滑面剖面形态可以是直线状、曲线状、折线状或其它不规则状。滑坡发生后,滑面多数情况下上部裸露、下部被滑体掩盖,偶尔也可见到全部滑面都裸露出来的实例。

滑坡床(滑床):滑坡体下面没有滑动的岩土体(其表面就是滑动面)。

滑坡周界:滑动面在平面上的展布范围,也就是滑坡体与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壁:滑体移动后,因后缘拉开而暴露在外面的拉裂面。一般平面上呈弧形,倾角多大于50°,滑坡壁上有时可见垂向擦痕。滑坡壁向下延伸倾角变缓并与滑动面相连。

滑坡台阶:由于滑体上、下各部分滑动速度的差异,或滑动时间先后不同,在滑体表面形成的略向后倾的阶状错台。错台上如果生长有树木,常因滑体旋转而倾斜、弯曲,形成所谓的“醉汉林”或“马刀树”。

封闭洼地: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后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沟槽。沟槽中积水时称滑坡积水洼地。当滑体上、下部之间发生较大差异滑动时,封闭洼地和滑坡积水洼地也可在滑坡体的中部出现。

滑坡舌:滑坡体前缘呈舌状的部分。

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因滑动受阻而隆起的小丘。

拉张裂缝:滑坡体上部的弧形开放性裂缝,与滑坡壁的走向大致平行。通常将其最外一条称滑坡主裂缝或破裂缘。在主裂缝上部的斜坡中,由于滑体移动造成的卸荷作用,常形成一系列拉张裂缝,这些裂缝形态、产状与主裂缝相近,但无明显垂向位移,称之为卸荷~引张裂缝,滑坡范围可能沿着这些裂缝进一步扩大。

剪切裂缝:位于滑坡体中部两侧,系坡体下滑时与两侧不动体相对剪切作用所致,常呈羽毛状或雁行排列。在滑体纵向滑移速度差异明显时,滑体内部也可形成与滑动方向相近的以水平错动为主的剪切裂缝。

扇形裂缝:位于滑坡体下部,平面呈扇骨状,系滑坡前部挤压或侧向扩离所形成。

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下部,平面上往往呈断续弧形,并与扇形裂缝大致垂直,系滑坡体前部挤压拱起所形成。

滑坡泉:滑坡发生后,改变了原有斜坡的水文地质结构,在滑体内或滑体周缘形成新的地下水集中排泄点,称为滑坡泉。

剪出口:滑动面与斜坡下部原始地面的交线,一般情况下被滑体覆盖。

滑坡坝和滑坡湖:滑体进入河(沟)道,阻断河水的滑坡堆积体称为滑坡坝,坝上游壅水成湖称为滑坡湖。

滑坡轴(主滑线):滑坡体滑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代表整个滑坡的滑动方向,一般位于推力最大,滑面埋深最大(滑体最厚)的纵断面上。在平面上为直线或曲线。

主滑方向:滑坡轴指向坡下的方向。

滑动距离:分为总滑距、水平滑距和垂直滑距。总滑距是指滑体中的某一点在位移前后位置变化的最大距离;水平滑距是指总滑距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垂直滑距是指总滑距在垂直于主滑方向的平面上的水平投影。


滑坡形成过程及滑坡要素

滑坡形成过程及滑坡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滑坡   后缘   沟槽   倾角   洼地   剖面   位移   岩土   斜坡   弧形   积水   裂缝   要素   平面   水平   过程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