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芬兰教育看双减政策,减负和质量不矛盾


从芬兰教育看双减政策,减负和质量不矛盾

这几个月,国内最受人关注的是双减政策。双减指减作业负担,减校外培训负担。这件事已经不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每半个月就要汇报总结一次。


这意味着,双减已经不单纯是学生减负担,而是教育要重大改革,我们需要有新的教育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芬兰教育是全球教育的标杆,值得研究一下。


10年前,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芬兰多年来一直排名第一。PISA项目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15岁学生的一次测试,测试他们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中国后来也参加了,排名第一,超过了芬兰。


不过中国派出去的是发达地区的学生。另外,芬兰学生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很短,没有补课,没有课外班。


但是,中国孩子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最长,每周57小时,而芬兰最短,只有36小时,中国孩子每周比芬兰孩子多学习21个小时。而且,芬兰属于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国家,而中国、韩国、日本则属于生活满意度最低的国家。



在2016年,芬兰发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教育再次有重大改革。


媒体上时常有芬兰教育的文章,关于现象式教学,关于不分科教学,但细节很少,而且有些文章的内容有矛盾的地方,所以,虽然我看了不少文章,但还是不太清楚。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现象式学习》,这本书是芬兰著名的教育家,科丝婷·罗卡写的。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芬兰教育的历史,什么叫学习,学习的教育心理学依据,芬兰教育要求学生达到的7个能力,现象式学习介绍,对未来的展望等等。这是关于芬兰教育最全面、最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尤其对学习做了很多阐述,对教育感兴趣的老师和家长可以看一下。


芬兰的教育历史

从芬兰教育看双减政策,减负和质量不矛盾

芬兰是北欧五国之一,经济发达。不过,芬兰的历史不长,在1917年才开始建国,曾经被瑞典统治过很长时间,所以,芬兰的官方语言有芬兰语和瑞典语,直到19世纪后期,芬兰语才跟瑞典语有同样的法律地位。

从芬兰教育看双减政策,减负和质量不矛盾

芬兰的大学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在1640年,芬兰最著名的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就建校了。这个时间早于很多欧洲著名大学,比哥廷根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都要早很多。


相应的,芬兰的普通教育历史也比国家的历史要长。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有师范学位的老师,面向所有人的基础教育当时是4年学制,不过不是强制性的。


到1921年,也就是建国4年后,芬兰颁布了《义务制教育法》,要求7~13岁的儿童必须要接受6年的义务教育,政府建立和维持学校的运营。1948年后,学校给所有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芬兰教育全面贯彻平等接受教育的思想,不管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志向,全部接受一样的教育。义务教育改为9年制。到1985年后,所有学生按照同一标准学习,取消难度分级制度。


芬兰学生上学时间短,家庭作业少,课外请家教的情况很少见。在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是非法的,因此,少数私立学校也是免学费的。


刚才说的PISA测试,芬兰第一次参加时还很惊讶,批评了这个对学生的严苛考核。哈哈,凡尔赛本赛。



芬兰的公立教育好,跟师资水平大有关系。芬兰从1976年起,要求所有的全科老师都要接受本硕连读的师范教育,这在全世界很少见。硕士教育分两块,一块是学科,比如数学的硕士教育,另外有一年的师范教育课程。


在1995年以后,幼儿教师也必须要获得学士学位。


在芬兰,教师是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要当老师很不容易。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想报考赫尔辛基大学的全科教师专业,只有120名学生被录取。录取率是6%。


现在我们国家也有这个趋势,不少硕士、博士正在应聘到中学去当老师。师范大学的录取分越来越高。有些师范学生会哀叹现在中小学很难进去,如果真的想当老师,可以看看学前教育,以后学前教育的师资要求肯定也会提高。


芬兰对教育重视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认为芬兰是一个小国,很长时间非常贫穷,只有不断学习、创新,解决问题,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什么是学习

从芬兰教育看双减政策,减负和质量不矛盾

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教育心理学,影响学习的一些因素。讲透了这些,再看课程大纲,也就很顺理成章。这部分的内容很好,对家庭教育也很有用。


芬兰教育侧重学,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传统。这点很赞。在家庭教育中,会提到让父母蹲下身子,跟孩子同一个高度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跟父母平常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如果从学习者看教育,跟从教育者从上往下看教育,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教师也许很优秀,但从学生来看,他们的灌输不一定有用。为了让学生学到东西,必须要先激活和挑战学生之前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大脑里的想法,转化成自己的理解。


因此,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芬兰教育看双减政策,减负和质量不矛盾

知识获取和知识创造是两回事。前者就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课,这是工业社会中的教学方法。


文章中这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工人每天起来上班,完成交给他的工作,没有人对他们的思想、情绪或者动机感兴趣。任何一个关心教育的中国家长和老师,应该深有体会。中国孩子陷在题海中,课外班中,有多少家长和老师关心他们的情绪、动机?即便关心,又有几个人能帮助摆脱这种困境?


