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新时代,创立平衡论,共筑中国梦


一般平衡论的基本概念以“天道自衡”为核心,由 “五大平衡法则”、“三个存在模式”、“三个平衡层次”、“三个平衡工具”,以及“九组平衡方法”等簇概念组成。有了这些,平衡之道,既可意会,也可言传。一般平衡论是研究一般系统平衡规律的理论,而天道自衡则是宇宙万物之本质属性为自然而然之平衡。笔者把这些概念及其之间的关联关系画成以下图式,这些概念构成了本论所特有的平衡理论体系和平衡思维方法。学会平衡,既是修行高境界,也是生存大智慧。

本论认为,平衡既是事物的本源和本质,也是事物运化的法则和存在的形式。本论提出“天道自衡”和“剩余智慧”两个基础概念,其中“天道自衡”是五大平衡规律的基础,“剩余智慧”是三个存在模式及其三我一体理论的基础。五大平衡规律是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三个存在模式是物性人性的基本存在方式。

读者在读一般平衡论时,只要抓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万物”和“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象”两条脉络,还复杂为简单,用“天道自衡”思想去破译宇宙万物,用“剩余智慧”概念去诠释人间万象,就可使人豁然开朗。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不平衡,如何建立新平衡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希望《一般平衡论》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 五个平衡法则

一般平衡论认为,平衡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也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天道自衡”是一般平衡论的核心概念,平衡循环、自我平衡、事物对称、自然位置和万物玄同等五大平衡法则都是以“天道自衡”概念为基础的。这五大平衡规律是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也是宇宙智慧的具体表现,它们都是宇宙和生命的基本规律,对宇宙万物,天地人生具有普遍意义。

☞平衡循环

平衡循环也称平衡运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宇宙万物永恒处在平衡到不平衡,又从不平衡到新平衡的螺旋式循环过程中。平衡循环是宇宙万物基本的运行法则。 平衡是万物的本质,宇宙万物永恒处在平衡循环过程中。平衡决定物质的来源和去向,万物来之于平衡,去之于新的平衡。万物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平衡;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不平衡是为了新平衡。

☞自我平衡

系统内部结构之平衡。自我平衡是系统对环境的求存在本能的反应,万物在求存在本能作用下,都会趋于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是系统对环境的求存在本能的反应,万物在求存在本能作用下,都会趋于自我平衡。万物都有自我趋向平衡的求存在本能,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求存在的智慧,求存在是自我平衡的力量源泉。

☞事物对称

事物对称是系统与系统之平衡。万物有自身的对称方,一方的存在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其对立面的产生。事物必为对称之存在,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对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有一方必有另对称方与之相反相成,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其对立面的产生而产生。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与之对称,任何事物自身结构也是对称的。

☞自然位置

系统与环境之平衡。万物在环境中都有各自的自然位置,表现为系统与环境的平衡和谐。求存在的本能使万物总在寻找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自然位置,以求得与环境和谐是万物的自然目的。万物的自然位置是“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环境选择和适应环境合力的结果。求存在的自然目标使万物总在寻找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自然位置,以求得与环境和谐是万物的自然目的。自然位置表现为个体与环境的平衡和谐:原自然位置(原平衡)→寻找自然位置(不平衡)→新自然位置(新平衡)。

☞万物玄同

万物玄同是系统特定环境下之平衡。万物同宗同源同归宿。事物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可以处于一种无差别的同一状态,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同一状态。万物的差别是相对特定的时空和条件而言的,在彼时空和条件下呈差别的事物,在此时空和条件下会无差别。万物在无穷的平衡循环——“玄之又玄”的过程中“玄同”。

✧ 三个存在模式

宇宙万物都有求存求在的本能,万物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求存在的智慧。宇宙的秩序源自万物求存求在的智慧;生命系统都有求存求活的本能,生命系统的秩序源自生命体求存求活的生存智慧。宇宙万物都有求存在的智慧,都说哲学是智慧之学、存在之学,但“智慧”不应当是人类的专用词,同样,“求存在”不只是人类的专利,而是万物的自然目标。 “存在模式”及“三我一体”理论包含着本著的通篇内容(天道自衡+人道失衡+人法天道)。三个存在模式也是宇宙人生基本存在方式 。

生命的生存智慧用于求存求活,这就是一般平衡论提出的“第一存在模式”。人类具有求存求活本能的同时,还具有求名求利的本性,人类社会的秩序源自人求名求利的剩余智慧。人类与另类的本质区别是人有剩余智慧,其它生命只有生存智慧。人类的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这就是一般平衡论提出的“第二存在模式”。如果人的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则是人类的“第三存在模式”。人类和人生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平衡求存求活和求名求利的关系问题。

