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美学史

形象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而形象学里的美学史又是什么?

首先要先理解一个概念:形象这东西说得究竟是什么。用另一种解释来说面容,呈现出来的面容(解释一下面容,首先面肯定是一个能呈现和展示的东西,容其实是内容的意思,就是你所呈现出来的内容都算作面容的概念。我们常说这个人形象不好,说的就是这个人呈现出来的内容不被他人所接受,当然这是外在的,而内在的是,这个文章有内容,换种说法便是这个文章呈现出来的面容比较有内涵)。而美学史便是如何定义这些呈现出来的形象内容为美的状态的一个过程。其次根据思维来思考形象这东西到底是先存在,还是先构建出来的,答案是先构建出来,然后用语言形容出来,(就是说我们先用眼睛看到或者感受到:这是最为完整的,然后把这种感受或感觉用绘画<文字的最初其实是绘画,这种感受又次之,因为无法表达完整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总会有疏漏。再次之,用声音传递给他人>。会失去了其原本的韵味(这种感觉最差,认真听的大概能听懂,稍微不认真听便会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而本书的内容是深入探究这些类型的形象的区别。然后再进行溯源,会发现一切都产生于思想,思想先构建,才能向别人展现这样一种形象。(又回到老问题上,思想即意志的根源问题)。如此便换种方式,从艺术上去分析,思考,从艺术的起源追溯,再从关键性如追溯,最后得出,艺术贴近于真理的概念。

形象学美学史

(因为有些艺术采用了稀有材料价格会高得离谱,而使用一般材料的价格则一般,这并不能说明高价格的才是艺术,艺术都是为了体现一种面容而存在的,呈现得越好,越完整,那么其意义便越好,即艺术价值越高(期间还有一个概念便是表达的面容的价值的不同也是有区分的)。

人类还是“精神的肉体”,即意识的体现者和精神的承担者。(关于人类意识,形象学给出的结论便是人类是意识的体现者和精神的承担者。因为意识思想之物<即面容>是通过人为表现而体现出来的,即溯源的源便是源于意识,意识是导致这一切发生的起因。)

诗体韵文有助于它所描述的主题内容,其本身也有着独立的表现意味。(诗体韵文就好比一幅清晰的画卷,其脱离的人的思想而独立出来的表现形式。就是你看到诗体韵文,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谁,你同样能理解其所表现的内容。)

形象学美学史

理公之塔

特征的载体(从概念和理智出发),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从感觉出发),具有形式的质料(从实践和制作出发)。

在我们追求尽可能纯粹地把握作品自身的自立时,我们完全忽略了一件事情,即作品始终是作品——宁可说是被创造的东西。艺术的最终目标即揭示真理。(所有作品都是由作者构思从而创作而来,关于作品的概念,前面有解释,里面包含了“未知的质”而这有可能与真理有关。)

由于作品是真理发生的场所,由于真理是无蔽,是存在者之敞开,所以“作品之保存意味着,置身于作品中发生的存在者之敞开性中。” 真理就是光,美就是存在之光或真理之光。(方向回到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作品为何会被作者描述出来,因为作者有可能洞见了真理存在的痕迹,发生了一瞬间连他自己所察觉到的东西,从而描述出来,如此即成作品,作品中带有一丝真理之光,如此便成为了艺术,由于作品是具有未知的质地,所以真理之光便模糊不清,朦胧的感觉。)

作为真理之自行设置去作品,艺术就是诗。诗指的是诗意创造,即宽泛意义上的诗意创造的一种方式,命名其实是一种“道说”,诗就是存在的言说。让艺术终止于诗,并不是通向语言的哲思,而是通向诗意的生活。(这里发展一切的所思所想即合乎道说,诗意般的生活即是活在真理的世界中,如此人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所有能力都会有所提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

形象学美学史

需要必定指向世界,抵达世界,揭示世界。而这正是散文文学的当行本色。(这里明确说明,诗是带有诗意,即真理的感觉才能是诗,而散文不具备这种特性。)

文学作品的存在不仅依赖于作者,而且依赖于读者,不具有观念客体的独立存在性。(文学作品是作者构思出来的一个面容,而读者是根据作者的描述来理解这种面容。)

文学作品是根源于作者,完成于读者。(文学作品是依赖于读者才存在的,若是没有读者,文学作品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美学史   诗体   韵文   形象   文学作品   诗意   面容   真理   意识   概念   读者   东西   艺术   作者   作品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