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意译及现实意义概说

道德经意译及现实意义概说 作者 原文李耳 译文范炳凯 一, 前 言 译文作者认为老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世界人类史上第一大发现家!是他发现宇宙间存在道,万事万物均存在道,万事万物之道可寻可悟。他号召人们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即不要违道(事物规律)而为,只要不违道(事物规律)你什么事都可为。老子称的道,就是指事物规律。即事物运动.变化等所表现出来的秩序.规则.方式和轨迹等。为什么说老子《道德经》中所称的”道”指的就是万事万物的规律,而不是史料上解说的指万物的本源和万物演变的根源?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作了这样的阐述:”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之,德蓄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等等。由此可知《道德经》中所称的”道”是指事物规律。老子所著《道德经》共八十一章,所涉内容非常广泛,包扩天文.地理.人文和环境保护等等。其中人文占百分之八十篇幅,涉民.涉君.涉国家治理,还涉及教育.军事.外交和道德评价等等。是治国.安民.做人.求学.处事.善为.军事.外交等方法论;是做人行事必修课本。通篇没有任何玄学。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与德,无和有,柔与刚,善与恶等辩证关系作了精僻的论述。为我们认知事物,行为方向,言行准则,明辩是非等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方向和经验。是我们今天言行的座右铭。老子在《道德经》中称的德,是指人们认知事物规律的多少以及人们遵循规律言行的品质。他说:”道生之,德蓄之”。这是对”德”最标准的解释,所有的字典都应依此解释。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和有,是指我们认知事物从无开始,在无知中认知了事物变成了有知,为了对已知的有知的事物作进一步了解时,又产生了无知。就是这样的无和有使我们彻底地认知了事物。柔弱胜刚强,善良战胜邪恶,和大怨执佐契,从尚法治等等一系列哲学思想,对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处理好社会各层面难题提供了思想和方法---------。因为有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有很多思想是唯心的. 消极的,不利于竞争和社会发展等。这是对《道德经》的曲解,是错误的。译文作者为了让学习《道德经》的学友们对《道德经》有全面而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也想将《道德经》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行为方法论推向世界,让世界人们都遵循事物规律言行,早日实现世界大同,特对《道德经》作意译呈上。希望能对大家学习《道德经》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希望读者读后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使《道德经》的意译更准确.更完整。特别声明:译文作者本次对《道德经》的意译,不局限于原文的字意,而是根据原文上下文意,力求推定出老子所涉该章的真实立意,观点,中心意思和其要阐述的哲学思想等。二.《道德经》意译及现实意义原文: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 道,可说,但它不是我们随时所说的道路道理之类的东西,它可以有名,但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名,因为它是事物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则.秩序.方式和轨迹等,它蕴藏于事物内部。 无,产生于天地初始,有,是万物之母,因为有‘有`才将万物区分开来。所以一般都是从无开始来观察事物的玄妙;从有中了解事物之微。无和有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应该说是同时产生的,但其名不同,一个是无,一个是有。无和有都很玄妙,而且非常玄妙。因为从无中才能发现有,从有中想更进一步认知该事物时又才发现不了解它。所以无和有是打开人们彻底认知事物之门。-------这一章是老子的道的概念和事物无中生有章。在该章中老子以非凡人之眼界一语道破天地及万事万物之天机一一道!即事物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万事万物都是按规律运行。认知事物从无开始。即无生有,有生无,在无无有有之中人们就彻底地认知了事物。这对我们今天任何人认知事物都是莫大的点拨。原文: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如果你以天下人都认为是美的行为或事你才去做的话,那么你的意识就不善良;如果你以天下人都认为是善的行为或事你才去做的话,那么你的行为就是不善之举。要知道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衬托,高和下相互彰显,音和声相互连贯,前和后相互追随。所以大智大慧之人绝对不会去违背事物规律言行,且以自身行为为示范去引领他人,不行说教。万物从出生到死亡始终保持原有的坦诚,且生长得有形有状,当其被人们使用时也是那样无声无息,毫无邀功请偿之意。所以作为人的你功成名就时你不能居功自傲!只有这样,你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章是老子教导我们怎样做人.行事章。在该章中老子要求人们不要为了什么才去表现什么,一切言行都要遵循事物规律。这对我们今天怎样做人和行事是很好的教导。原文: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不是大圣大贤之人是做不到使民安居乐业.与世无争.见了稀少昂贵的货物不去盗窃.见了可欲之事也不乱其心志的!所以大圣大贤之人治理国家或邦域,首先让人们心志单纯,生活好,使其身体健康。让人们觉得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生活更美好,且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等,让人们知晓,不要去违反。行不违背事物规律之言行,没有治理不了的国家或邦域。-------这一章是老子教导为政之人怎样为政,安民章。在该章中老子告诫为政者要”为无为”,才能实现”无不治。”即是说要治理好国家,让人们安居乐业,就必须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不要有违背事物基本规律的政策.法令去扰民。这对今天的领导团队是很好的启迪。原文: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译文:道,指事物规律。道冲, 是指有悖事物规律言行。造成道冲是因为遵循事物规律不当或对事物规律缺少了解所致。只有渊博地了解事物规律,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中把握宗旨。要达到精准地了解事物规律,首先必须要克制自己的急燥情绪,其次要从纷繁复杂的假现中解脱出来,再其次要不断地在星光和月光下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还要在尘土飞杨的夏天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有当你观察分析事物达到精湛入微的时候,只有当你进入自我是存非存.连自己是谁的孩子都忘了的时候,事物规律的真缔就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了。-------这一章是老子的怎样才不产生道冲章。在该章中老子教诲我们怎样做才不违背事物规律产生道冲,且告知我们怎样去认知和发现事物规律。这对我们今天从事科研的人们是很好的指引。原文: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不遵循规律运动,会造成万物为刍狗;大圣大贤之人不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会造成老百姓为刍狗。所以,天地之间,不是你装料的口袋和你娱乐的弦管任你玩弄的!只要你遵循事物规律言行,没有能力也不要屈服,遇到阻力要勇敢去排除。光说不为是没有用的,如果你实在把握不准时不如保持中立。-------这一章是老子的遵循事物规律勇为章。在该章中老子告知我们只要你是在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你就不要怕什么,要勇敢地去干.去做。这对我们今天创业的人们是很好的鼓励。原文: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译文:群山深谷属雌性,是天地之根。由于她的存在,给人类产生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这一章是老子的天地生机之因章。在该章中老子谆谆地告知我们,赐我们物产丰富的根源是因有沟壑的存在。意在要求人类不要轻易破坏大自然已形成的地貌。这对我们今天保护生存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原文: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天之所以能长生,地之所以可久存,那是因为其没有想长久的私心,故所以能长生。所以,大圣大贤之人其必身先为他人而后想自己,除身体之外没有什么是自己的。这不是因为其生来就没有私心邪念,而是其没有想为私也!这是因为其自身的修养所致,这样做反而让其名久。-------这一章是老子的名存久长章。在该章中老子以天地无我故能久存为例,告知人们只要做人心地无私,行事先人后己,先大家后小家,且一心为民,人们就永远不会忘记你。原文: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行大善之举要向水一样行不作声色。因为利万物生长的水从不在万物前面炫耀自已的伟大,在众人的称恶声中也不反驳自己是在按道(规律)运行。所以行善之人要居住在广有善心的人群中,要有博大的善心,要向仁爱之人行善,要讲善良之诚信,要施善良之治政,要做力所能及之善事,要在人们急需之时行善为。你只要做到不争名利,你就无忧也!¬¬ -------这一章是老子善为章。在该章中老子以博大的胸怀,精僻地阐明了真善的品质,以及施善的对向.方法及时间。