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学里最“微妙”的师生关系

这是大学里最“微妙”的师生关系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教育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点。从学生选择导师的那一刻起,研究生生涯就注定和导师密切相关,直至毕业,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导研关系”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近些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培养类型的变化,以及一些负面事件的发生,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日渐凸显。


在知乎上,有关“导研关系”的问题总能引起网友多番讨论,已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而对于“导研关系”,不少网友却抱有不太乐观的态度,认为“别对导师有期待”或是“一段不平等的关系”,甚至有人因为受不了导师而选择退学。


这是大学里最“微妙”的师生关系

知乎截图


类似的情况不仅在国内,乃至在国外的留学生涯中也有所发生。2020年,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全球6300多名博士进行调查后,24%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他们想选择其他导师。


研究生和导师,本是互相选择,理应彼此成就,为何“导研关系”会逐渐变得紧张,似乎已成为大学里最“微妙”的师生关系之一呢?



导师权力大,学生压力重


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以单一导师制为主题,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是以建立在导师权威基础上的师徒关系为主。


《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一文通过对27所高校导师与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后发现,大多数的导师和近一半的研究生都认为导师的学术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重要因素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术上拥有着毋庸置疑的主要话语权。


2020年9月,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将充分考虑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


这是大学里最“微妙”的师生关系

图源:教育部


2020年10月16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出台新规,研究生在学期间未经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不得用于评奖、评优、申报各类项目和学位论文成果要求等。


这是大学里最“微妙”的师生关系

图源:吉林大学法学院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导师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发表论文、或者是继续读博求学等等。单方面放权给导师,保障了导师的学术话语权,但是如何防范导师滥用权力,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各式各样的担忧也开始显现。



学生出问题,导师责无旁贷


然而从导师的角度出发,权力加大并不会使得研究生培养变得简单,反而只会背负更多的责任。


2020年5月,西南政法大学发文表示,学校对未参与研究生学习计划制定、未履行指导义务的导师,或所指导的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开题、中期筛选、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等各环节未达培养要求的导师,或存在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导师,学校可视情况减少其招生名额、暂停其招生资格或撤销其导师资格。


这是大学里最“微妙”的师生关系

图源:西南政法大学官网


根据《安徽农业大学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招生资格审核办法》,不能支付研究生助研津贴、本人或其知道的研究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不得招生。


这是大学里最“微妙”的师生关系

图源: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学生有不学无术、学术不端的问题,导师责无旁贷。在实际情况中,导师往往是进退两难:学生如果混日子,论文质量不达标,只好被卡不毕业;但要是学生延毕太久或是未毕业的数量太多,最终影响的是导师的招生资格。


导师既要对论文质量从严把关,又要做到不得罪学生,不让学生延毕太久。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被占用了大量的精力、资源和时间,却无处诉苦。


除此之外,导师既要做学生的学术导师,也要做人生导师。这就要求导师更多关注学生在学术之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如果有极端事件的发生,导师难辞其咎,往往被置于舆论风暴的中心,批评、谴责不绝于耳。


无良导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导师仍是对学生负责的好教师,同样不希望有悲剧的发生。有一位导师坦言,“每次听到有研究生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消息,心里不由得就会开始紧张,反复确认最近自己对学生的言行有没有任何不当之处后,提起来的心才能逐渐平复。”


导师的“弱势”,大概只有导师之间才惺惺相惜。



扭转“对立”的“导研关系”


近年来,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异化”,频频引发热议。其实“导研关系”并非洪水猛兽,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也不应是“对立”或是“敌对”


2020年11月,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了导师的“十不得”,其中包括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等等。对违反《准则》的导师,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一经查实,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这是大学里最“微妙”的师生关系

图源:教育部


随着制度的落实,导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行为也受到更多严格的监督,研究生的合法权益将会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维系良好的“导研关系”。


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做出适当的改变。据《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和思考——以S大学为例》一文的作者对某211综合性大学10个学院的研究生与导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研究生了解导师研究方向的主动性欠缺,这也是导致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因素之一


研究生中了解自己导师课题和研究方向的占93%,但主动去了解导师研究方向的只占46.5%。有45.2%的研究生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完全来源于他人主动告知。


除此之外,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在双方合作目的方面也存在一定分歧。绝大部分导师希望研究生能在硕士阶段掌握更复杂、更综合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但有一部分学术学位研究生读研的关注点并不在专业能力提高上,而在于能否按时毕业并获得学位证书。


导师强调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学生则突出“学历”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力,由此容易引发导师和学生之间在毕业要求、论文写作以及科研参与等方面的意见分歧。


导师和研究生本是互相选择,在选择的时候需要一再慎重,避免导师培养方向与研究生预期方向相左的尴尬现象。既然选择了,老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应该加深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静下心来做学问。彼此成全,才有利于促进良好的“导研关系”。


“导研关系”并非洪水猛兽,还需客观理性对待。一段和谐的“导研关系”的形成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小到对学生培养,大到对学校、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导师和研究生各有各的不易,愿在双方之间,更多的还是互相理解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选导师”是研究生留学的一道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433896126104514&wfr=spider&for=pc

[2]周文辉, 张爱秀, 刘俊起,等. 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3]王康. 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和思考——以S大学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9(01):108-110.

[4]导师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https://mp.weixin.qq.com/s/KZRyYQ2-yIbJSZgk-SXyYg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吉林大学   农业大学   教育部   洪水猛兽   微妙   导师   学位   师生关系   研究生   学术   资格   发生   高校   关系   更多   论文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