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发展史,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我怕除夕夜的祝福太多,你会注意不到我的问候;我怕初一的鞭炮太响,你会听不到我的祝福。在这里,我怀着热忱的心给您拜个早年,祝您和您的家人虎年吉祥,万事如意!!!


咳咳,好,开个玩笑。牛年刚刚到来,过年期间在家也是吃了太多东西,年龄又长了一岁,体重估计也少不了增加。除了放烟花,过年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活动的,其中一项看春晚,是自1983年起,一场除夕夜上的大戏。


春晚发展史,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春晚,在这里特指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它的由来,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在这里也就不再描述。虽然春晚内容、形式与发展情况褒贬不一,收视率呈现北多南少的情况,但你不可否认,春晚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陪伴了无数人的成长,承载了当代的记忆。


83年第一届春晚,如今大多数人并没有看过,现场的道具、灯光、舞台等等,更像是一场联谊会。众多演员坐在台下,围着桌子嗑着瓜子,非常大胆地采用现场直播形式。至于表演哪些节目,除了提前彩排了几个以外,其他节目均以电话点播的形式。当时春晚共布置有四部电话,观众打电话点播现场表演什么节目,按照票数最多的,那个演员就必须上台表演。


春晚发展史,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无论是当时表演者的敬业精神,还是点播的大胆设计,都值得现在综艺节目学习。特别要提一下,当时李谷一老师,在83年春晚上,因观众们的喜爱,一个人就唱了10首歌,更是在后面连唱9首歌。当时观众点播当中,李谷一老师的《乡恋》热度最高,但当时这首歌被视为“靡靡之音”,现场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底能不能唱,于是去问总导演黄一鹤。黄导看了之后,想了一会,就说:唱。于是,李谷一老师的这一首《乡恋》登上了春晚舞台,成为经典。


随着每年春晚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场晚会,央视也在节目形式上更注重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舞台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为将舞台更立体地呈现给观众,采用各种机械设施,例如97年春晚,升降舞台、旋转舞台等多种装置组合,技术操作也愈发成熟,到02年,舞台的操作已经能够精准到秒。


春晚发展史,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2005年起,除背景以外,春晚的地板、侧幕中也开始使用LED技术,这也就意味着,从机械舞台的春晚,走向了现代舞台。2012年的春晚上,全息技术也大放异彩,所呈现出的3D立体效果堪称质的飞跃。尤其突出杨丽萍老师的《雀之恋》,整体效果与舞蹈浑然天成,让人印象深刻。


春晚发展史,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春晚舞台在改变,内容形式也一直想推陈出新,结合当下技术热点。2016年,在广州分会场,便首次采用无人机,每架无人机上安装有LED灯和呼吸灯,绚烂夺目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同时540台Alpha 1S机器人同台比舞,节奏整齐划一,科技感十足。像今年的春晚上,机械牛的书法、拟态,活灵活现。


春晚发展史,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春晚发展史,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晚会从最早的电话点播,再到后来短信互动,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各种手机APP的操作也成为了如今最主要的互动形式,摇一摇、抢红包,均紧跟时尚潮流。依托5G、AI、AR等技术的发展,也实现明星、观众的“云互动”


春晚发展史,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已经举办了39届的春晚,如今已经成为年三十不可或缺的年终项目,所展现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歌舞相声表演,呈现出社会发展、人文科技的内涵。她的问题依然存在,也同样饱受诟病,但不可否认春晚的影响力。你看春晚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牛年   虎年   拟态   技术   除夕夜   发展史   晚会   观众   舞台   形式   节目   老师   操作   电话   艺术   机械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