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好的鞭笞作用。原文: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译文:你要刻意永远富有下去,不如顺其自然。你怀揣着锐器,不一定能确保你的平安。金玉满堂,你是没有能力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奢淫逸,是你自己的责任。功名成就而隐退,这才是做人的规律也。------这一章是老子知足常乐章。在该章中老子充分地阐述了知足常乐的哲学思想。号召人们求生命长久。这对当今人们保持心态平衡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原文: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你能把肉体和精神凝聚在一起,让其不走神吗?你专气致柔能柔象婴儿一样无瑕和柔和吗?你摒弃邪念能做到没有瑕疵吗?你爱民治国能做到不违背事物规律言行吗?你提升身体极限(开天门)难道是为了男女之事吗?你明达事理还能是无知吗?所以,人一出生就要很好地学习,积累知识。要做到生是为了认知渊博的事物及其规律,有作为之后才能做到不恃持功高,才能保持长久不被人宰割和宰割他人,这样你才算是掌握了很多事物规律和严格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之人。-------这一章是老子怎样立于不败之地章。在该章中老子教导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意,要有理想和奋斗目标; 要不懈地积累知识,在功名成就时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这对今天的我们应是莫大的指引。原文: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当我们没有车用的时候就以三十辐共一毂制造出一辆车来,就结束了无车用的历史,我们就有车用了。当我们没有器皿用的时候就以黏土为料制造成一个器皿,就结束了无器皿用的历史,我们就有器皿用了。当我们没有房住的时候我们就凿岩石开户窗,就结束了无房住的历史,我们就有房子住了。所以,想用而没有才使我们去创造,创造出来后才更利我们使用。-------这一章是老子的无和有因果关系章。在该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无和有的因果关系。他的无.有哲学思想永远是我们认知事物,创造物质财富的金钥匙。是的,人类社会确实是在这种无知中知有知,有知中知无知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学习老子的无.有哲学思,很好地把握该哲学理念,创造我们更美好的明天。原文: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译文:颜色多而艳丽会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会让人耳朵听不见其他声音,美味佳肴会让人可口,驰骋打猎会让人心旷神怡,稀世珍宝会让人行仿造。但是,大圣大贤之人做事是讲实在而不是讲好看,要务实而不是务虚。--------这一章是老子的从尚务实反对务虚章。在该章中老子以五色.五音.五味代表虚,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代表实,反对虚。老子这一种从尚务实反对务虚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讲形式.讲排场等官僚主义作风是很好的鞭笞。原文: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译文:在荣辱面前要保持慎静,在大灾大难面前只要有强壮的身体。不要得也惊,失也惊。是因为我们有肉体的存在,才能感觉灾难的可怕。我们作为天下之人,做什么事都要心存天下;爱惜自己的生命,是为了为天下之人做应做之事。-------这一章是老子的人要经得起荣辱章。在该章中老子教导我们:人要经得起荣辱。只要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做事就要心系天下人,尽力于天下人。这对我们今天自私自利的人群是有力的鞭笞和批判。原文: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不下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泽文:看见了装着没有看见之人是平庸之人,听见了装着没有听见之人是没有什么追求之人,搏之不得之人是极少数。这三种人可以不去责问,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人。这些人对君王没有渠道表忠,对可怜之人少有物资献爱心,他们只求平平淡淡生活,死后也没有什么财物留下。所以他们不能做到有序生活,是生活物资匮乏的缘故,有些人连生活斗志都丧失了。这些人占了人群的绝大多数。所以要想成为千古明君,首告就必须做到让人们有基本生存保障;同时还要懂得用符合规律的纪律.法度来治理国家。这才是千百年来圣贤明君治理国家之规律(道)。-------这一章是老子的体恤民情章。在该章中他要求国家领导团队要怎样宽民.爱民.恤民。这对我们今天为政之人是很好的教导。原文: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扬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主?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译文:古代称为仁人智士之人,一定是懂得遵循事物基本规律和单体事物规律言行之人,其知识渊博的程度一般人是无法了解的。凡夫俗子不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只能故作姿态:明明该欢喜快乐的时候,他们确向冬天涉水一样痛苦;明明该和睦四邻的时候,他们却畏惧四邻;明明该庄重的时候,他们却表现出与己无关的客人样子;明明该迅速散去的时候,他们却向溶冰那样慢得看不见去的样子;明明到了宽阔的场景,他们却向进了深谷;明明是掺杂,他们却认为是浑浊;明明是安静,他们却感觉向海潮一样喧器;明明是上升的时候,他们却看成了停止。谁能在乱世中冷静地看见乱后怎样拨乱反正?谁能在安静的生活中看到未来生活的动乱而心系图新?能把握这样规律之人,是不会张扬的。你只有保持不张扬,你才能在掩蔽的状态下掀开你人生的新局面。-------这一章是老子圣凡之人差异章。在该章中老子充分揭示了贤达之人与一般人看待事物的差异,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解事物规律多的人(厚德)才能居安思危.宁静致远和蔽而成新。这对我们今天的人们加强学习是很好的教诲。原文: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译文: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到极点,,使自己心志宁静。在万物生机勃勃的时候,我反复观察。结果所有的植物都会老死并归其根。归根后就处于静态。当条件成就后又复生,复生后形状又和从前一样,但其更新更明晰。所以不知过去和不明白一般常理之人,定是害群之马。我们做到能知过去和明白一般常理是为了学会包容,而包容要面对天下公众,面对天下公众做事一定要周全,你周全了天下人做事是否会有成效这就要取决于天意,而天就要看你是否在遵循事物基本规律(道)言行,只要你遵循了事物基本规律言行,你就有生命力,你的生命力就会久远,直到你去逝时你的执政都不会有危险。-------这一章是老子有容乃大章。在该章中老子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推演出任何事物.群团要想生命力长久,就必须要做到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这对我们今天从事各项事业的人们都是最伟大的教诲。原文: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我不知道有没有上帝,但有三种人对上帝的态度是明确的。第一种人对上帝既信奉又赞誉,第二种人对上帝是惧怕,第三种人对上帝是诽谤。我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的理由信奉上帝到不如不信。最重要和久远的事是你的言行符不符合事物规律。当你大功告成大事顺畅时,大家都会说你做事得体。-------这一章是老子的成功在于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章。在该章中老子告戒我们要心安得体做事,要遵循规律言行做人。这对当今的我们是很好的教诲。原文: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译文: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遭到践踏的时候,好在还有人们存有仁义之心;当人们普遍斗智斗勇时,便有莫大的欺骗存在;所有的亲友不和达的时候,还是会存在忠孝慈善;当国家处在昏乱时,定有忠臣良将挺身而出。-------这一章是老子的任何情况下人类都存真.善.美章。在该章中老子以点代面地阐述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真善美。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一点,社会就会转危为安,家庭就会祥和。这对我们今天审时度事是很大的帮助。原文: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译文:大圣大贤之人绝对不使用小聪明治理国家,这对民众是非常有利的。施展大仁爱之人是绝对不会义气用事的,这样民众之中必然形成慈孝风尚。不行豪夺巧取之法,人世间就不会有盗贼滋生。要做到此三者,光形成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所有执政部门和从业人员做到:在工作中体现做人的基本品质和保持朴实的工作作风,且少私寡欲,同时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工作能力。-------这一章是老子以人为本的为政章。在该章中老子认为要使民风淳朴,关键在于领导团队为政上的大智若愚和工作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以及工作能力上的大智大勇。这对我们今天各行业的领导团队们都是很好的启发。原文: 二十章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译文: 唯令是从之人和阿谀奉承之人,有多大的差异呢?行善之人和作恶之人相比又有多大悬殊呢?因为人们憎恨阿谀奉承之人和作恶多端之人,所以人们憎恨的东西,你不可不畏。