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野外游玩,被蜂蛰了险丧命

来源:科普中国

秋高气爽,又正值假期,相信很多朋友都会选择户外游玩。

不过,眼下这个时间段正是蜂类动物的活跃期,蜂群伤人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一男子野外游玩,被蜂蛰了险丧命

一男子野外游玩,被蜂蛰了险丧命

一男子野外游玩,被蜂蛰了险丧命

​如果在野外不幸被蛰,轻者出现发红肿胀、瞬间强烈的刺痛和瘙痒,严重还会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水肿、血压下降、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为什么被小小的蜂蛰了一下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被蛰后又该如何自救?赶快来学!

一男子野外游玩,被蜂蛰了险丧命

被蜂蛰了为啥危害这么大?

蜂蛰时,会将其蛰针刺入皮肤,通过蛰针里的中央空管将毒囊里的毒液注入机体。

蜂的毒液成分极其复杂,对机体的肌肉、神经和免疫系统都具有非常强的刺激作用,会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

一男子野外游玩,被蜂蛰了险丧命

其实,被蜂蛰后的严重危害主要是由于体内发生了变态(过敏)反应引起的。

蜂在蛰咬处留下的毒液或毒刺,属于一种外源性过敏原。当这些过敏原进入到身体里,免疫系统便会做出反应,攻击自身的组织器官,进而引发一些严重症状。

常见的哪些蜂是有毒的?

蜂的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有10万多种。

大部分蜂都带有毒刺、能蜇人。我国常见的毒蜂包括蜜蜂、黄(马)蜂、地雷蜂、牛角蜂等。

毒液为酸性,毒性较小。被蜜蜂蛰后,毒刺会留在皮肤中,一般只会引起轻微的局部症状。

一男子野外游玩,被蜂蛰了险丧命

​黄蜂

又称“马蜂”、“胡蜂”。黄蜂分布广泛,当受到人类攻击时,它们会对目标进行群体作战,导致被蛰人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严重者会死亡。

毒性极大,被蛰后会有较大的生命危险。多存在于我国广东、海南、江西等地区的山区丛林地带,飞行时会发出非常响的嗡嗡声。

如果被地雷蜂叮咬,蛰口处会立马血肉模糊,几分钟后,便会产生眩晕、麻木的症状,接着伤口处会有强烈的疼痛感,甚至晕厥。

在广西岑溪等地又被称为“三眼针”。牛角蜂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有强烈的攻击性,其毒液中有大量的组织胺,可能会引发休克。


如果被蛰了该怎么自救?

首先,要保持冷静。尽快将留在皮肤中的毒刺取出,因为毒液进入身体的速度非常快,有时仅需要几秒的时间。建议使用镊子拔出,不要挤压伤口,避免在此过程中注入更多的毒液。

对于轻微的蜇伤,可以尝试冷敷、使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蛰咬处,也可以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症状。一般的轻微症状会在数小时或1天内消失。

一男子野外游玩,被蜂蛰了险丧命

如果伤口在一两天之内红肿范围扩大,则需要服用抗组胺药物,防止瘙痒和肿胀的加剧,但需要关注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最好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则很可能是过敏反应,必须立即就医。对于曾经出现过蜂蛰过敏反应的朋友,再次被蛰还会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约为30-60%,应避免再次被蜂蜇伤。


去野外还要小心哪些虫子?

一种寄生虫,多出没于丘陵地区。

蜱虫咬人时,会将整个口器牢牢地嵌入皮肤中,以此来吸血、分泌有害物质。被叮咬两三天后,蜱虫产卵或蜕皮时才会脱落。

一男子野外游玩,被蜂蛰了险丧命

​伤口可能会出现轻微红肿甚至无症状,其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所以,户外出游后,建议回家先仔细检查身体,当发现蜱虫感染时,切忌暴力拍打虫体或者硬拔,这样只会加重症状,甚至感染。

可以将酒精擦在叮咬处上,等到蜱虫死亡后,用镊子拔出。为了避免处理不当,发现蜱虫叮咬后应及时就医。

蚂蟥也是通过吸盘,紧紧附着在皮肤上,吸取血液。蚂蟥叮咬虽然不痛,但会引发水肿性丘疹。

处理伤口时,切忌直接暴力强拉,否则蚂蟥断裂,其口盘仍吸附在皮肤内会引起感染。

建议用食醋或盐水涂在叮咬处,使蚂蟥放松吸盘而易脱落。当然,最好的处理方式还是尽快就医。


隐翅虫的体液不论是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皮肤,都会导致损伤。表现为条状或片状的水肿性红斑,可能带有丘疹、水泡或脓点,还会引起附近淋巴结肿大。

如果有隐翅虫落到皮肤上,应尽量弹走,不要直接拍死,否则虫体体液会与皮肤接触。如果被叮咬,则需要服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就近就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蚂蟥   组胺   过敏原   毒刺   都会   丘疹   毒液   水肿   地雷   牛角   蜜蜂   轻微   野外   症状   伤口   皮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