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的防御设施,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可以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半坡村落是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西安古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定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7年到11年,公元1374年至1378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我国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西安城墙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隆庆2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袆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清乾隆46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对城墙和城楼做了整修,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凝聚着中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等八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六千七百千米。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当时北方各国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就开始修建烽火台,并且修建城墙,将这些烽火台连接起来,这就是长城最早的雏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调集全国无数壮丁在原先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长城,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以后数千年,中国大地中原朝代更替,但几乎每朝每代都在维护和扩建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只有唐、宋、元、清等少数几个朝代没有修长城。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明朝统治者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复,将长城几乎重修建了一遍,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大多修建于明朝,现在保存较好的几段长城,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古代人修长城为达到军事防御目的万里长城,把成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烟墩连成一气,成为一项古代建筑史的奇观,烟墩又叫烽火台建筑,在长城上或长城内外,使间隔一定距离的单独台子大都建在山顶或远处容易看到的地方,是用来传递军情的信号站,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传达信号,台台遥相呼应,直通京城和大的防守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通讯网,敌台及气象台。高筑城墙之上有两层,三层守土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之敌,这种骑墙敌台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在军事防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万里长城作为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

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安城墙与万里长城

结语:喜欢的请关注、转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万里长城   西安   城墙   深沟   山海关   嘉峪关   皇城   敌台   箭楼   明朝   烽火台   长城   陕西   中国   中华民族   遗产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