如果大家都不与你往来了,你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在众人烹吃牛羊猪肉.登台作戏一般欢乐时,我却独自一人处在什么情趣都没有.迷迷糊糊的只感觉象还未成长成孩子的婴儿,憔悴颓丧得不知何处去。众人留恋忘返,象把我遗忘了,即使存在众人在愚弄我,我的心也会坦然。就是在一般人都说我愚昧.不开巧的情形下,我的心仍然会淡然得象大海,然我的思绪确象飓风一样不能停止。那怕众人都为功名利禄忙碌着,我却象愚蠢无知.独自站在边远的地方,我都不会表现出不安。我这种与众不合的表现,不是因为我是阿谀奉承之人和作恶多端之人而被人们孤立,而是因为我是在分辨万事万物,领悟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啊|!-------这一章是老子的走自己的路休管他人眼色章。在该章中充分地表现出老子为了醒悟世人,寻道.悟道忍辱负重,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学习该章对我们今天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是莫大的帮助。原文: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译文:那怕是很小的事,都要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事物规律是什么呢,事物规律是蕴藏于事物内部,引起事物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则.秩序,方式和轨迹等,他会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深远.深沉.恍惚。但他有秩序(象).有轨迹(物).有规则(精)。其规则表现得最真实,让你容易把握。从今及古事物所表现出的这种运动秩序.轨迹.方式和规则等的现象都没有改变,不信你可以把你刚刚认知的事物规律过程去进行对照。我用什么办法去了解所认知的新事物之状态呢?就凭此。-------这一章是老子的怎样了解事物规律章。在该章中老子很细腻地描述出了事物规律的存在及表现,并道出了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寻。这对我们今天认知事物或知人都是很大的帮助。原文: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译文:能弯曲的物体可以把它制成各种物件,歪斜的东西可以扶正,地势低下容易被水淹没,破烂的东西将被新的取代,不要嫌少,得到了就好,得多了反而使你困惑。所以大圣大贤之人抱着一心一意为天下人的想法,集思广义,不持己见,故开明;不自以为是,故名声彰显;不自己说自己伟大,故其政绩显著;不自尊自大,故其执政长久。只要你做到不去向他人争夺什么,天下人就不会与你争夺。所以古人讲的”曲则全”者是有丰富理哲理的,他不是一句戏言。只要你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实实在在,该属于你的就会属于你。 --------这一章是老子的顺应自然章。在该章老子以丰富的哲理告诫我们一切应顺应自然,不能以我为我,要心系天下。且非常哲学地告知我们:以诚待天下,天下人则诚! 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是一笔重大精神财富。原文: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现简单说说自然界。大风吹不过天亮,暴雨下不到天黑。是谁让其如此?是天地。天地都不敢违背事物规律让其长久一点,那人就更不能违背事物规律言行了。所以,探寻事物规律的人,一定要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倡导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人,一定要了解和把握事物规律;把握不住事物规律之人,做起事来就会失败。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人,很容易发现事物新的和新事物的规律;倡导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人,你了解和把握的事物的规律就会越多;不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导致行事失败之人,也可以从中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也是收获。上述这些道理有些人不完全相信,也有些人不信。但事实是如此。--------这一章是老子的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章。在这章中老子充分地阐述了道与德,失与得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告知人们成事必守道,因不了解道而导致行事失败并不是绝对的坏事。这对今天的人们有深刻的点拨.引导.鼓舞意义。原文:二十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抬起脚后跟的人是站不稳的;把腿抬起不向前迈的人是不会行走的;坚持己见之人对事物是看不明白和清楚的;自以为是之人是不会有显著作为的;自夸自耀之人是不会功成名就的;自作怜悯之人是没有什么特长的。只要你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分辩起未知事物来你就会少走弯路。遵循规律言行之人是不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的。------该章是老子的怎样做人处事章。在该章中老子用朴素的哲理告告知我们,只要你事事都遵循规律言行,你的人生就不会出现坏的结果。原文: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天地生成的时候,寂静而空旷,星际之间相互独立而始终没有改变,怎个宇宙作周运行几乎没有差异,你看见很大的慢慢它又流逝了,流逝的慢慢变得遥远,看见远去的又回现在眼前。这种现象是产生天地的母体。我不知其名,强制把他写成”道”,强制取名”大”。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领土范围内有四大,而君王不是其中之一大。然,人虽大要受地理环境之约束,地虽大要受天体宇宙之约束,天虽大则天必须按轨迹(规律)运行,道虽大却要受大自然界的约束。-------这一章是老子的相生相克思想章。在该章中老子以深邃的哲理告知我们天体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永远都处在相生相克的统一体中,没有什么为大。为权威者只有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为大!原文: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译文:知道重是因为有轻的缘故,性情烦躁者应该向心静者学习。所以,如果君王出行为了讲排场,现威严以大批辎重物资跟随,保证吃的用的丰盛,,体现场面荣光,人们虽然奈何不了你不以民为重的思想,但是你的行为却表现出你丢掉了根本。故分不了轻重之人将会丢掉根本,学不会心静之人将不会遇见良师益友。-------这一章是老子的民为重.君为轻思想章。在该章中老子以朴素唯物主义哲理告知我们做事要懂得孰轻孰重,不要举其轻而丢了最重要的根本。原文: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咨,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译文:做善事之人要行无声色;敬善言之人要做到言无瑕痴;行善多少应量力而行;友善关闭之门就不要让人打不开;友善结结之绳就不要让人解不开。所以圣贤之人一般在善行救人时,不以任何理由放弃任何人;一般善救的物资,都是被善救之人急需之物。这才叫雪中送碳.救人远离水火。故善于行善之人,往往给人开拓和引导;不善于善救之人,往往给人物资。既不开拓和引导别人.又不爱惜自己财富之人,其虽有智慧那也是迷惘之人,这种人是在追求生活的表面美好。-------这一章是老子的善行章。在该章中老子教导我们:真正的善行是教人远离水火,而不是做表面文章给人以物资。这对我们今天消灭贫穷与落后是很好的指引。原文: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译文:知道自己是性格刚烈之人,就要学会柔和,,要向天下的小溪一样,什么来了就让其顺流而去。你只要做到了向天下的小溪一样,再加以一般不违背事物规律言行,你就会有柔和的性格产生。知道自己是天下坚持原则之人,你就要了解违背原则的行为有那些,为天下人列出行为规范。天下人有了行为规范,再持以遵循基本规律言行,社会就不会有极端现象,归于安定团结。知道自己处在荣耀的地位,就要有失落的思想准备,那怕成为天下最低微之人。即便自己成为天下最低微之人,也应不折不扣地遵循事物规律言行,才能使自己反朴归真。你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你就是国家栋梁之材,你再次走上领导岗位时,你就是克己奉公的凯模。-------这一章是老子的荣辱章。老子在该章中以三知三守和三常德,谆谆告诫我们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克守遵循事物规律言行,才能使自己成为完人.有用之人.立于不败之人。这应是我们今天的座右铭。原文: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嬴;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译文:以夺取天下为目标进行奋斗之人,我看其是不会成功的。这是在违背事物基本规律言行。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神器。人不可也以夺天下为奋斗目标,也不可以以掌握天下为奋斗目标。以夺天下为奋斗目标之人必败,以掌握天下为奋斗目标之人必然会一无所有。因为这样做你是在和天下所有的人作对。所以圣贤之人以不违背事物基本规律为言行准则,故其没有失败和失去的概念。作为人身之外的物资,更不要看得太重要,它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获取.损毁和丢失。所以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圣人,做事不求过分,生活不求奢侈,行为不求极端。-------这一章是老子的量体裁衣章。老子在该章中教导我们必须遵循事物基本规律来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才会有作为;同时还教导我们在人生长河中要学会去甚.去奢.去泰,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这对我们今天怎样奋斗人生是很好的教导。