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高校青年教师的痛,原因何在?

复旦出了个恶性事件,数学系的书记被一位老师杀了。

非升即走,高校青年教师的痛,原因何在?

高校,尤其顶尖名校的事,都是普通老百姓最喜欢讨论的事情,但是,这件凶杀案特别奇怪,一开始的言论一边倒,都在骂非升即走制度。


两天过去,我的感觉,这位老师杀人跟非升即走的关系不大,但为什么大家都在骂非升即走呢?我猜,现在国内的青年教师对非升即走制度已经极为深恶痛绝,所以找了个事就开始痛骂。


为什么大家对非升即走这么厌恶?今天来聊聊这件事。


欧美大学的终身教职

非升即走,高校青年教师的痛,原因何在?

中国的现代化大学体系都是跟欧美大学学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大学体系,先要看看国外的大学体系,再来对比,就会明白很多事情。


在欧洲,经过很多年的努力,大学教授的地位非常高,相当于是公务员。而且,在大学里,像德国的大学,都是讲座教授制度。现在不少大学仍然有讲座教授,不过更多的是荣誉称号了。颜宁现在就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座教授。


在之前的欧洲,讲座教授就是这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基本一个人说了算,科研、经费、人员聘用等等。教授少,地位极高,而且政府一般也管不了。


后来大学扩大了,讲座教授权力太大,另外,其他优秀的人也多了,所以讲座教授改成了系、所,聘任很多教授,权力在教授之间分享。


这些欧洲教授们还是很厉害的,地位和收入都不低。


美国崛起后,大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美国大学里,教授的地位没有欧洲大学高。欧洲是贵族,美国是暴发户。暴发户的特点就是认钱,很多美国大学的出资人都是私人,所以,在这些大学最高的管理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看人不爽就开谁。


但美国的教授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根在欧洲,知道欧洲大学教授的厉害。因此,斯坦福大学有位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个看法被大学解雇,教授们就开始抗议了。教授们成立了一个“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杜威,胡适的老师当主席。


这个联合会主要是提倡学术自由,就要求学校不能随便解雇教授,教职要终身。这就是终身教授的来历。


在英文里面叫:tenure-track,翻译是“预聘-长聘”制。既然是长聘制,那你必须要达到一定要求才可以啊,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的,需要一个试用期,只是学术界的试用期比较长。在美国,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就可以进入长聘制了。


我认识几位在国外当老师的人,他们最向往的就是成为长聘教授,那时就会轻松很多。在没有拿到终身教职之前,确实会有压力,工作比较辛苦。


不过,在国外的大学体系里,他们主要的重点在终身教授,希望一位助教通过努力之后,能成为一位拥有终身教职的老师,这对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皆大欢喜的。万万没想到,国内把这个游戏换了种玩法,不知道是大开眼界还是感叹人心险恶。


美国版的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高校青年教师的痛,原因何在?

这个拥有终身教职的过程跟打游戏差不多,需要升级打怪。在美国,一般分为:


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Professor


一开始是助理教授,副教授就是终身教职了,所以,你必须要从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才行。这个升迁,就是看你的学术水平,发表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贡献,然后教授们投票决定。如果升不上去,你就只能走人,换个地方玩。


时间一般是6年。到了6年还不行,一般学校还会给你一年的时间来找下一个工作。


其实,除了没有终身教职,在美国助理教授的水平也是很高的。因为顶尖大学也是要从很多竞争者挑选出来,你来了之后,会给你实验室,实验经费,也可以带博士生。总之,学校希望你能通过考核留下来。


在很早以前,中国的博导是级别最高,有的教授都没有资格带博士生,更不用说副教授或者其他了。但现在跟欧美看齐了,助理教授也可以带博士生,副教授更是没问题。


中国版的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高校青年教师的痛,原因何在?

中国一开始的大学教师跟中小学老师都一样,都是事业编制,没大问题,就没法解雇。


中小学老师是有升学压力的,所以各个老师都是兢兢业业,否则学校不赶走你,家长和学生也很讨厌你。


中国的大学老师不一样。我们当年在高中,听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到了大学就轻松了。到了大学确实轻松了。大学老师上课基本就凭良心,基础课好点,选修课谁管?或者有些老师对科研没有什么追求,确实,科研不是人人可以搞的,就上点课完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大学老师的工作很清闲,当然工资也不高。


于是,有关部门想把老师这块给激活,让他们有点危机感,于是准备把事业编制改成聘任制。


中国大学干点啥都从国外大学找灵感,于是去美国抄了个tenure-track制。大家觉得挺好,既有竞争,后面也有保障。其实,在中国的版本里,即便你是副教授以上的所谓终身教职,每年还是有考核的。


清华是第一个搞,我看新闻上说,1993年就开搞,但大规模推行要稍晚一些。清华的非升即走年限应该比6年长,我记得大概是9年时间,升不到副教授就走人,一开始是转岗,不知道现在转岗允不允许了?这个不单单是对普通院系的老师,就是体育教研组的老师也是同样的要求。


说个笑话,清华食堂里面的大师估计也不少,我不知道学校有没有要求,但员工对于评职称也是很上心的。总之,清华食堂是值得一吃的。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我们设立的长聘制跟欧美的长聘制本质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引入竞争机制,不养懒人;国外是保证最后的自由自在做科研或者乱说话。


虽然不同,但还都是正常的做法。


更聪明的人出现了。


非升即走的邪路

非升即走,高校青年教师的痛,原因何在?

刚才的想法,还是停留在我把你当成我的员工,但你必须要付出努力才行。有的人想,我干嘛要把这些人当成我的员工,直接雇佣他们6年不好吗?过了6年再换一批好了。反正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每年的博士数量增长也非常快,每年10万的博士,想要招多少就招多少。


这个主意妙不妙?是不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于是,某个学校一口气招上百名博士后,3年考核期过后,只有几个人转成副教授。惊到了一大帮博士。

非升即走,高校青年教师的痛,原因何在?

有一个学校,肯定有第二所。另外一所著名985大学,也是招了几百上千的博后,最后没几个人转成副教授。


有了第二所,第三所还不会出现吗?可以说,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在往这条路上走。


但博士们有选择吗?选择面不大。如果你想搞科研,最好的地方就是大学,所以你能避开这个吗?避不开。


而且,大学扩招停止,大学的岗位有限,而每年毕业的博士生越来越多,这个游戏将越来越残酷。


这就是大家指责非升即走的真正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教职   清华   欧洲   美国   副教授   博士生   中国   青年教师   讲座   科研   地位   教授   博士   原因   高校   老师   学校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