☞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万物

第一存在模式即存在智慧用于求存求在,形成宇宙万物。“存在智慧”是一般平衡论的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求存在的本能,这种求存在的本能源自万物的存在智慧。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模式,属万物包括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模式,决定和支配着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第一存在模式所化生的自然力量使宇宙万物总趋于平衡。笔者又称之“天之道”。

☞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象

第二存在模式即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呈现人间万象。“剩余智慧”是一般平衡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论认为,剩余智慧是人类智慧减除生存智慧的剩余部分,人类与另类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即人的名利欲包括“名+利+情”和“权+钱+色”六大“人欲”,其基本取向是“名利最大化+自我为中心”。

“剩余智慧”是一般平衡论用于诠释人间万象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笔者提出的人类“第二存在模式”和“第三存在模式”理论的基础。第二存在模式是人类特殊时段的存在模式,导致人类系统与生物圈环境不平衡,属人类不可持续存在模式。笔者又称之“人之道”。一般平衡论认为,人类所有建立在第二存在模式基础上的系统都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天人和谐

第三存在模式即剩余智慧不用于求名求利,而是用于求存求活,达到天人和谐。这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模式,也是人类合理的存在模式。人类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要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与生物圈环境保持平衡。人类只有升华到第三存在模式上,人与自然才能平衡。求存求活即人的生存就是“健康+快乐+自由”地活着,人类的生存是“幸福+和平+可持续”地存在。

✧ 三我一体理论

由上述“剩余智慧”和“存在模式”理论推出人性结构的“三我一体”理论:即个人都是由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三个属性不同的“我”的统一体。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当然我;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自然我”无智无欲,顺其自然;“当然我”有智有欲,悖其自然;“超然我”大智无欲,道法自然。

每一个人都是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三者的三我一体。“三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充分必要因素。人性是由“三我”的内在结构所决定,“三我”的比重和排序不同,个人的价值倾向就不同。“我”在不同时空和条件下,“三我”的结构是动态的,比重最大、排在最先的那个“我”主导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个人的每次选择都是“三我”自我博弈的结果,其中胜出的那个“我”决定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人生价值是当然我的倒数。如何平衡生存与名利的关系是每个“我”的基本问题,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个平衡层次

一般平衡论的平衡层次理论认为,所有平衡的系统——万物都同时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平衡。系统的三个层次的平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

☞系统与环境的平衡

系统与自身所存在的环境保持平衡。系统为求存求活而与环境保持平衡。适应环境就是系统求得与环境平衡的过程。系统结构是“环境选择+适应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位置”平衡法则体现在系统与环境保持平衡和谐。

☞系统与系统的平衡

系统与存在的环境中另一个相关联的系统保持平衡。“事物对称”平衡法则体现在系统与系统的平衡和谐。任何系统的存在都会因为另一个系统的存在而存在,系统内部也是对称的。

☞系统内部结构平衡

系统内部结构保持平衡。环境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价值。系统结构决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系统结构的平衡和变化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自我平衡”平衡法则体现在系统内部结构的平衡和谐。

✧ 三个平衡工具

一般平衡论以“朴”、“平衡点”、“准平衡”作为衡量、描述和维持事物平衡的三个工具。

☞朴

朴就是剩余智慧为零时——事物最初的原点状态。“朴”是一个衡量个人(系统)内在的“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程度或状态的工具: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朴;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远离朴。

“朴”也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书将老子的“朴”解释为:自然而然谓之朴,求存求活谓之朴,无智无欲谓之朴。“朴”是表达一个人或事物自然平衡状态的标志,所以,“朴”是一个用来衡量人或事物内在有序和平衡的工具——也是衡量和判断人之善恶的标准。

☞平衡点

平衡点是事物运动中保持平衡的支点。只有存在平衡点,才可维持系统的平衡;只要这个系统是平衡的就必然存在着平衡点。所以,“平衡点”是用来分析系统与系统平衡的工具——分析人与人之间平衡关系的方法和切入点。

自然界以“质能+时空+信息”为媒介来维系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人类社会以“名+利+情”和“权+钱+色”为媒介来维系名利系统之间的平衡。这些维系系统之间平衡媒介的参数——平衡点往往嵌在输入与输出过程中。

☞准平衡

准平衡就是事物发展与平衡临界点保持适当距离,准平衡有利于系统与环境的平衡。物极必反,未极则不反;乐极生悲,乐未极,则悲不生;福过灾生,福不过,则灾不来,而准平衡则是不过极点的“度”。所以,“准平衡”是用来维持系统与环境平衡的工具——保持自己与别人平衡的原则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求名求利   天道   不平衡   对称   中国   万物   本能   剩余   宇宙   事物   人类   智慧   自然   模式   环境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