原文: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译文: 劝导君王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的佐臣,他是绝对不会主张强兵来称雄天下的,强兵雄称天下有很多不好。一是大军所处会破坏环境,给士兵带来苦难;二是生灵涂炭致民不聊生必生凶年。 不要以为他国友善且物产丰富不敢来攻取你,你就可以去攻取他。还要师出有名地说你们不要装着怜悯,你们也不要自夸物产丰富,你们更没有资格骄傲。我们是不得也,谁叫你们不强大。不要忘了:物壮则老。只要不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失败和灭亡是迟早的事。--------这一章是老子的反对兵强天下章。在该章中老子以深邃的哲理告诫君王不要违背事物基本规律去兵雄天下,因为物壮则老。这对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非常重要。原文: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译文:刀枪,不祥之物,即使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之人也是不会佩带的;只有在不得也为了防身而用之。所以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之人以不刻意追求名利为快乐;而追求胜利之人是把杀人作为快乐。故爱杀人者,是不会取得天下和天下人心的。但是,在战争中杀了很多人而取得胜利的一方,你不但要对战死的官员举行葬礼,你还要对死亡的双方战士悲泣埋葬。-------这一章是老子的反对战争关爱生命章。他号召战胜方以丧礼哀悼死亡的双方将士,且还要悲哀泣之。这是何等地关爱生命啊!所以今天的人们更应该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原文: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译文:事物规律一般没有名称,它朴实,隐藏于事物内部。如果小事都遵循规律言行,天下没有那个作臣子的能做得到。侯王若能做到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那么万事万物都将会变得象宾客那样有礼有节。大雾笼罩着天地时万物把它视为在降甘露,臣民在没有君王的命令下可以自觉地做到公平。任何朝代一开始都有各种律令制度,这就应该让臣民知之.知行止。臣民知道什么不能为之社会就没有危险了。如果让天下人都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社会秩序犹如川谷之水流入江海之有序。------这一章是老子倡导的人类应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章。在该章中老子要求君侯王巨民都应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如此社会秩序就如川谷流奔江海。学习该章对我们今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原文: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能准确认知他人之人是有智慧之人,能准确把握住自己之人是能明辨事理之人。战胜别人证明你有力量,战胜自己证明你意志坚强。知到满足之人是最富有之人。排除一切阻碍推行自己主张之人是有志之人。能为自己扼守住处所之人一定是有长久打算之人。死亡后还活在人们心中之人是生命力最长久之人。-------这一章是老子的知人善用章。在该章中老子教导我们怎样认知自己.怎样辨知他人。这对我们今天知人.选人.用人是莫大的帮助。原文: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译文:把握事物基本规律多的人,谋起事来是不会左右动摇的。如万物在条件成就后就会竞相地生长出来,它们甚么都不为;兹养万物的衣胞始终都不以自己为主,当万物为人们所用时它们还是不夸耀自己;它们终不以自己为大,只为成就万物成为人们有用之材。所以把握事物基本规律言行的人,他们只追求按规律言行所应出现的结果,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但他们终将被人们奉为圣人.这一章是老子的只求遵循基本规律言行,不计个人名利章。在该章中老子以自然规律告知我们,只要你是按基本规律言行而成就了他人,自己就显得伟大。这是明达事理之人对你的必然评价,这对我们今天评价个人得失是很好的启迪。原文: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译文:一个国家只要表现出大好的气象,天下人就会来奔,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居乐业。既有音乐听又有糕饼吃,过往的客人就会停下来不走了。这是事物规律所致。事物规律说出口来很抽象.很枯燥,它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到,想用它又不知上那儿去找。所以要遵循规律言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一章是老子的做事要符合事物规律章。在该章中老子对规律(道)是甚么作了介定。这对我们理解”道”的真正含义是非常重要的。原文: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译文:你想吸气就必须把肺张开,你想将对手的力量削弱就先让其强胜,你想将其废除就先让其兴盛,你想夺取他的东西就必须先让其有。这些算是一般的事物规律。柔弱能胜刚强。大鱼不会离开深渊,国家锐利武器不可以向人展示。这些才是基本的事物规律。------这一章是老子的道理章。在该章中老子引导我们认知那些是事物的一般规律.那些是事物的基本规律。这对我们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受益无穷。原文: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译文:事物规律是不会轻意表现出来,但是所有的事物无不会表规出规律。侯王将相若能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万物将受到感化。这时你再去探寻事物规律,你才会真正地发现它们是那样说不出来的可爱.有序和朴实。当你发现到这种程度后,你就不会有伤及到它们的任何言行。人人都这样,天下万事万物自将会处在自然有序的状态中。-------这一章是老子的怎样实现天下万事万物自正章。在该章中老子深刻地揭示了万事万物均存在规律且其均会表现出来。只要我们人人都清心寡欲,天下万事万物就会出现自然有序的状态。这对我们今天急功近利人们是很好的鞭笞。原文: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译文:德是指”道”的积累和”道”的遵循的品质。上级领导掌握了很多事物的规律且不违背事物规律言行,说明其是有品德的领导;下级领导掌握了很多事物的规律却又不知道取舍,这说明其是无品德的表现。上级领导掌握了很多事物规律而不违背规律言行这不能算是其无作为;下级领导掌握了很多事物的规律却不知道取舍而为之这不能算是有作为。上级领导以仁爱施政不能算是其无作为;上级领导以义气行事这不能算是有作为。上级领导以礼施政时,下级领导则应攘臂而扔之。 所以,没有掌握多少事物规律之人你则应做到不违背规律言行,缺少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之人你则应做到施仁政,既缺德又不施仁政之人你则应以义气为重,既缺德又不施仁政又不讲义气之人你则只有以礼施政。这个以礼施政是最要不得的。因为它践踏了忠君和诚信,是施政祸乱之首。认识到前面这些道理之人,认知事物规律越多,就越不会办蠢事。所以大丈夫处事要忠厚.实在,不要薄情寡义和华而不实。即不要去道而守礼仪。-------这一章是老子的施政应取道而去礼章。在该章中老子深刻地阐述了施政中甚么是有德,甚么是无德以及怎样区分有作为和无作为;还更为深刻地告知我们以礼施政的危害性;同时还严厉地号召”大丈夫应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对我们今天为官还是做民都是莫大的教诲。原文: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绿绿如玉,珞珞如石。译文:过去有一种说法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一种追求:即天以清为得;地以宁为得;神以灵为得;谷以盈为得;万物以生为得;侯王以天下正为得。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天无清恐怕将面临破裂,地无安宁恐怕将会发生大爆炸,神仙不灵验恐怕将停止祈求,山谷水泽不丰盛滋养恐怕将会枯竭,万物不能生长物种将会灭绝,统治集团不能自正.将天下正,恐将会灭亡。所以,统治集团应以民为本,以生活在最基层的民众能安居乐业为巩固统治地位的基础。统治集团成员相互实施贱称那不是在以”贱”为本!这是在自欺欺人。这是本末倒置。-------这一章是老子的致正天下章。在该章中老子以万事万物均有”一得”的追求哲理,引伸出统治集团应自正而得天下正的人类长治久安真理。号召人们要正本清源,不要行本末倒置之事。这对我们今天各行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原文: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译文:颠倒是非之人,其言行会让人误知事物规律;势单力薄之人一定会遵循规律言行。天下万物是因为其客观存在,即有,人们才能把它区分开来,而这个客观存在的有,又是人们从甚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即从无开始认知,才知到其有的。--------这一章是老子的道的客观存在章。在该章中老子告诫我们不要被倒行逆思的言行动摇了我们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品质,也不要让倒行逆思的言行混淆了真正的事物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反者是扰乱不了的。只要我们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事物认知方式,事物规律就会显现出来。学习老子这一章,对于我们今天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去把握是与非是非常重要的启迪。原文: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颖;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译文:上乘的学者听见事物规律会认真地遵循该规律言行;一般的学者听见事物规律会半信半疑;下乘的学者听见事物规律会疑惑地大笑,不笑,它就不是事物规律。