芬兰的教育家更愿意认为,在学习的时候是知识的建构和创造,学校应该是积极学习的场所,兴趣、动机和参与都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


知识获取只是一个浅度学习,知识的创造才是深度学习。


大家可能对PISA比较熟悉,高等教育中的测试很少。几个月前,Nature发表了一篇文章,中美俄印四国的STEM学生学业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学生,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非重点大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技能水平上了4年大学之后,均下降。


这个结论堪称惊悚,其实也符合实际,因为“钱学森之问”至今还没有满意的答复。很多人认为这个结果跟中国的大学教育有关,太轻松。说实话,我认为现在清华等学校的学业不比国外顶尖大学的轻松(这个实验,清华大学也参与了),中国学生在大学能力下降跟中小学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原先练的都是浅度学习,深度学习能力不足。


中国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了无聊和焦虑。焦虑在这代学生中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了,官方的权威机构发布了中国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是15%。而这样的情绪既阻碍了学习,又违背了学习的初衷。学习的初衷本来是想让人、让社会变得更为幸福和繁荣。


新型人才需要的七个基本能力

从芬兰教育看双减政策,减负和质量不矛盾

我不知道大家对教育怎么看?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高考,进入大学。进入大学之后,也许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芬兰在2014年提出了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并在2016年正式实施。标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文明和开化的人,提出了七个基本技能。包括:

思考与学会学习的能力

文化感知、互动沟通和自我表达

自我照顾和管理日常生活

多元识读

信息及通信基石

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

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每一种能力都有很多具体的做法,比如学会学习的能力,基于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就很重要。这里面,老师不是提供最少的支持,而是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把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结合起来,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互相协作,评估、反馈自己的学习效果。


这七个能力,前面4个,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有思考能力的人,后面三个,非常有未来的味道。大概芬兰教育厉害之处,就是意识很超前。


里面的细节很多,还谈到了游戏对学习的影响。现在我们国家对游戏发布了禁令。在这本书里,对游戏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都有阐述。


现象式学习

从芬兰教育看双减政策,减负和质量不矛盾

大家可能听说比较多的是基于项目的学习。这在芬兰也有,一般是在职业教育里,在基础教育里用的是“现象式学习”。


现象式学习就是基于某一个现象来学习,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学习方法,包括了很多学科。


比如,世界各大洲的知识用现象式教学。先把学生分组,各领一个大洲的研究任务,各个小组会提出例如气候、植被、文化、宗教、民族、国家、语言、时区、欧元换算等等主题。


这个项目用了4个星期。每周的生物、地理、数学、芬兰语、英语和音乐课都分配给了这个项目。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主要跟他们的全科老师、英语老师和音乐老师在一起。


老师会告诉学生使用自我评估和互相评估的工具,学生最后会做一个PPT来展示成果。


在这种学习里,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焦虑,甚至挫败感,所以学习如何应对这种情绪是现象式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


很多媒体经常会说,芬兰已经不按照数理化分科的形式来学习了。这是不对的。在芬兰还是按照学科来学习,只是每年有1~2个现象式学习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各个学科分工合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现象来进行教学。


人类从古希腊不分学科学习,到后来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慢慢地,人类觉得这种分类太细,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所以,后来提出了STEM的科学课程,中国大学现在最多的也是交叉学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和新农科。


而芬兰教育走到了更前面一些,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全科系统性的学习模式。


芬兰教育的其他一些细节

从芬兰教育看双减政策,减负和质量不矛盾

芬兰对教育特别重视,他们有些细节非常让人称道。


芬兰有特教。芬兰除了严重残疾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都是普通班上课。因此,如果老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有问题,就会咨询特教老师。特教老师会设计干预措施,有时会组成福利小组,包括校心理医生、辅导员、护士、班主任或者单科老师等等。如果是移民学生,会有一名课堂助教。


芬兰没有针对天才学生的特殊班。这点我们的教育要反思,从小到大,都是各种天才班,人为增加内卷,但天才的成才率并不高。


芬兰的青少年在18岁之前不会有高风险的考试,但在9年级的时候会分流进入高中或者职业学校。不过虽然进了职业学校,他们也可以申请大学或者应用技术大学。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虽然我自己觉得这个读书笔记有些长,但很多细节都没有写,感兴趣的读者自己去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芬兰   芬兰语   瑞典语   赫尔辛基   特教   中国   学科   矛盾   现象   能力   老师   质量   政策   项目   国家   知识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