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她是被称为“海上玫瑰”的女科学家,三十年如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在实验室中不分昼夜的研究,在海陆间不辞辛劳地奔波,在资料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她打破了西方的封锁,研制生产出了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为中国舰艇穿上了“金钟罩”和“铁布衫”,让中国舰艇“百毒不侵”,让海上武器在大洋上畅通无碍。她到底是谁?又经历了怎样的蹉跎才研制出这般武器?她的成就对于中国海军来说到底又意味着什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位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的女英雄——崔东华。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民族大义英勇就义的英雄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女性。古有佘老太君披甲挂帅,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李莉洞察时局,祝学军刻苦钻研。回看当今社会,有更多的女性同胞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更多的女性同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们的传统的观念中,女性和男性在思维和情感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女性往往心思细腻更加感性,而男性则逻辑判断力极强、勇敢果断。这些刻板的印象就造就了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某种职业男性偏多,某种职业女性偏多。在大众的认知里,在高科技领域中发展的大多数是男性,但是这些研究人员中就不乏有精明能干、敢打敢拼、天赋卓然的女性,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崔东华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她解决了近程导弹拦截的问题,突破了技术上的封锁,为我国的舰艇穿上了“金钟罩”,此技术的研究成功也让中国的海上武器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征程。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崔东华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眼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海洋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空间,它的存在意义与陆地相差不大,同样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全球愈演愈烈的海洋权利的争夺其实就是海洋利益的争夺。当其它国家还在蠢蠢欲动的时候,而美国却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企图利用全球海洋战略来完成自己的“宏图大略”。但日益强大的中国自然不甘示弱,怎能让他在我国海域撒野!两国之间的对抗从未停止,从经济到军事再到科技文化。而美国作为航母大国自是不甘落后,为了能够遏制美国,中国必须做些什么!必须在舰艇上设置防御系统来规避导弹的打击。而崔东华的出现恰恰改变了这一窘境。二零一一年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大赏的颁奖典礼上,崔东华显得格外亮眼,很难将一个性格温婉、柔柔弱弱的女子跟舰艇拦截、导弹武器等词汇联系到一起。但就是这么一个超凡脱俗、气质温婉、眉目清秀的女子主持完成了中国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的论证。她的成功到底都经历了什么?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这般出尘的女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崔东华在新疆出生。因为父亲是工程师的关系,从小就在军工厂长大的她对于武器特别的迷恋,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了武器制造方面的天赋。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从小跟在父亲后面的崔东华经常会问父亲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要是放在其它人身上,可能也就一笑置之,毕竟是孩子的胡言乱语,给她讲她也不明白。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她的父亲却觉得崔东华问问题是好事,起码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思考,每当崔东华问起的时候,他都会很耐心的解答。即使崔东华很小的时候听不懂父亲讲的晦涩难懂的内容,但是她却静下心来耐心的去听。而崔东华经过父亲的熏陶,从小学习成绩就特别好,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也比同龄人懂得多。就在一九八六年的时候,崔东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当时的崔东华也不过才十六岁,即使跟比她年长的孩子竞争时也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年代,像崔东华这样能考上全国顶尖大学的孩子,绝对是属于“稀有物种”,再加上她的年纪还那么小,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在校学习期间,崔东华从老师口中得知我国海军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海军装备方面与西方差了好大一截,在军事技术上更是有着天壤之别,西方经常以此恃强凌弱,仗着武器方面的优势对我军行不轨之事,在我国的海域上有恃无恐的耀武扬威。年轻气盛有一腔报国热情的崔东华,越听越气,再加上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知道军工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到底有多重要!所以听到这一切的崔东华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我国的军工业发展做出贡献,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我国的海军建设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校期间,她也不曾懈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报国的决心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后天努力,使崔东华在校期间取得了全优的成绩。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在很多人都在惊叹她的成就的时候,她依旧保持清醒,记得老师和父亲的谆谆教导,她始终牢记自己努力学习的初衷,她明白只有学习更多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将来发挥作用。她学习、她努力并不是为了可以谋求一个好的将来,更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多安逸,而是为了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他们该用的地方去,可以为国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要知道,在当时崔东华想要找到一份高薪又轻松的工作,简直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但是她没有。可在毕业之后很多的同学都纷纷出国了,或者是去找赚钱比较多的岗位了。几乎一半以上的同学都选择在国外发展,毕竟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涌起了“出国热”的浪潮,很多莘莘学子都决心去海外淘金,有这样的数据也不值得令人奇怪!可是崔东华并不想离开这片生养她的土地,更不想学成之后享受这般安逸的生活,这些都和她报国的初衷相悖!在当时中国的发展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的基础项目又都处于起步状态,这其中就包括国防军事领域的建立、稳固和发展。崔东华为实现 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将目光投向了这一伟大的事业,想要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崔东华不忘初心、心系我国的海军建设,决心以此来报效祖国!于是她凭借着自己数学接近满分的成绩,考取了海军装备研究院的研究生,从此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小编在视频前面也有提到过,崔东华从小是在军工厂长大的,她深知一个军人该有的优良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便是已经进入了海军装备研究院这样一个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武器的研究机构,崔东华感受到了身上的重担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更是没有丝毫的放松,她时刻以一个军人的身份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在校期间,崔东华为了让自己更快地适应军人的作息习惯,不断地进行调整。因为她从小在军工厂长大,所以她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作息。但万里长征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从事海军装备的研究工作听起来威风凛凛,但是每天实际工作起来枯燥又无味。想要研究海军装备的话,第一步就是研究军舰,因此崔东华一年中至少有半年的时间是生活在军舰上的,就是为了做到对军舰了如指掌。要知道舰艇常年漂泊在海上,看似浪漫实则却充满着苦楚与艰辛。海上与陆地上温差根本不可同语,冬天在地面上顶多感受到寒风刺骨,可在海上温度极低,风浪又大,带着湿气的冷风直往骨头里钻,冷彻骨髓。到了夏天,在地面上顶多算得上是灼烤,而在海上温度骤然升高,高温伴随着海水蒸发产生的水汽,站在军舰上就像生活在一个蒸笼中。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破西方技术封锁,崔东华解决导弹拦截难题,中国海军立于不败之地

冬冷夏热,对于崔东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再加上生活在军舰上的军人大部分都是男士,所以很多公共区间都是“男士专用”,对于崔东华来说一两个星期不洗澡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崔东华不仅要克服环境上的困难,更要克服生活上的不便。但即使在这么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第一次登上军舰时不过二十多岁的崔东华也没有喊过一声苦、喊过一句累!这个妙龄女孩不畏艰难、不惧艰苦,每天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奋战在科研一线!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季,她都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为祖国做着贡献!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解决了末端拦截超音速导弹的自动决策难题!中国的军事发展离不开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努力!为科研人员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导弹   近程   舰艇   立于不败之地   军舰   美国   中国   海军   军人   海上   中国海军   祖国   难题   父亲   武器   装备   我国   女性   技术   崔东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