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所有的臣朝官吏中会表现出:明白事物规律之人假装不明白;深研事物规律之人好象要退出;有人把简单的事物规律复杂化;知道很多事物规律且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之人又深藏若虚;很清白之人表现出受到很大污辱;知识渊博之人会感觉到学问不足;认真研究事物规律之人象作贼一般;坚持真理之人会出现动摇。故这种情况下你们必须知道大而方正的东西无小角;能担当大事之人必须要经历时间的磨炼;能唱好歌的人定会有好的声音;大气象是没有形状的;所以道(观律)是隐藏于事物内部且无名的。只要你坚持探索事物规律.研究事物规律.领悟事物规律,你就能发现和把握住很多事物规律。--------这一章是老子对事物规律的定义章。在该章中老子对事物规律(道)是什么举了大量的事例证明其隐藏且无名。同时告知我们怎样去探寻事物规律。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知老子倡导的”道”及其道的思想是很大的帮助。原文: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译文:你发现了一个事物的规律,就可以用已知的事物规律去发现第二个事物规律,又用已知的事物规律去发现第三个事物的规律,依次下去你就会发现万事万物的规律。万物都有面朝阳背对阴的性格,目的是为了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人最大的不幸是孤. 寡和贫穷, 但王公以此自称。这可能是自损会受益, 受益会受损的哲学缘故。人家这样教我, 我也这样教人。如果能让强横之人不死的人,我将尊其为教父。-------这一章是老子的三生万物章。在该章中老子揭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为了自身的阴阳平衡的深刻哲理。故而折射出自私的合理性和符合事物规律的特性。这对我们今天评价人们行为对与错是很好的借鉴。原文: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译文:天下应以行不违背基本规律言行之事而治之,而不能以刀兵逞强。这个道理是没有人驳得倒的。我就是在不违背基本规律言行中获得效益的。行不言之教,做不违背基本规律言行之事,天下自正就大有希望了。-------这一章是老子的无为之治章。老子的无为之治是指行事不违背事物基本规律而产生的自然有序的自正。在该章中老子反复强调:行不违背事物基本规律言行之事就会产生事物的自正效果。这对我们今天急功尽利的人们是很好的批判。原文: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译文:名字与身体那一个属于父母给的?身体与钱财那一个价值更高?得到与逃亡那一个属于不正常?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无须作艰难的判断.所以,爱得过深必然会导致有一天心身受到很大的伤害;贪得无厌必然会加速灭亡。故知到满足不为耻,知到适而可止没有危险,这样生命力就可能会长久。--------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价值取向章。在该章中老子以三个孰轻孰重道出了生命最重要,告诫我们为了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久长要知道舍取和适可而止。这对我们今天的人们提高生存质量是很好的教导。原文: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即便是知识渊博.功成名就之人也要表现出自己的欠缺,在发挥自己作用时要竭尽所能,不要弄虚作假。即便是你功德非常园满也要留下缺口,这才会使你受益无穷。非常正直的人有时也要表现出屈从,大智慧之人有时也要表现出愚笨,尚于雄辩之人有时也要表现出说话迟钝,这才是做人的规律.心静能胜心躁,寒冷能降热。世间青白.世界安宁为天下正。--------这是老子的满招损.谦受益章。在该章中老子从多个层面说明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谦逊。同时指出谦逊是做人的基本规律,它和清静为天下正是同一的道理。今天的我们对此应很好地学习和把握。原文: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译文:天下自然有序时走马是为了马粪。天下混乱无序时走马是为了战争和防御。人最大的祸端是不知足;人最大的过失是想得到。所以知到满足就足了之人,常常会感到满足的快乐。-------这一章是老子的条件成就作用章。在该章中老子以马为例说明外部条件决定物的作用。反过来又衬托出外部条件对人的成败作用。最终以丰富的哲理告知人们知足常乐。因为天下是天下之人的天下。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是很好的点拨。原文: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译文: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不看窗外行事就符合事物基本规律,。这是因为其长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具有站得高.看得远的眼界和胸怀天下生灵的原故。所以大圣大贤之人时常表现出,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见其物便知其名,不违背事物基本规律言行而成就天下大事。-------这一章是老子的博览能知天下事章。在该章中老子告知我们只要做到”出弥远.知弥少”,就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对我们今天怎样成就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指点。原文: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每天学习,知识就会一天天增多;每天探究事物的规律,未知的事物规律就会一天天减少。未知事物规律减少又减少,你就不会有违背事物规律的言行了。不违背事物规律言行,你就可以遵循事物规律去做任何事。取天下是为了实现让人们不行违背事物规律言行之事则可,如果你怀着其他目的,你就没有夺取天下的资格了。------这一章是老子的倡导天下守道章。在该章中老子教导我们未知事物规律会一天天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不会有违背规律的言行了。如果你取天下是为实现让天下人守道而行,那么你就会成功。反之,你就要失败。这是在给我们指明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此,当今世界人们应很好地学习和研究。原文: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信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译文:人们的领袖是无个人野心的,他都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他们对善良者善待之,对不善良者还是善待之,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事物规律.遵循事物规律言行所产生的固有友善。他们对讲诚信者以诚信待之,对不讲诚信者还是以诚信感化之,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事物规律.遵循事物规律言行所产生的固有诚信。领袖们的心在天下,当他们为一统天下人心奋斗不息的时候,百姓们都在注其耳目听他们的言论.看他的行为,全然把他当孩童一般。-------这一章是老子的领袖治政章。在该章中老子一语道破天机:领袖无心,百信心皆领袖心,领袖心在天下。施德善,行德信,天下自然归心。这对我们今天从政,务商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原文: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译文:什么叫出生入死?只有在残恶的战争中才能体验出来。在战斗中能保住性命的十人当中只有三人;那怕是不怕死的人组成敢死队冲进去能活着出来的也是十人中只有三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也是如此。你这夫为何不好好地生活生存呢?听说那些善于保护生命之人,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不会遇见犀牛和猛虎,入军营不遇甲兵或不被甲兵发现;即使遇见了犀牛猛虎,他也会让犀牛猛虎不知所措地乱投其角.乱舞其爪;即便遇上了甲兵,其兵士也找不出杀死他的理由。他这夫又是为什么没有死地呢?-------这一章是老子的爱护生命章。在该章中老子以入死地而厚生之人是善于摄生之人的典故,号召我们要放弃无味的战争,因为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要致死很多人的。同时呼唤我们只要你爱护生命,你便无生命之忧。这种因果推理对今天的我们意义非常重大。原文: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发现了一个事物的规律,你的知识(德)就积累了,万物只要生长成形了,气势就形成,这是万物生长的规律。所以万物都是以规律为尊,以遵循规律行为而贵万事万物以规律为尊,人以积累事物规律和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为贵,所以你不要唯自己的命运好坏而应顺应自然。故事物规律被发现了,你的知识(德)就积累了;万物生长出来就养育起来,养育过程中要保证其出壮成长,做到有所繁殖和传播。事物规律发现后不知道很好把握,言行时又不知道遵循,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的时候又不知道把它解决,这不是在明德,这不是在探明事物规律而是在给人以事物规律的混淆。-------这一章是老子道与德关系章。在该章中老子以”道生之,德蓄之”一语道破道与德的关系,即道是事物规律及其表现,德是事物规律发现的积累和遵循规律言行的品质。先有道后才有德,道尊而德贵。号召人们行为要做明德。这一章对我们今天很好地学习道德经.理解道德经.运用道德经是很好的帮助。原文: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译文:天下及其天下万物从开始那一刻其母体就诞生了,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联想到母知其子,子守其母的规律,这样你的行为就会终生无害。