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学会成长型思维模式,破除阻碍人生成长的迷障

王安石有一篇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伤仲永》,讲了一个“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与草木同朽”的悲伤故事。

方仲永没有上过学,五岁时突然就会提笔写诗。他父亲拿给秀才们看,公认写得还可以。

他父亲就天天领着孩子到处赶场,让孩子卖文赚钱,不让他上学。

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写东西就一般般了。等到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泯然众人矣”。

这里,王安石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人光靠天赋是不行的,必须学习。

《终身成长》:学会成长型思维模式,破除阻碍人生成长的迷障

但在现实中,父母看孩子聪明便让孩子卖艺而不去上学的,绝对是少数。

常态应该是:“这孩子很聪明,应该送去学校读书啊!”

可是,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即使上了学,最终也还是没有做出多少成绩。

正如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同学,头脑聪明,天天在课桌下面看小说,最后考上的是北大。

——这样气死人的聪明孩子,恐怕每个学校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成为学生间的传奇。

后来呢?他在高手如云的北大念了一段时间,适应不了,转学到地方一家高校去了。

机缘凑巧,我也曾接触到一些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天之骄子”,后来却在高手层面的竞争中被淘汰了。走到社会上,也没有太大成就。

不可否认,头脑聪明是一个人做出成绩的天然优势。付出同样的努力,聪明的人往往比智力普通的人收获要多。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聪明可以给人一个高起点,未必能给人一个更辉煌的终点。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落差?

后浪出版公司推出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的著作《终身成长》,揭示了这个问题的真相。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当代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终身成长》:学会成长型思维模式,破除阻碍人生成长的迷障

卡罗尔·德韦克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成功,并不是仅由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说的思维模式是相对相反的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思维往往导致一些头脑聪明的人不能行动,最终碌碌无为。

而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

“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这样的人即使不很聪明,仍会在长期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优秀的成绩。

一、为什么很多聪明孩子和仲永一样最终“泯然众人”

固定型思维模式对于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终身成长》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法国名厨伯纳德·卢瓦索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厨师之一。他是“新式烹饪”的发明者之一,主张用食物本身清新味道来代替法国菜肴中传统的黄油和奶油酱汁。在法国,只有少数几家餐厅被《米其林指南》这部欧洲广受重视的餐厅指南评为最高级别三星,他的餐厅就是其中之一。

但在2003年《米其林指南》出版前,伯纳德·卢瓦索自杀了。因为他被另一部《高勒米罗美食指南》从19分(总分20分)扣到 17分。有传言说他会在新的《米其林指南》中被摘掉三星评级。虽然他的餐厅并没有被降级,但是这个失败的念头击垮了他。

《终身成长》:学会成长型思维模式,破除阻碍人生成长的迷障

法国名厨伯纳德·卢瓦索

一个这么有天赋和创造力的人,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未来,无论他有没有那两分或者那三颗星。事实上,《高勒米罗美食指南》的负责人表示,难以想象他们的评分会让他放弃生命。

但是,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这是可以想象的。他们降低评分的举动让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定义:失败者,一个风光不再的人。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案例,集中体现了固定性思维的弊端:固定性思维模式不允许失败,经不起挫折。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世界里,如果失败,哪怕只是一两次,也意味着你缺乏个人技能或者潜力,意味着你是一个失败者。

固定型思维模型的一个基础理念是,人的大脑是不会改变的。一个人生来要么聪明,要么平庸,要么愚蠢,一生都不会改变。所以固定型思维的人,会一直关注或者证明自己的智商。

他们成功了,不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是由此证明自己的聪明。

若是失败了,也不会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到位的原因,要么彻底否定自己,要么去怪罪别人。

固定性思维还会导致以下几个结果:

1、固定型思维的人永远焦虑

人们一旦相信个人能力固定不变,就会永远处于焦虑中。一次失败就可以永久性地定义他们,所以他们害怕失败会给自己打分。也许他们很聪明很有天赋,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似乎剥夺了他们应对问题的才能。

2、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愿努力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天才不需要努力,对努力的需求会给自己引以为傲的能力蒙上阴影。

事实上,很多聪明人不愿努力的真正原因是害怕失败。如果不曾努力,他就可以说,我本可以如何如何,只是因为某某原因,没有做而已。

是真的因不可抗力而没有做吗?其实往往是他们主动选择了放弃。因为一旦努力过,会让他再也没有这样的借口了。

3、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愿冒险

固定性思维的人也绝不愿意冒风险做一些没做过的事。对于他们来说,“不入虎穴,也不会失去什么。”

他们的信条是:“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说明你可能就没这个能力。”“如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概因为罗马本来就不可能一天建成”。

