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1985年春节过后,在革命老区河北兴隆县,党史办副主任佟靖功接下一项特殊的任务:帮一位老将军寻找救命恩人。

这位老将军叫李运昌,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名字和聂荣臻、贺龙、刘伯承等名将一起,放在冈村宁次的桌上,令日军好生头疼。

李运昌当年在兴隆指挥抗战,陷入日军的包围。千钧一发之际,是当地的一名农妇挺身而出,不顾身怀有孕,带领李运昌和300多名战士,翻山越岭,连夜逃出包围圈。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逃出之后,李运昌就失去了这位恩人的消息,只知道她叫张翠屏,人称“麻利嫂”。

几十年来,“寻找麻利嫂”一直是李运昌心头的一件大事。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麻利嫂”后来怎么样了呢?

一切,还要从1943年说起。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1943年初,为了恢复被日军蚕食的根据地,冀东八路军正在准备对日寇进行反击。

2月5日,农历大年初一。时任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司令员的李运昌,悄悄把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叫到屋里,语重心长地说:“敌人在疯狂地找我,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电台你带着,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部队也能和上级联系上。”

2月6日下午六时,部队分成三路大军,按照作战方针,各自出发。李运昌带领近300名司令部机关和警卫人员,暂时留在兴隆县达峪村,处理相关事宜。

达峪村坐落在五指山东麓,村里有一对朴实的农民夫妇。丈夫叫朱殿昆,是八路军的交通员。妻子叫张翠屏,是村里的妇女代表。

平日里,朱殿昆帮八路军送信、带路,张翠屏就带领村里的妇女们,给八路军缝补衣服、编织草鞋、照顾伤员。因做事麻利干脆,人称“麻利嫂”。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在日军的封锁下,根据地的粮食时常不够吃。为了八路军战士能吃上饭,张翠屏经常四处奔走,筹集粮食。有时,还带领村民上山挖野菜,做成熟食,送给八路军。

这日黄昏,朱殿昆出门送信,尚未归来。窗外天寒地冻,大风卷起雪粒子,打在窗棂上,嘎嘎作响。

张翠屏坐在炕上缝补衣服,留心着屋外的动静。这么恶劣的天气,她有些担心外出的丈夫。

正在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门外有人说:“朱大哥在家吗?”

听到不是丈夫的声音,张翠屏警觉了起来。

“谁呀?”她身怀六甲,一边问,一边小心翼翼地起身。

打开门,一个年轻的八路军战士站在门外,身上落了一层雪。融化的雪水浸湿了衣服,小战士冻得脸通红。

“同志,你有什么事?”张翠屏问。

“有紧急情况,司令员请朱大哥去带路呢,要快!”小战士着急地说。

看着小战士着急的样子,张翠屏知道事态一定很紧急。可是,丈夫去送信了,不知道何时回来,怎么办?

张翠屏略一沉思,“走吧,我能带路!”

说着,回屋穿上厚厚的棉袄,拉着小战士,走入漫天飞雪中。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不出所料,八路军果真遇到了大难题。

大部队出发后,李运昌正埋头处理事务。警卫员丁天柱满头大汗地走进来,送来一份紧急报告。日军截获了八路军的情报,摸清了李运昌的行踪,集结了7000人的部队,正向达峪村冀东军分区司令部包抄过来。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情急之下,李运昌迅速做出决断:不能分散突围,枪声一响,大部队肯定会折返营救。这样一来,和敌人正面交火,牺牲肯定会增加,还会延误原定的作战计划。

唯一的办法,就是翻过五指山,穿过崇山峻岭和层层密林,向五凤楼根据地转移。

李运昌当机立断,派人通知老百姓转移,又派了一名战士去找交通员朱殿昆来带路。安排好这一切,他又带人迅速销毁所有文件。

深山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部队静悄悄地摸索着前进。半途中,兴隆县委书记王佐民赶了上来,指着前面的一处悬崖,气喘吁吁地说:“司令员,前面快到大辞别砬子了,那里的悬崖鸟儿都飞不过去。”

“有没有别的路?”

“没有,要翻过五指山,大辞别砬子是必经之路。”

这时,警卫员丁天柱来报告:“交通员来了。”

李运昌心下一喜,连忙转身。出人意料的是,来的竟是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30岁出头,看着身强体健。

李运昌问:“你是朱殿昆同志吗?”

