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我这辈子没有什么出息,但是回想起来,从前有几件事还是能让自我安慰一下的。其中之一,我是中文系土生土长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突然想挑战自己,跑到一个学院的英语系去应聘。结果,经过面试和试讲,竟然被录用了。别误会,我在那里可不是教中文,承担的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口语,全部都是用英语讲课。我教了两年,被学生评选为最全系最受欢迎的老师,还得了教学先进奖。

于是常常有人来请教我学外语有什么秘诀。我仔细想想,秘诀是有的,但是要从头说起。

我成长于一个匮乏的年代,小时候我父亲在一个农村砖瓦厂接受劳动改造,我也随他一起。那时候家里没有玩具,没有电视,没有电脑,连农村有线广播到了八点半都会结束。更糟糕的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绝大部分书籍都被禁了,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充满了各种语录和口号。但是我在家中发现了一叠文革前出版的《英语学习》杂志,那是我父亲不舍得处理掉,偷偷带到农村的。现在想来,这《英语学习》就是我此生与英语最早的机缘。

那个时候还没有双语宝宝,没有国际学校,小学里不教英文,我连一个字母都不认识,怎么会去读《英语学习》?这真的是饥不择食了。但另一方面,它有好多插图,有一些中英文对照的文章。更重要的是,里面有不少世界著名童话。对孩子来说,那可是当年最稀缺的宝贝。

可惜的是,这杂志中双语的文章很少,更多的是原文加注释,令人绝望。这情形近乎挑逗:美味可口的东西就在眼前,可惜手太短,够不着。情急之下,我作出了一个小孩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硬着头皮看文章下面的注解。不是通过看注解来学语言,而是通过看注解来猜测内容,把注解本身当故事来读。大蛋糕吃不到,刮点边上的小屑屑意思一下也不无小补。也许,最初的语感,就从这里悄悄萌芽。

上中学的时候,文革结束了,我父亲也平反回到城市。虽然举国上下都开始重视知识和教育了,70年代末学外语的条件还是很差,我中学的外语老师,第一个是语文老师兼的,第二个是生物老师兼的,第三个是俄语老师改行的。我对英语课没有兴趣,成绩也不好,儿时刻苦“自学”《英语学习》的经历似乎也没有派上用场。但是有一件事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

当时下午常溜到学校图书馆帮管理员大妈抄卡片整理图书,换得到里面教师借阅室看书的特权。有一次借出一本《中国学生英语典型错误分析》,看得津津有味。没想到这也是老师深藏的秘籍,过两天学校英语竞赛,题目全是这上面的,我拿了全校第一,士气大涨,从此学英语热情飙升。

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兴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对文学突然产生了狂热的兴趣,转为非常渴望通过原文来领略异国文学真正的滋味。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高考。偶然和必然的几个因素加在一道,使我对英语本身有近乎变态的热情。当时我每天听五套不同地区的外语广播讲座,对申褒青,杨小石等名师的口音和讲课风格了如指掌。阅读的胃口更大,曾经从北京二外一次性邮购了一套几十本英语阅读丛书。也就在这一时期,我重新发现了家里尘封已久的《英语学习》。 突然之间,那些童话和故事变得可以理解了,小时候可望不可即的美味大蛋糕唾手可得了,虽然味道稍有些变质,这份欣喜仍然可想而知。

著名学者、英语专家陆佩弦先生谈学习英语的一段话,我深有同感。他说,“我在看这许多侦探小说的时候,绝未想到要提高英语实践水平,而只是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好奇心使我在未知作案人是谁之前,放不下书本而已。在阅读过程中,一页上可能遇到四五个,或多至六七个生词或一时不完全理解的词组,但往往因急于阅读下去,根据上下文猜猜就算数。”记得我当时搞到一本原版的《琥珀》,据说里面有黄色描写,很想搞清楚到底黄在哪里,就拼命硬啃下去了。类似的还有原版的福莱特《针眼》。当时因为中文书太素了,译本中有点不健康的东西都删得精光,又没有苍井老师,连录像机都还没有出现,只能猛攻英语啦。

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我放了学还要做家务,在路上先买了菜回到家里,洗好了开始烧。我家是煤球炉,我在炉子上方的墙上贴了许多英语单词,定期更换。我一边炒菜一边看着背单词。炉火熊熊,照亮了一个个的单词,也照亮了我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小脸。今天对什么都很麻木的我,想到当时这个小小的勤快的身影,十分惭愧。

在这过程中还迷上了语法和惯用法,渐渐本末倒置,走火入魔,专门钻牛角尖。记得在1978年的《英语学习》上看到英国专家Brooks说,beautiful不能用在疑问句里,问中学老师,老师很生气。后来看狄更斯《远大前程》,里面哈薇森小姐就指着艾斯黛拉问匹普:"Is she beautiful?" 当时凌乱。

无论如何,在这些精神原子弹的轰炸下,小宇宙完全爆发,外语在一年内突飞猛进。从班上中低排名,到所有考试全部一百分,还不到20分钟就交卷。从学校到市里面各种英语竞赛,统统囊括第一名。老师下课遇到我提问题都要发怵。有一次表姐给我一张叫什么托福的试卷,语法部分我做了满分。

回想一下,我遇到的那些外语学得好的人,无一不是有强大的兴趣或动机。比如我父亲,他只上到初二,因为抗战而失学,后加入新四军。但是他在49年后那么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自学英语,用的甚至是苏联编的英语读物。改革开放后他翻译了两本书,每天听BBC,更重要的是后来他音乐文章中的许多资料,都来自他阅读的音乐原版书,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后再举一个兴趣创造奇迹的例子。这是原哈佛李欧梵教授先生亲口告诉我的。他刚去美国的时候,为了学好英语,专门找美国姑娘约会,最终成为费正清的高足,名满天下的学者。李先生这个是学英语的终极大法,必杀技。

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老师   注解   英语   美国   双语   文革   原版   秘诀   家里   父亲   兴趣   外语   农村   中学   学校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