只要你不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不管你怎样行为,你都会以失败告终。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应从小事做起,从容易掌握规律的事做起,即先易后难。还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让自己尽快明白多一些事理,这样就不会祸及自己。------这一章是老子的怎样寻道章。在该章中老子告知我们不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你将一事无成。要获取事物规律应从事物源头开始,把握母子连心的哲理。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先易后难,还可以跟别人学。这对我们今天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大的帮助。原文: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译文:我经过反复的思索终于明白,只要你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你就没有什么是可怕的。大道再平坦,但总有人为了捷径去走小路。如果你不遵循植物生长规律耕锄,那怕你每天一早就去田间地头耕作,也不会有好收成的。如果你遵循人与社会规律,习文尚武,勤俭节约,你定会财物有余。这不是在夸大其词。你不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就罢了!------这一章是老子的劝道章。在该章中老子从自然规律出发,劝导人们一定要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只有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他也奈何不了弃大道取小路之人,。这对我们今天正确对待事物的两面性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原文: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译文:能工修建的神庙不会变型,巧匠塑造的神像不会脱彩,以让子孙祭祀不止。善于注重自身品行修正和锤炼的人,其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品质就会很好;善于注重家庭及其成员品行修正和锤炼的人,其掌握的事物规律就比较多,要求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方面就比较广;善于要求乡亲.邻里的人们注重品行修正和锤炼的人,其了解.掌握的事物规律和要求人们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方面就会体现出特长;善于号召国民注重品行修正和锤炼的君王,其了解的事物规律和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品质就会更多更高; 善于号召天下人注重品行修正和锤炼之人, 其了解事物规律和遵循规律言行的品质就会更丰富.更普遍。故我可以从人们的自身.家庭.乡里.邦域.天下,知道人们了解.掌握事物规律的程度和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品质的高低。-------这一章是老子的检测道德施行的层次章。在该章中老子从自身.家庭.乡里直至天下来测验人们寻道.守道的层次与水平。其目的是号召天下人们人人多寻道多守道,以实现天下自然自正。原文: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译文:掌握了很多事物规律且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之人,是不会受到不良言行侵蚀的。他们行事恰到好处,既能做到随和但又不超越原则。知道和就应经常保持和平心态,这样就会看明事理,增加祥瑞氛围,做起事来干劲就越大。物壮则老,这是事物规律所确定了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这一章是老子的”道生之,德蓄之”对人们的作用章。在该章中老子以朴实的哲理告知我们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事事受益,不要与事物规律去抗争。只要是事物规律所确定了的你只能顺应。这对我们今天加强知识积累具有重大意义。原文: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译文:知到事物规律多的人一般表现出言语不多,表现出言语多的人不一定了解了很多事物的规律。要想知到很多事物规律你就必须做到,关起门来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去掉急躁情绪,从纷繁复杂的假象中解脱出来,到月光星光下去观察,到尘土飞扬的夏天去体验。当你获取事物规律后不要把它看得太重,也不可疏远对其它事物规律的探寻;更不要把获取的事物规律拿去谋利和害人;同时还要保持其不贵不贱的地位。要把它向天下人传播。-------这一章是老子的怎样有道章。在该章中老子教导我们怎样悟道,怎样运用道。让天下有道是他的最高追求。学习这一章更进一步让我们了解了老子的胸怀。原文: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治国追求自然有序纯正,用兵追求兵贵神速,不举违背事物基本规律的战争去夺取天下。我为什么要告知大家这些呢?这是因为天下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追求永久和平,又加之人们普遍贫穷;军事耗资特大,国家滋养困难;人多偏于投机取巧,导致人们基本生存无保障;致法令繁多,盗贼风起。所以圣人们说: “我不违背基本规律言行,老百姓自然会遵循自然规则而生存;我不横征暴敛,老百姓自然会遵纪守法;我不发动违背规律的战争,老百姓自然会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我生活作风简谨,老百姓自然淳朴。”-------这一章是老子的怎样治国章。在该章中老子以伟大哲学家的胸怀告知我们:治国必先安民,安民必先行不违背人与社会基本规律之事,且清心寡欲。人们生活就会殷实,民风自然淳朴,国家就会长治久安。这对我们今天领导团队怎样施政是很好的指导。原文: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译文:施政不行高压态势,老百姓就会非常淳朴;施政管得过细,就会造成老百姓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为。要知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哲理。所以人做事不要走极端,走了极端就不知是祸还是福。你们知太极吗,其无正也。正数过后就是奇数,善行过头人们就会认为你是妖怪。人们一旦形成这样的认识,那就很长时间难纠正过来。所以圣人行事坚持原则会不折不扣,廉洁奉公会一丝不苟,追求真理会勇往直前,知识渊博会更谦虚谨慎。------这一章是老子的规劝奉公守纪章。在该章中老子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哲学思想教导我们行事一定要遵纪守法,不要走极端。这应是我们今天行事的座右铭。原文: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译文:统治人们是天大的事,所以领导团队制定政策一定要有远见要大气。如果制定的政策没有远见和不大气,就会造成象我们早晨起床穿衣服一样不知穿多穿少.穿厚还是穿薄。这要掌握事物规律多和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品质好的人才能作出恰当的选择。只有掌握事物规律多和遵循事物规律言行的品质好的人,做起事来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才知到怎样把握尺度,才知到怎样权衡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这样的政策才能长久。所制定的政策能深得人心且少改变,才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们生活长久看好之路。-------这一章是老子的怎样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们生活长久看好章。在该章中老子以早晨穿衣服喻意领导团队制定制定政策要有远见和得体,不能朝令夕改。今天的领导团队们对此应很好地学习和借鉴。原文: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译文:要做到治理大国象烹饪一桌鲜美可口的菜肴一样容易, 那就必须遵循事物规律号令天下。遵循事物规律号令天下,就不会有鬼怪作祟。神是不会伤害我们的,圣人也是不会伤害我们的。我们不被他们伤害,是因为他们行事都不会违背事物规律;同时世间也不存在伤害我们的事物规律。-------这一章是老子的遵循事物规律治理国家章。在该章中老子认为国家领导团队只要能遵循事物基本规律治理国家和安民,社会治安就会很好,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有保障。这是事物规律所确定的。所以道行天下的提倡可以作为今天我们行动的指南。原文: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译文:大国应该主动亲近和结交小国, 作天下的慈母, 交友于天下。雌性常以静制服雄性, 这是以静的方法取胜的。所以大国主动结交小国,则可以取得小国的拥护和拥戴。小国主动结交大国,则可以获得大国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是拥护拥戴还是支持和帮助,无非大国是想获取资源,小国是想获取技能。两者各得其所想,盈利的是大国,所以大国应主动结交小国。------这一章是老子的外交策略章。在该章中老子深遂地指出国际交往是各有所欲,无非是为了取长补短.目的是为了促进相互发展.文明与进步。强调大国应主动友交于小国。这对当今世界国家正确外交是很好的教导。原文: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译文: 事物规律(道)是万物的奥密。善良之人尊之为宝,不善良之人以此求保。美妙的语言会使市人流传,美丽的行为会使人形象高长。人只要到了没有善良的状态,就不会顾忌什么了。当皇帝,做大臣虽然华贵荣耀,权力大之无比,但也必须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古人之所以要求遵循规律言行那是因为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可以让你实现奋斗目标,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守道是天下人的第一要务。