“我是他媳妇儿,叫张翠屏。老朱送信去了,还没回来。这条路我也知道,我给你们带路。”

可是,让一个孕妇带路,实在不是八路军的作风。

见李运昌还在犹豫,张翠屏急了:“哎呀!山下的枪声都响成一片了,别跟个娘们儿一样!咱山里人,身子骨硬着呢,快麻溜儿地跟我走吧,司令员!”

这爽言爽语,反倒令李运昌回过神来。山下又响起了枪声,情况再不容犹豫,李运昌只好下令出发。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张翠屏带着300多名八路军将士爬坡、踏雪、钻沟,艰难地来到大辞别砬子。矗立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个光溜溜的峭壁,有几十丈高。

张翠屏来到大辞别砬子最东头,指着一道砬缝儿,“老朱都是从这儿爬上去的,我们也从这儿走。”

身后又传来枪声,比上次又近了。张翠屏说:“司令员,让战士们都解下绑腿,连在一起。”

“一会儿,我先上,找一个机灵点儿的小伙子跟着我,不要多,别掉下一个砸一片。”张翠屏转头,看到李运昌意味深长地眼神,笑了笑:“别绷着脸了,不会有事的。一会儿上去了,有你们笑的时候呢!”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只见张翠屏麻利地往上爬去,动作丝毫不像一个孕妇。警卫员丁天柱带着连接起来的绑腿,紧随其后,也爬了上去。

李运昌和战士们仰头看着二人,不禁捏了把汗。

到了崖顶,张翠屏把这条长长的绑腿,一头系在一棵松树上,另一头抛下峭壁。300多名八路军将士,顺着石砬缝儿依次爬上去,摆脱了日军的包围。

天蒙蒙亮时,部队进入一道大冰川。张翠屏毕竟是孕妇,经过一夜的跋涉,也有些累了。路面湿滑,她拄着一根木棍,突然感到隆起的肚腹传来阵阵疼痛。

“哎呦!”她忍不住呻吟一声,倒在了冰面上。

李运昌已为人父,见这情况,知道这是快生了。他赶紧脱下大衣,同时命令几名战士:“把大衣脱下来,快!”

李运昌把两件大衣铺在冰面上,让战士们把张翠屏抬过来。又让几名战士拿起大衣,围在张翠屏四周。

天大亮时,山里响起了婴儿清脆的啼哭。

李运昌将婴儿用棉被裹严实了,送到张翠屏身边,告诉她:“朱大嫂,是个男孩儿!”张翠屏伸手接过孩子,抱在怀里亲了亲,心下颇有感触。

战士们抬起母子俩,飞快地朝目的地五凤楼根据地行进。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到了五凤楼,李运昌将张翠屏母子安排在一个交通员家中住下。待安置妥当,李运昌向躺在炕上的张翠屏敬了个军礼:“我代表冀东八路军,向一位伟大的母亲,表示衷心的感谢。你是我李运昌,和300多名八路军战士的救命恩人,我们终生不会忘记。”

张翠屏麻利地坐起来,说:“司令员,你可别这么说。没有你们八路军,哪有乡亲们的今天,我应该代表乡亲们,感谢你们才对。”

“朱大嫂,我们就要开拔了,你要保重。”

张翠屏握住李运昌的手,说:“这一走,不知何时再见。孩子的父亲也不在身边,司令员,就麻烦你给这孩子取个名字吧。”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李运昌想了想,说:“他出生在冰天雪地里,就叫‘冰儿’吧,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冰清玉洁的好男儿。”

分别后,李运昌继续奋战在抗日前线,后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南征北战多年,李运昌始终没有忘记冰天雪地里的那场突围。

