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称不守恒不重要,宙称不守恒才是王道

宇称不守恒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宙称不守恒是指:物质性粒子(大至天体、小至电子、质子等微观粒子)在时间方向上的质量及物理特性的不对称。宇称不守恒定律本质上反应的是微观粒子自旋方向的随机特性;而宙称不守恒定律则隐含了宇宙内物体、绝对空间及绝对时间之间一体化演化规律、隐含了宇宙膨胀及万有引力的产生机制。

1956年,科学家发现θ和τ两种介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等完全相同,多数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粒子,但θ介子衰变时产生两个π介子,τ子衰变时产生3个,这又说明它们是不同种粒子。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各种因素之后,大胆地断言:τ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规律却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说,这两个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镜子的话,它们的衰变方式在镜子里和镜子外居然不一样!用科学语言来说,“θ-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称不守恒的。

比了解宇称不守恒重要的是知道宇称为什么不守恒

宇称为什么不守恒?杨和李不能回答。宇称不守恒定律有什么重要应用价值?杨和李同样不能回答。宇称不守恒定律迄今没有发现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原因正是当前的主流物理学界不明白宇称为什么不守恒。笔者在此对该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θ-τ”粒子是由一定宇宙基本粒子(本人命名为虚子,其能量为h,质量为7.36*10ˆ-48克)按规则排列的具有旋转特性的虚子串就是“θ-τ”粒子,由于“θ-τ”粒子的旋转方向是随机的,因此,这些“θ-τ”粒子在同一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方向自然也是随机的,而不是有规则的。虚子的旋转特性很重要,这一特性是电磁力产生的根源,也是光线沿直线传播的物理根源。而宇称不守恒定律则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宙称不守恒才是王道

“运动物体与时空坐标关系的基本准则---统一论原理”,是笔者发表于科技论文在线的一篇物理学论文。该论文入选首发精品论文。“统一论原理”用简单的方式来表述就是:一切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的;而一切物体随时间而发生质变是绝对的。这里的质变对抽象物体而言,就是质量随时间的发生而改变。宇宙之内所有生命体都有生死,而所有无机物也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微观世界中许多粒子的寿命只是一瞬间(10ˆ-22~10ˆ-10秒)。而宇宙中的星体、天体寿命虽然较长,但同样存在产生和消亡。物理学家们同样对构成宇宙万物的微观粒子的衰变现象十分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质子衰变的研究和探测实验成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但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家们虽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实施、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和努力,但还没有获得质子衰变的可靠的实验证据。研究工作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物理学家们普遍把研究工作进展迟缓的原因归咎于质子衰变的寿命很长(大于10ˆ32年),及目前探测器的灵敏度还不够高。鉴于质子衰变问题在物理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新的更有效的探测方法将得到论证,并将应用于更大规模探测器的设计制造中。笔者认为,物理学界对质子衰变的探测实验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能并不是因为质子的寿命过长及探测器的灵敏度不够高,而是另有原因。或许作为质子衰变理论依据的“大统一”理论( GUTs ) 本身就是错误的,也因此,根据这一理论所实施的对质子衰变的探测活动当然只能是“竹篮打水”。而当前主流物理学界对以太存在性的错误认知,正是妨碍正确认识质子衰变物理机制的根本原因。如果以太是存在的,那么宇宙膨胀不就意味着以太数量和体积的增长吗?可以设想以太是有质量的,那么我们不就可以推想以太质量的增加应该来自质子等实物质质量按一定规律的衰减吗?我们当然可以进一步推想,质子等实物质的质量衰减所导致的以太扩散运动应当会产生以太动力学效应。显然,这样的设想是符合逻辑的。 “统一论物理宇宙学理论”揭示了粒子性实物质的质量按指数规律衰减,从而形成“虚子”逸出,逸出的“虚子”推动实物质周围的以太产生以光速传播的辐射形式的运动。这一规律用数学公式表述就是 M =M0*eˆ(H0*t),其中:M是实物质粒子当前的质量,M0是实物质粒子过去某个时刻的质量,t是实物质粒子质量衰变所经历的绝对时间,H0是哈勃膨胀系数.该理论揭示了粒子性实物质的质量与宇宙空间和绝对时间之间存在着一个确定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统一论物理宇宙学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引力的本质是粒子性实物质因质量衰减造成“虚子”逸出、进而导致粒子性实物质周围的以太产生扩散运动所产生的动力学效应。同时,推导出了与牛顿引力方程形式相同的新的引力公式,并揭示了引力的传播速度为光速的物理根源。由于引力以光速传播且速度为一有限值,这样在宇宙尺度内计算引力作用效果,就必须考虑“引力推迟效应”(与推迟电磁波类似)。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的汤克云教授,首先采用“引力推迟原理”计算了光线经太阳表面的偏折角和水星近日点的进动角,得出了与实测结果相一致的计算值。

对于实物质的质量自发衰变,目前还难以直接进行探测。但可以通过对天体或星球的质量变化的测量,来间接验证质子衰变理论的正确性。可以预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将会因地球和月球的质量衰减而发生距离增大的现象,而且这一距离的变化符合哈勃宇宙膨胀规律。而此前的宇宙学理论所指的宇宙膨胀只是发生在星系团之间,而星系内部则因引力的影响不会发生膨胀现象。地月之间的距离按3.84×10ˆ5Km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每年应增加ΔL=3.84×10ˆ5×H0≈(19.6~39.2)mm,其中:H0≈(50~100) km/sMpc。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利用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放置在月球上的镜子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28年来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增加了一米多,美法两国科学家是利用精确的时间测量法来测量月地之间距离变化的,这种方法使激光脉冲投射到镜面上然后又反射回地面上的探测器,一个来回约为2.5秒钟,不断测量来回所用时间的变化,就可得知月地距离的变化。多次测量表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每年增加38.1mm。显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值是高度一致的。

宇称不守恒不重要,宙称不守恒才是王道

宇称不守恒不重要,宙称不守恒才是王道

宙称不守恒定律隐含在中国传统哲学之中

道德经开篇即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言万事万物时刻都处于变化之中。而周易则是中国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朴素认识。而佛学对宇宙演化现象的表述则更为彻底:诸法空相,诸行无常。如果把金刚经和心经用现代物理学语言来表述,那就是“运动物体与时空坐标关系的基本准则---统一论原理”。可以这样讲:统一论原理是2.0版的心经;或心经是1.0版的“统一论”。如果爱因斯坦当年能熟读金刚经或心经,就不再会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就不会建立相对论。而杨振宁、李政道当年也能领会金刚经或心经,也就不会只提出“宇称不守恒”,当然也会提出“宙称不守恒”。只可惜,杨李只知道去西方检芝麻,反而丢了自家的西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以太   守恒定律   介子   质子   心经   引力   物理学   粒子   王道   物体   实物   测量   宇宙   物理   距离   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