--------这一章是老子的守道会让你平安章。在该章中老子告知我们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可以让我们语言美.行为美.无灾无难。原文: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要作为就要不违背事物规律而作为,要发起战争就是为了今后不再产生战事,要使自己成为有品味之人首先就要从无品味的事做起。对怨恨之人采取什么态度完全取决于你遵循事物规律言行之品质。要做好困难的事你就先从容易的事开始,要做好大事你就先从细小的事开始;你要做天下难事就必须从容易做的开始,你要做天下大事你就从小事入手。所以圣人始终不认为自己伟大,正是这种谦逊让他能成其为伟人。你如果是不守诺言之人就一定是不讲诚信之人,这种人会变化无常,他的人生就会出现很多灾难。所以圣人承诺了的事那怕再困难他都会去兑现,故其终生无灾难。-------这一章是老子的致诚致信章。在该章中老子告诫我们做事不要违背事物规律.要讲诚信.先易后难, 这样人生就不会有大的波折。这对我们今天的人们是很好的教导。原文: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心态安静时容易把握住行事的切入点,事发前容易谋断,无韧性的东西容易溶解,细微的东西容易飞散。做事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治乱要治理在未发生之前。苍天大树生于幼苗,千仞高楼起于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都是事物的基本规律。违背上述事物规律的人,做事必败,执政必失。所以圣人不违背事物规律言行行为故无败;不违背事物规律执政故无失。人们行事,常要从有把握处开始,慎重自始至终,就不会有坏的结果出现。所以圣人想能想之事,不爱稀罕之物;学可学之才,吸收众人之所长,按照万物的生存规律去看护它,不敢有半点违背其自然状态的行为。-------这一章是老子的怎样实现防微杜渐章。在该章中老子告诫我们行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吸众人之所长,做有把握之事,且洁身自好行事就会无失败。这对今天的我们是很好的指引。原文: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译文:古代探寻事物规律的人,他们认为不能使老百姓太多明白事理,就是要使他们愚昧无知。这是颠倒黑百的认知。因为老百姓发展到难以管制的时候,统治集团就一定会想尽千方百计进行统治。我认为这样的统治集团就是国贼。是他们导致老百姓被迫为之。如果统治集团用不着千方百计来治理国家,这既是老百姓之福,也是国家之幸事。千方百计也好,不千方百计也罢,反正老百姓都会对你们俯首体贴。但是你们应知千方百计换来的老百姓的俯首体贴,这是口服而心不服。这不是真实的事物规律表现,而是被扭曲了的事物规律。虽然表面表现出大顺的状态,但是这是与事物本来应表现出的规律形态是相反的。故其是黑德。------这一章是老子的去伪存真章。在该章中老子以不同的统治方式所取得老百姓俯首体贴之例,来揭示事物规律发现的真伪。那种以违背人心的管理方式所换取的”大顺”是违背事物基本规律的行为,不是明德的表现。这是我们今天评价行为正确与否的最好标准。原文: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其长期润泽百谷山川而不求索取的缘故。所以君王要想老百姓拥戴,就必须从言行上关心他们,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疾苦,让他们能安居乐业;当你纵情享乐也不加重他们的负担的情况下,你来到他们面前他们是决不会伤害你的。这样天下就会太平和谐久长。一句话,只要你不去争夺老百姓的基本利益,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夺。-------这一章是老子的王者风范章。在该章中老子以”江海能成为百谷之王”的朴素哲理告知领导团队们,只要你为老百姓办实事,不增加他们负担,且能保障他们的基本利益,天下就会太平。原文: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译文:天下之人都说我掌握了很多事物的基本规律和规律,是寻道和悟道的老大,我觉得不是这样。我唯大的就在于人家不在乎的细枝末节,恰恰是我观注的重点。我有三宝,是我长期坚持而被其佑护的。一是心地善良,二是勤俭朴实,三是不刻意追求天下第一。心地善良故能勇为;勤俭朴实故能广博;不刻意追求天下第一故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今如果不心地善良的勇为,舍勤俭朴实而广博,,自不量力地刻意去追求天下第一,就必败无疑。你如果心地善良遇战则必胜,坚守则必固。这是因为天将拯救和护卫心地善良之人也。-------这一章是老子的天佑心善之人章。在该章中老子以自身的体会和经验告知我们:做人一定要心地善良,行事一定要勤俭朴实,制定奋斗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你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对今天的我们应属谆谆教导。原文: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译文:善于习文之人不好打斗;善于征战之人不会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之人不会给予敌人留下什么,善于用人之人不会去从事具体事务。这是不争的事物规律表现,只有很好地掌握这些事物规律你才能达到是知人善用,物尽其能的最佳配制。-------这一章是老子的如何做到知人善用章。在该章中老子总结出了各类人才的性格规律,告知我们根据其性格规律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今天的领导团队学好该章对其识人.用好人是很好的启迪。原文: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译文:统帅大军出征迎战有格言:”迎战之军不要主动出击,要以守待攻,以不变应万变,不要出现进寸而退尺的战争局面。”所以一定要做到:一要有对敌采取行动的思想准备,二要让兵士们整装严阵以待,三要让将士们在攻击敌人时表现出让敌人无法抵挡之锐气,四要让将士们乘胜追击败兵。用兵的最大祸患就在于轻视敌人,一旦将士们轻敌就有可能导致失败,如果失败必将丧失我们所有的战机。所以,势力相当的两军对峙,悲愤的一方必然取胜。这是用兵之规律。-------这一章是老子的防御之师用兵章。在该章中老子告知我们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迎敌之军应鼓舞好将士行以守待攻之策。该章对我们今天迎敌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原文: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译文:我说的话你们非常容易听懂,更利于指引你们言行。天下人如果听不懂我说的话,那么他的言行将会受阻。我说的话有宗旨,行事心中有君王。你都不认真学习,那是你认为我不如你了。认真学习我话的人人生就会大有希望,按我说的话言行之人一定会有很高的人生修养。所以圣人虽然生活简朴,但其人身修养却很高。-------这一章是老子与其弟子的谈心章。在该章中老子隐含地告知我们他的道德经是人类社会最精典的著作。实言相告其弟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他的言行,因为他言有宗,事有君;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事实确实如此,老子的道德经确实是人类社会最精典的著作。因为第一他揭示出了万事万物均有道(规律);第二他揭示出万事万物之道可寻;第三他提出了人类”德”的准确含义,即发现道和遵循道的层次和品质;第四他提出了彻底认知事物的方法,即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第五他要求人们无为而无不为,即不违背事物规律言行,只要不违背事物规律言行,你什么事都可为等等。这些真是空前绝古,确实是人们应该好好学习.研究和牢记的。原文: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译文:想知事物规律而又不知道之人,证明他有遵崇事物规律言行的心理;不知事物规律又不想知事物规律之人,证明其是生理和心理都不正常之人。圣人知到了很多事物规律,但其还表现出有很多不知,还去认真地学习和探索;如果你以无知而求知的心态,你一定会知道很多事物的规律。-------这一章是老子的持怎样的学习心态章。在该章中老子以”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的哲学思想告知我们,只要你有不知而求知的学习心态,你就会掌握很多事物规律,你就会成为为民利己之才。学习该章对我们怎样成为有用之人有无限的启发。原文: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译文:老百姓如果不畏惧统治集团震慑的威力, 那么他们将面临更大的镇压和被屠杀。统治集团既不关心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更不能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老百姓追求的就是能求生存而也,然而他们就是不让他们满足。对于这一点圣人们知到但不采取反对统治集团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反对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大不利,所以他们只能采取不为了荣华富贵而去迎合统治集团的这种做法。-------这一章是老子的怜民章。在该章中深刻地表达出了老子深爱民众的思想。但他能做的也仅是对统治集团这种违背事规律的统治做法,为了不加重老百姓的不利,只能采取不迎合不反对的态度。原文: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译文:勇敢地去违反杀头的规范,或勇敢地去违反不至于杀头的规范。此两者要么是为了追求高额利益,要么是为了去伤害别人。只有天对人的作恶,人们才不知到缘故,人对人的作恶圣人是不难知知的。天对人们所倡导的行事规则是:不通过战争或屠杀方式去征服民众,而是应以善良的方式迎得民众的拥护,不通过说教而应以良好的行为去使他们感化,要用有感召力的行为表现让他们主动来投靠,要想生活美好就要用善良的方式去获取。违反规范的事莫为。要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理。