1949年秋天,时任热河省委书记的李运昌,委托兴隆县的地方干部王佐民,寻找张翠屏母子的下落,但多年过去,一直杳无音讯。

李运昌不知道的是,张翠屏在“刻意”隐瞒身份。

李运昌从五指山突围后,有汉奸查到了张翠屏。为免遭迫害,张翠屏只好带着儿子东躲西藏,还给儿子改名叫朱海清。

抗战胜利前夕,朱殿昆在送信途中被日军包围。情急之下,他将鸡毛信吞进肚中。恼羞成怒的日军将他“开膛破肚”,残忍杀害。

丈夫牺牲后,张翠屏就带着儿子远走他乡,直到解放后,才回到家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张翠屏又带着儿子搬了家,搬到距老家200里地的荒地沟。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此后,无论生活多艰难,张翠屏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她从未对任何人说起那段经历,失去丈夫的痛和生活的苦,都被她化作刻骨的回记,藏在心中。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1982年春天,张翠屏病重在床。自知不久于世,张翠屏觉得应该对后代有一个交代。她把儿子和儿媳叫到床边,说起了当年的往事,嘱咐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你爸爸是为抗日战争牺牲的,你们要永远记得他的精神。”

“第二件事,没有八路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李司令是干大事的人,你们绝不能去找他,给他添麻烦。”

“第三件事,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你们要发誓,绝不向政府要求回报。我和你爸爸一世清白,千万别往爸妈脸上抹黑。”

儿子和儿媳含着泪,一一点头答应,张翠屏苍白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几日后,张翠屏与世长辞。

张翠屏去世后,朱海清整理母亲的旧物,在母亲的床板下发现一只从未见过的黑木匣子。木匣子没有锁头,封得严严实实,朱海清只好用斧头劈开。

里面的东西,却让朱海清夫妻俩一愣:一件是一张破碎的画,用油皮纸包着,已经陈旧泛黄;另一件,是一捆大小不等、颜色不一的旧纸条,用牛皮纸包着。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认出,这幅画是一张八路军的交通地图。那些旧纸条,都是八路军打的粮食欠条。朱海清粗略合计了一下,足足有7000余斤粮食。

当年,张翠屏为八路军筹粮,出于纪律,部队都写了欠条。1949年到1951年,当地政府多次发公告,让持有欠条的乡亲们到政府兑换小米。

有乡亲跑来通知张翠屏,问她:“你家有吗?可以换粮食!”

张翠屏却说:“我家没有欠条,一张都没有。”

朱海清想起母亲去世前的嘱咐,又想起几十年来,母亲对这两样东西的珍视,就将它们一把火都给老人带了去。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张翠屏隐藏身份的这些年,李运昌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她们母子,“寻找麻利嫂”也成为承德市和兴隆县各届政府的任务。

张翠屏去世后,“麻利嫂”的事迹被当地许多人得知。循着线索,李运昌找到了当年的“冰儿”。1988年4月17日,80岁的李运昌到承德,终于见到了45岁的“冰儿”朱海清。

见到他,李运昌十分激动,问起“麻利嫂”,朱海清沉重地说:“她已经去世六年了。”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李运昌沉默良久,眼角泛起了泪花。他握着朱海清的手,动情地说:“我找了你们45年,竟没能再见上你母亲一面。你的父母都很勇敢,是民族的英雄。”

“听说你母亲留下了不少粮票?能给我吗?”

朱海清赶忙向李运昌解释,自己已经烧了。

李运昌拍拍他的肩,慈祥地说:“你能这样做,说明你已经懂得你母亲的良苦用心了。她在天有灵,也应当会感到欣慰的。”

此后,李运昌与朱海青一直保持联系,亲如家人,“麻利嫂”也成为他们共同的记忆。

河北农村老太去世,儿子整理遗物时,惊觉国家欠7000斤粮食

李运昌生前曾说:“当年,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清乡’,乡亲们挺身而出,将隐蔽在村里的八路军认作亲人带走,使他们安全脱险。

冀东游击战争的成功,不仅仅是八路军的功劳,也是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功劳。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哪里有共产党,哪里有八路军的生存空间。”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华民族被迫筑起的血肉长城,就是这些战士和百姓的血肉之躯。

距张翠屏去世,至今已近40年,李运昌也在2008年离世。他们见证了一段历史,也创造了一段历史。

当新时代的钟声敲响,愿每一位英雄的在天之灵,都能看到如今的盛世。

时光有记忆,历史不会忘记你们。

本文作者:南塘旧事

责任编辑:柳叶叨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兴隆县   交通员   绑腿   欠条   司令员   麻利   河北   枪声   根据地   老太   遗物   日军   乡亲   村里   粮食   部队   战士   当年   儿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