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毒王”老鼠,携带多种致命病毒,科学家为何不消灭它们?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小小的老鼠如果只是偷吃点东西,也还能容忍,最关键的是,它们还能传播病毒,称它们为“毒王”都不为过,作为它的同胞蝙蝠,曾还携带可怕的SARS病毒,既然蝙蝠和老鼠都会传播病毒,那么科学家为什么不想办法灭它们?

动物界“毒王”老鼠,携带多种致命病毒,科学家为何不消灭它们?

2002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我国,那就是非典,高死亡率,传染力强,在人们不了解它的时候,它的到来,让人们产生了极大的恐惧,随着我国积极防控,疫情被控制以后,人们也一直在研究非典病毒,最终确认了非典病毒的来源,在云南大山里一处偏僻的洞穴里的菊头蝠身上,检测出了它们身上携带有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成分。

不仅仅是SARS病毒,科学家认为,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疫情,可能也是来源于蝙蝠,另外还有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症等传染病的源头,都指向蝙蝠。远的不说,就说2019年爆发的新冠疫情,让全世界饱受疫情折磨,全球化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让疫情不再局限于一个区域,而是整个地球的人类。蝙蝠是众多烈性病毒的自然宿主,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病毒库,对于这个“罪魁祸首”,科学家为什么不想办法灭了它呢?

动物界“毒王”老鼠,携带多种致命病毒,科学家为何不消灭它们?

蝙蝠是生活在洞穴里的哺乳动物,昼伏夜出,作为唯一可以飞行的哺乳动物,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物种,数千万年来,很多病毒在蝙蝠身上达到了一种共生的模式。

蝙蝠的新陈代谢非常快,昼夜体温差非常大,在飞行时的体温可以达到40度,这些都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且蝙蝠的免疫系统非常强大,会压制病毒。

就这样,病毒奈何不了蝙蝠,而蝙蝠也没办法把病毒赶尽杀绝,就如同养蛊,再加上蝙蝠是群居动物,大家不知不觉共享了身上的病毒,成功把自己练成了“毒王”。

动物界“毒王”老鼠,携带多种致命病毒,科学家为何不消灭它们?

对于蝙蝠来说,生活在偏远山洞里,它也不愿意和人类打交道,尽量不和人类有任何交集,有的蝙蝠和蜜蜂交接班采花蜜,有的蝙蝠爱吃水果,吃完水果顺便帮果树完成了播种的流程,还有的蝙蝠偏爱吃各种虫子,抑制着虫灾的爆发。

动物界“毒王”老鼠,携带多种致命病毒,科学家为何不消灭它们?

这群毒王过着隐居生活,并且是生态链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每一次疫情的大爆发,都有人类破坏环境的痕迹,而且蝙蝠身上的很多病毒,是需要通过中间宿主才可以传染给人类,比如SARS病毒,就是通过中间宿主果子狸传染给了人类,人类把和菊头蝠有交集的果子狸从深山抓到城市宰杀,端上餐桌,疫情开始爆发。这样说起来,蝙蝠真的比窦娥还冤,啥都没干,就躺枪了。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答案,比起灭了蝙蝠的做法,和蝙蝠以及众多野生动物和平相处是更好的选择。

动物界“毒王”老鼠,携带多种致命病毒,科学家为何不消灭它们?

说起另一位传播疫情的罪魁祸首,可是一点都不冤枉,它就是老鼠,十四世纪的欧洲,爆发了让人谈之色变的鼠疫,俗称黑死病,就是通过老鼠和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开的。老鼠的生活轨迹和人类密不可分,它们热爱在人类的活动范围里寻找食物,被人类视作小偷。作为“四害”之一的老鼠,人们真的是想要把它给灭了的。同是四害的麻雀差点灭绝,并且得以平反了,老鼠却依然人人喊打,也没打尽,谁让它们鼠多势众呢。

老鼠实在是太能生了,生下来4个月就能成年,一年可以怀胎8次,每次生五六只,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你想想,生下来的老鼠4个月也开始生,老鼠妈妈的辈分每四个月升级一次,只要自己不被打死,就能很快升级成祖宗级别,这样累计起来,就可以想象到数量有多么庞大了。

动物界“毒王”老鼠,携带多种致命病毒,科学家为何不消灭它们?

而且老鼠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强,经常生活在下水道这种脏乱差的地方,也不会生病,甚至活得还挺滋润,刚成年就想着造鼠,简直就是哺乳动物版本的小强。因为生活在脏乱差的地方,人们也不愿意吃它,所以老鼠依然活得好好的,否则和小龙虾一样的命运。

老鼠在地球上存在了很多年,逐渐也有很多动物以老鼠为食物,比如蛇、鹰、猫科动物等,如果人类用生化武器去灭老鼠,也会影响到其它野生动物,生态链接都是动一发而牵全身,人类可以用温和的方式去抑制老鼠的数量,没有必要去灭了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科学家   老鼠   病毒   人人喊打   动物界   脏乱差   宿主   哺乳动物   罪魁祸首   疫情   非典   蝙蝠   抑制   多种   身上   数量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