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发现……

意识的本体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面对所有事物都对境无心,这时意识处于不确定状态,不住相。


本体其实不在任何具体的空间,不住相,又存在于任何地方;不在某处又存在于任何一处。


人的意念也是不住相,没有任何具体的色相。在量子物理中,这种没有确定的状态,一被观测,也就是人的意识一参与,基本粒子的波函数就开始坍缩了,电子就会出现在个确定的位置,就出现某种客观实在,所以客观实在产生于意识参与的测量。


在量子力学中,物质是由测量而产生的,而起心动念的实质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测量。起心动念的时候意识本身就不再自由了,它突然就坍缩到个具体的概念之上了。


电子尽管是粒子,但是其运动像个波,而且每个电子必须同时出现在两个小孔。电子一被观测,就只出现在一个狭缝上了,干涉条纹立刻消失。这个状态就叫做波函数的坍缩。


就是你一观察,电子就在一个确定的地方出现了。由于这种特性,可以把电子归结到物质和能量的临界状态,亦即它既是物质,又是能量的波动,这就符合“邻虚尘”的概念了。


量子力学的诡异基础实际上是:意识和物质世界不可分开,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由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来看,爱因斯坦已经知道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后来他进一步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物质,物质只是能量团的聚合而成。



爱因斯坦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爱因斯坦   基本粒子   狭缝   量子力学   本体   函数   测量   能量   客观   心动   境界   物质   意识   状态   发现   电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