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长城怀古

夜宿西水峪,晓登水长城。

久闻“水长城”之名,一直好奇长城如何修入了水中?来了才知道,并非长城修入水中,而是因为修建水库,将这一段长城的三处城墙没入水中,因而得名“水长城”。

这段长城名为西水峪长城,因山脚下村子名为西水峪;又称黄花城水长城,据说此处山上多黄花,故名。

从西水峪村中间的商业街走到北端,便是水长城的西入口。进入景区,沿着水库大坝下方的小桥走到河对岸,便开始攀登长城。山势并不高,十几分钟便到达顶点。山上仅有一座烽火台,登上去,整个景区便尽收眼底。

水长城怀古

俯瞰这一段

再往前走二十几分钟,便到了尽头,前面便是被水淹没的城墙段。

这一段长城倒是比较形象地说明修水库如何把长城淹没了的。

水长城怀古

长城入水

在这一段长城的尽头处,还保留了一段原始风貌的长城。

水长城怀古

长城原始风貌

走下长城,便过桥到水库对面。剩下的景区游赏,便只是沿着水库周边绕一圈,回到大坝东侧的关口。

站在水库东端往西看去,秋风吹起微澜,碧水倒映蓝天,湖光山色,草木葱茏,果然秋高气爽,诗云:“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明·王琼)。

水长城怀古

从东端看湖

长城蜿蜒在北方的崇山峻岭中,依山势而建。山势陡峭,长城亦随之陡峭,如八达岭雄关长城;山势险峻,长城亦随之险峻,如慕田峪长城;山势和缓,则长城亦随之和缓。

西水峪开发的这一段长城便是相对和缓的长城。其实看起来西水峪东段的长城更壮观一些,山势更高。不知为什么没有开发东段,任其作为野长城逐渐被风雨侵蚀。

水长城怀古

东段长城更有气势

修水库对于长城的破坏是巨大的。东段野长城“外科手术”的痕迹很明显,高处还有形状,临近水库的这一段,遂散落成一片废墟。因为修水坝,山被削去一片,长城自然也跟着毁掉一部分。

水长城怀古

西水峪长城东段末端

这叫我想起一个词:自毁长城。

站在长城上,忍不住想起与长城有关的铁血历史。

冷兵器时代,筑城墙自然是抵御游牧民族骑兵奔袭的有效防御工事。“亡秦者胡也”预言,使秦帝国耗费巨力修建了长城。但有秦一代,游牧民族还没来得及发展到危及秦帝国安全的程度。秦的威胁来自内部,诱因则是政权自身:“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几个戍卒发难,强大帝国便土崩瓦解。

真正强大的帝国是不需要长城的。汉、唐时代,战线深入到游牧民族腹地,哪里要什么长城!历史上长城真正发挥作用的时代,主要是明朝。特别是满清崛起后,觊觎关内。袁崇焕固守山海关,使努尔哈赤丧命宁远城,牢牢扼住了满清铁骑的步伐。

长城发挥作用,必须是全线功能均衡。仅有袁崇焕固守一处,还远不够。1629年,皇太极带兵西行600里,绕开袁崇焕所辖区域,突入防守薄弱的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三处长城防线(此处在黄花城长城往东600里处),攻克遵化、蓟州,直奔北京城。袁崇焕不得不驰援北京,与满清精骑血战广渠门、德胜门外,终于化险为夷(此事被称为“己巳之变”)。

当时形势下,真正可称为长城的,非袁崇焕莫属。但就在敌围稍缓之际,多疑的崇祯帝竟下令将袁崇焕下狱。有人说崇祯中了反间计。金庸先生写过一篇关于袁崇焕的文章,附在《碧血剑》之后,力辩不存在反间计—虽然他在小说里用了这个说法—反间计通常是利用人的一时冲动起效,如果当事人稍一迟缓,反间计往往就被发现。

崇祯帝关押袁崇焕,一直拖延直次年九月才杀。这期间若有反间计,不可能不被当事人觉察。这么长时间才杀,说明是崇祯帝深思熟虑的决定,也是他多疑性格决定的。

自毁干城,令人扼腕!明的灭亡,遂成定局。可以想象,若有袁崇焕在,己巳之变15年后,李自成未必能打进北京城;若不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的一番胡作非为,也就不会发生吴三桂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关的一幕。堡垒从内部更容易攻破,长城固不固,在德不在险。

走过隧道,便是景区出口,在此处可俯瞰西水峪村。

水长城怀古

俯瞰西水峪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长城   城固   修水   崇祯   北京城   花城   反间计   游牧民族   山势   帝国   险峻   景区   满清   水库   水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