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人突破封锁,成功为我国研制出无缝钢管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在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包围,企图将新生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扼杀。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封锁,断绝了我国无缝钢管的进口来源。潘阿耀所在的上海慎昌五金制造厂生产的铜皮也没有销路,产品的积压不仅使工厂面临倒闭的威胁,随之将会导致大批工人失业。潘阿耀急工人所急,想工人所想,在工人群众的支持下,利用日本人扔下的穿孔机,用不同配合的铜料,在不同的温度下,经过二十多次的反复试验,造出了一根没有砂眼的无缝紫铜管,这也是50年代我国工人阶级制造出的第一支无缝紫铜管。

紫铜管制造成功后,潘阿耀又向制造无缝黄铜管进军。制造黄铜管要比制造紫铜管更困难。因为黄铜管主要原料是紫铜和锌,锌放多了太硬穿不出孔,紫铜放多了颜色又不对,原料配不合适,毛坯到穿孔机上也要轧碎。因此,日本人试验了三年也没成功。但潘阿耀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工会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埋头钻研,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在 1950 年 5 月初使第一根无缝黄铜管在我国诞生了。这个消息传开后,抚顺煤矿、锦西炼油厂、石家庄新中国糖厂、华东电器厂等函电像雪片飞来,纷纷要求订货。随着潘阿耀第一支无缝黄铜管的诞生,不仅使工厂起死回生,而且每月生产的产品,就为国家节省了6亿元的外汇。鉴于潘阿耀对国家的突出贡献,1950 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1957年,潘阿耀调到上海公私合营永鑫无缝钢管厂工作。当时,永鑫无缝钢管厂在穿孔技术上存在一系列难题没有解决,三天两头停工,尤其是"顶头"不能耐高温,存在着严重烊化的问题,致使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不能投入正常生产。厂里虽不止一次地请教一些技术人员,但他们都认为目前无法解决。潘阿耀却不这样看,他坚决表示要和大家—起把这个"拦路虎"赶跑,从此他白天黑夜想。有时一个人在车间里凝神盯住那些报废的"顶头"。果然,在一天晚上,他忽然想起如果把顶头挖空通水来降低温度,不就可以解决耐热的问题了吗?第二天一早,他把自己的设想向党支部汇报了。党支部负责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组织修理车间工人帮助修改了图样,进行试验。第一次由于通水管在"顶头"孔口上,水通不过去而失败了。第二次又因孔挖得不深而失败了。潘阿耀毫不气馁,仍然和大家继续试验,不断改进,最后终于试验成功,从而赶跑了"拦路虎",解决了生产难题。

潘阿耀的试验成功使我国无缝钢管的生产实现一次飞越,"顶头"平均使用寿命提高了75倍,使永鑫厂无缝钢管的产量立即提高了7.24倍。不仅如此,潘阿耀的这一伟大创举也唤醒了全厂工人的革新意识,从而加快了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步伐。

1958年以来,由于潘阿耀的革新创举和永鑫无缝钢管厂在全国影响的逐步扩大,各地无缝钢管厂迅速建立,纷纷派人到永鑫厂接受培训。面对来自全国的学员,潘阿耀耐心地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他们。为了更快地培养人才,他请人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作为培训新工人的教材。 他还亲自到天津、江西等地去帮助新厂试车,解决技术难题。江西南昌洪都钢厂,由于技术问题未解决,钢管生产不出来,潘阿耀便帮助他们改进了"顶杆"和"顶头",使该厂顺利投入生产。

潘阿耀积极钻研穿孔机的技术,对任何一个部件和零件都很熟悉,无论穿孔机有什么毛病,只要他一听,就能指出来是哪里出了问题。有一次,穿孔机刚检修好,可是钢管却轧不进去,当班工人急得满头大汗,却找不出问题所在。潘阿耀来了,一听声音,一看机器,叫人拿一些黄沙来,放在轧辊上,钢管就顺利地穿出来了。

在"顶头"试验成功后,潘阿耀又和同志们一起,积极提出了几百条合理化建议,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使全厂几道主要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半自动化及联合操纵电动化。全厂平均日产量提高了40 倍。单位加工成本由每吨二百三十一元降低到五十一元多。使落后的永鑫无缝钢管厂一跃成为上海市八面红旗之一的先进厂。

由于潘阿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9年,他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再次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潘阿耀于1982年因病逝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穿孔机   工人   我国   拦路虎   紫铜   全厂   铜管   创举   日本人   新中国   上海   钢管   难题   钢管厂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