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初见于兆建师傅是在郭城面馆,当时的他正在摔面,戴着幅眼镜,笑眯眯的模样,印象中像个白面书生。但看到小小的面团在他手里三拉四摔,就变成了细细地银丝,又感到他像个帅气的魔术师。

我好奇地问,可以给你拍个视频吗?他抬起头笑笑说:“您想拍就拍吧。”于是,我便用手机左拍右拍,还用我的烟谱话作着解说,随后发到今日头条等平台上。反响还不错,有多人问我味道如何?还向我打听面馆的位置。我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看着美,吃起来香。并写了几篇文章专门介绍。

从此,我就成了这家摔面馆的常客,呼朋唤友,有机会就去吃面。但每次去,于师傅都在忙活,不是在摔面,就是在炒菜,累得一头一脸的汗。我不忍心打扰他,只有悄悄地拍视频发布。希望这个小老乡在省城的摔面馆有好的开局,我也有地方喝上家乡面了。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这是一个周末的秋夜,小雨纷纷下了一天,有友人开车来访,我又带她来到了郭城摔面馆。这次店里来的客不多,于师傅终于有空闲坐下来聊天了。

我从中得知,原来于师傅摔面已有20多年了。17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患了重病,没有了劳动能力。作为独子的他,虽然学习不错,也梦想过上大学,但却不得不退学,回家为父母分忧。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不论他多么能吃苦下力,也挣不出父亲的吃药钱。为了生计,他向自己的亲戚于文志提出跟着他学摔面。于先生看他人老实踏实又诚实,便答应收他为徒。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他作为摔面的第五代传人顺利出徒了。跟着师傅在店里干了几年后,他开始单飞。后来到烟台开了一家摔面馆。经过8年的努力,他不仅能赡养父母,还娶了一个贤惠的媳妇,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宝贝。生活向他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这时,车总找到他说,郭城镇领导提出要把摔面这块非物质文化的牌子发扬光大,到省城去,甚至到京城去开设分店,既宣扬摔面文化,也让那儿的市民品尝到摔面的美味。这让他很动心。作为摔面的第五代传人,不能总守在胶东这一亩三分地,得到大城市安营扎寨,广为传播。于是,他放下烟台的小店,来到了济南。虽然因儿子要在烟台上学,与媳妇过起牛郎织女的日子,但他的心里有个大目标,苦中也有甜。他信心满满地说:“我正准备招收徒弟,培养摔面的第六代传人,争取让他们在省城、在京城遍地开花,把咱家乡的摔面美名传天下!”

祝愿这位小老乡梦想成真!这也是我们所有故乡人的美好祈盼!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于师傅在摔面路上行走了20年,已从烟台走到济南

来自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烟台   银丝   胶东   师傅   故乡人   白面书生   京城   济南   省城   传人   老乡   店里   媳妇   家乡   父亲   路上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