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典》:儒家的四重初心

《尧典》:儒家的四重初心

从近代以来,经过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辨疑之后,很少有人再把《尧典》当作是真的历史记载了。学者们普遍认为,尧典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儒家学者,包括孔子本人在内,“案往旧造说”的产物。也就是说,为了传播他们自己的思想,而编造的。

当然,他们不是完全凭空编造,而是以一些古文献为基础的,就像前面讲的那个甲骨文献四方风名一样。

如果说,《尧典》不是原装的,《尧典》所载的古史也是不可靠的,那么,其价值在哪里?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尧典承载了早期儒家的政治理想。他们通过构建了一个远古太平盛世的和谐太平景象,塑造了一帮君明臣贤的群像,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高远的社会、政治理想。

借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儿,这里记载了儒家的初心。

早期儒家,他们通过构建历史、构建远古太平盛世的方式,表达了他们想要的太平盛世,指给后代政治家:来看看,为君为臣,治国理政,是要这样做的。

要哪样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贤人政治的主张。

只有贤人才有资格成为领袖。《尧典》上来就先告诉大家,尧作为领袖,是有这样的品德:“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舜呢,是“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禹自然也是:“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尧、舜、禹都是有大功于人民的,有超凡的道德理想,所以他们才配得上天子的位置。他们的大臣,也都是有非凡的功绩。

当然,不可能没有坏人,这里面有鲧、共工(现代学者有人认为,共工就是鲧)、丹朱、三苗、驩兜等,他们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了。

二是禅让制的理想。

《尧典》讲了尧、舜、禹轮流禅让的故事。

尧在位多年后,他就要找人继承他的位置,《尧典》详细记述了他如何找到舜、考验舜的过程;舜摄政多年,在尧死后,正式即位,并在年老时,也找到了禹做他的继承人。

这也是唯有德者宜居高位的制度设计。可惜,这个禅让的美好理想,只是如流星一瞬,再无正面的实践。历史上倒是有几次拙劣的模仿,使得禅让传说,成为了篡位的遮羞布。

三是孝治天下。

舜是凭什么得到尧的任命呢:“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得到这样的机遇垂青,成为帝尧的继承人,舜只做好了一件事:孝。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从他的孝行中看出了他的人品,看出他是有大心胸的人;他能治好家,自然也能治理好天下。这也奠定了此后儒家的孝治天下的基本理路。

四是五常之教。

尧命令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舜任命契的时候也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这里的五典、五品、五教,是同义词,《书集传》解释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五常。

这四层意义,就是儒家最初给社会管理者树立的原则,也是他们要达到的目标。

尽管《尧典》有这么多教育意义,但在读这些文献时,难免有一些不真实的感觉,感觉就像是一帮人在那里演戏,甚至只是一堆泥塑木雕在那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戏院里看戏,穿得花花绿绿,一举一动都非常程式化,美则美矣,但禁不住会想,古人真的是那样说话做事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儒家   孝行   怀山襄陵   司徒   鲜食   初心   贤人   太平盛世   继承人   远古   文献   学者   理想   百姓   政治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