-------这一章是老子的劝导人们遵守法纪章。在该章中老子深刻地揭示出犯罪的动因一是为财,二是害命。告知人们违法犯罪之事莫为,因为天网恢宏,且疏而不失。这对今天生处于高度法治环境里的我们是莫大的启迪。原文: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译文:如果老百姓到了连死都不怕的时候,你再用死去威慑他还有什么用呢?如果能使老百姓长期怕死,这才是统治上的艺术。要做到得到执行死命令而将人杀之,且由专门的人司刑,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这样的权利。谁违反了法该杀,应由司杀官杀之。如果对该杀之人不由司杀官杀之而由你杀之,这就会使你手上沾满鲜血,留下证据,你就成了杀人者,法律就应治你的罪。因为法律没有赋予你杀人的权利。-------这一章是老子法治思想中的人的生命只能依法给予剥夺章。在该章中老子以”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来表明人的性命只能依法剥夺,代司杀者杀人都应治罪。可见老子的法治思想是非常全面而且具有现代意识。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原文: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译文: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一般情况下都是统治集团征收税赋过重造成的。老百姓难以统治,一般情况下都是统治集团政令不当造成的。老百姓不看重生命想轻生,一般情况下都是统治集团求厚生造成的。在上述情况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不怕死的老百姓组织起来进行反抗,迫使统治集团纠正违反事物规律的统治行为,这样你的人生价值就远远大于你生命本身。-------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价值取向章。在该章中老子告知我们为了老百姓的生存利益,你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你真的牺牲了,你的人生价值会远远大于你的生命价值,你是值得的。学习该章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原文: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人的一生是柔弱的,但其到死人的意志都很坚强;但是再坚强意志的人都会死亡。草木的一生也是柔脆的,但因其无意识支撑其死时就变成了枯槁。所以坚强之后就面临衰亡,柔弱过后就面对兴起。一个国家如果以强兵进行统治是不会长久的, 因为木强则折,这是事物的基本规律。从哲学的观点看强大是暂时的,柔弱最终会战胜强大。这是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这一章是老子的强柔关系章。在该章中老子以人和植物为例证明意志再坚强的人也会死去,再柔脆的枯稿也会新生,这是事物规律,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刚柔刻度,才能持之以久。学习该章对我们处理好生活中各种矛盾,解决好各方面问题都有很大帮助。原文: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译文:天处事的规律,不能与张弓射箭相比。天对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加以抑制,对各方面都欠缺的人加以提升,对有余者加以损亏,对不足者让其补足。所以天行事的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求天下之均衡。然而,当今人处事则违背人之行为规律而行为,即损不足以奉有余,趋炎附势。只有心存事物规律之人,才能做到有余给予天下。所以圣人作出贡献时不会依仗,铸就功成后就会隐居,从这些就足以见之贤能。-------这一章是老子的有道之人和无道之人处事的差异章。在该章中老子总结出有道之人是有余以奉天下,无道之人是损不足而奉有余。这形成两种鲜明的对比。足见人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对构建有序社会是多么的重要。原文: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译文:从静态上看天下最柔最弱的是水,然而从动态上看攻坚克强没有什么力量能超过水,水的这一个特点是不以什么为追求而凸显出来的。弱之克强,柔之克刚,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天下人就是不这样去思维和行为。所以圣人说:”能忍受国家耻辱之人,是江山社稷之主;能接受国家不祥之事之人,是天下人之王。”这是事物规律,不是在说反话。-------这一章是老子的强弱关系章。在该章中老子以水为例,道出了在一定条件下柔弱克强胜刚之哲理。意指民之意志不可违。同时指出国家统帅不能意气用事,要时时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这对当今领导团队是最好的行为警示。原文: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微。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译文:在消除老百姓心中的大怨恨的过程中,必然还会留下余恨;对大怨恨情绪采取小恩小惠抚之,不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圣人为消除老百姓大怨恨时,一定会采取均田的政治策略,决不去责怪于任何人。故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的君王一定会为老百姓均田,不遵循事物基本规律言行的君王只能给予老百姓小恩小惠。天之规律是认善不认亲,谁心地善良且为大善者,天将佑之。------这一章是老子的怎样解决民怨章。在该章中老子认为”和大怨,必司契”。小恩小惠不足以御之。这对当今领导团队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是很好的指引。原文: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仕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文:有一小国老百姓人口少。有让国家人口增加的办法而不用,偏偏采取不让人口不减少的办法,即以重刑不让迁徙,有车船不让乘之,撤销军队布防而守民。且天天将民结绳而用之。人们吃好穿好耍好居住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到老死都不让其往来。这样的国家民是不会加多的。------这一章是老子批判僵化管理国家事务章。在该章中老子仅通报了一个小国管民的办法,未提出任何意见。这恰恰表明老子是以通报形式嘲笑并批判违背事物规律.僵化管理国家事务的行为。充分地体现了老子的文学造诣。原文: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译文:真实的话不一定美丽动听,美丽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善意谏言之人不会狡辩,狡辩之人谏言不一定善意。知知不多之人不会追求知识渊博,知识渊博之人一定会表现出不知。圣人不会只顾自己有,他们必然会帮助更多的人愈来愈有,会让愈来愈有的人更愈多。天之道,对守道之人百利而无一害;人之道,奉献他人而不争名夺利。-------这一章是老子的知行善伪章。在该章中老子例举了几种人的表现行为,教导人们如何辩别善与伪。最后他道出了天之道和人之道的真缔。这对我们如何认识是与非.善与伪.好与坏等是莫大的帮助。三.《道德经》现实意义概说老子的《道德经》应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经文,中国人应向世界人们广泛传播。因为”道”(事物规律)随宇宙诞生而产生,随宇宙消亡而灭失;”德”(事物规律的积累和遵循)随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而形成,随人类社会灭亡而灭失。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们就处在道的寻求和道的遵循过程中。所以人类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社会形态都脱离不了道和德的束缚,无非是道的不同层次差异而也。“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之言应修正应为:道存古今事物,德蓄天地人间。《道德经》总的向人们所阐述的是:宇宙间和万事万物均存在着规律(道);万事万物之规律(道)可寻可悟;生活在天地间的人们应遵循事物规律(道)言行;不违背事物规律言行,只要不违背事物规律言行你什么事都可为。认知事物是从无开始的,无中生有。事物规律蕴藏于事物内部很难寻求;事物规律被发现后你的知识(德)就积累了;事物规律越发现得多你的知识就越丰富,做起事来就不会动摇。人人都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国家就好治理,人们就会安居乐业;社会就会长期处在自然有序的状态之中,实现长治久安,地球和人类社会才能达到长久共存------。《道德经》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向人们阐明:民为贵,君次之;均田和大怨;循章治国;体恤民情;崇尚务实,反对务虚;以人为本,崇尚法治;克己奉公,致正天下;反对兵强天下,反对战争致爱和平;大邦下礼小邦实现互利等等。《道德经》在至正人性方面要求人们:遵循事物规律言行,善为,顺应自然,知足常乐;去伪存真,要经得起荣辱;取道去礼,不计个人名利;博览知天下,谦受益;关爱生命,天佑善人;遵章守纪,致诚致信;防微杜渐,循道勇为等等。《道德经》还涉及国家事务管理,自然环境保护,人们行为评价.事物规律寻求方法;相生相克,柔弱胜刚强等哲学理论和思想;道与德的辩正关系等等。《道德经》在上述内容中反映出极强的时代哲学思想,时代行为方向和行事方法;时代行为评价标准等方法论。是值得当今人们认真学习和应用的经文。所以,作为继承老子文化遗产的中国人,应该将《道德经》作为中华最杰出的文明向世界人们传播,让世界人们的言行和行事思维早日统一到遵循事物规律上来,实现世界大同,达到人类社会与地球长久共存之目的。讨论联系电话 :13088132889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道德经   概说   译文   圣人   言行   行事   认知   万物   老子   原文   老百姓   万事   事物   规律   国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