他们认为风险和努力这两件事暴露了你的不足,证明了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

我们知道,一个人成长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创新也会要冒一些风险。固定性思维的人,既不愿努力,也不愿冒险,就像仲永一样,只想安稳地享受自己天赋的红利,或者,如果是没有天赋的人的话,就安于自己的不出色,“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趴着”。

二、成长型思维与固定性思维有什么不同

固定性思维的人,不努力、不冒险,就可以活得很轻松吗?不是的。作者说:

太多人都抱有这种要证实自己的强烈目标——在课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们的个人关系中。每种时刻都需要他们对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这样活着,是不是很累?就像《天龙八部》里面的慕容复,每一次微小失败都刺激他对于复兴大燕的信念,最终导致他精神失常!

《终身成长》:学会成长型思维模式,破除阻碍人生成长的迷障

慕容复

作者指出,在固定型思维之外,还有一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不认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也不是说,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积极性并接受过适当的教育,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挫折意味着失败。而成长型思维模式中,自身没有成长、没有达到想达到的目标,或者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意味着失败。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努力是一件坏事。努力,和失败一样,意味着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如果你足够聪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中,努力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才能。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一旦挑战失利,或者考试失败,很可能就不会再付出同样多的努力了。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为下一次考试更加努力地学习。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拒绝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错误,相反,他们可能只是去尝试着修复自己的自尊,比如去找比自己还差的人,或者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热爱挑战,相信努力,面对挫折,相信自己可以重新站起。

《终身成长》:学会成长型思维模式,破除阻碍人生成长的迷障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脑科学进展。

大脑是人体最高级也是最神秘的器官,至今也没有完全清楚智力的本质及其运作方式。 当人们思考智力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生的。

但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大脑更像肌肉,它会发生改变。你越使用它,它就变得越强壮。科学家已经证实,当你学习的时候,大脑会成长。

当你学习新事物时,大脑里那些微小的连接就会增加,变得更强壮。你越挑战自己的思维去进行学习,你的大脑细胞就会越多。

这样,经过不断学习,以前你觉得很难甚至无法完成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新语言或者做代数题——看上去就会变得简单。因为你的大脑变得更强、更聪明了。

三、如何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新近出版的一部网络小说《如意悟真记》中,女主人公陈如意一直有一个写作的梦想,但她一直都回避去实现这个梦想。

在她的潜意识中,人的艺术细胞或创造力都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努力提高。一旦她有了时间,就可以写出小说来。

但是她一直忙碌,或者说有意让自己忙忙碌碌,所以也一直没能有时间写小说,只是把写作这件事,在心里无限推后。

她害怕参加写作培训班或者和别人分享她的作品,因为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让她觉得,她天生就不适合当作家,不是作家的料。

在潜意识中,她不去做,不去冒险,就可能一直维护自己的梦想。一旦做了,梦想就可能被毁灭。

她了解到,自己的思维正是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所以毅然报名参加了一个网络写作班,并开始努力学习写作。最终,经过几年时间的苦练,成为了一个小说家和网络大V。

因为改变了思维模式,她最终成了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因而也更加有力量的人。

《终身成长》:学会成长型思维模式,破除阻碍人生成长的迷障

那么,该如何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作者列出了以下四个步骤:

1、接受

第一步就是去拥抱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要面对这个事实: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这没什么可羞愧的,或者可以说,正常的人类都是这样的。

2、观察

第二步就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在什么时候回来?

可能是在你面对一个巨大的新挑战的时候。可能是在你为某事奋斗但是进入死胡同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遭遇了巨大失败的时候。当你在某个你感到自豪的领域遇到一个比你优秀很多的人的时候。

3、命名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步。你了解了触发固定型思维的原因,就能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时保持警惕。

当你在一些特殊节点上,如马上就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压力很大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这个时候,你要给这个人格起个名字,把它拟人化。

4、教育

现在,你知道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并痛苦地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以及他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他有了自己的名字。那么现在还需要做什么呢?

教育他。要记着,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本来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才存在的。但他却没能找到什么方法去做到这一点。

所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新方法去教育他,他就可以帮助和支持你:让他接受挑战,不要放弃,在受挫折后卷土重来,并帮助和支持他人成长。

小结

正如精神卫生学博士、书评人汪冰指出的:“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的差异也许才是人生的分水岭。”

从固定性思维转变到成长型思维,并不是外在的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个观念的转变。

关键在于,你要认识到,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

相信发展,相信改变,在不断的正反馈循环中,将微弱优势聚沙成塔,这才是人生成长与成功的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三星   脑科学   固定性   法国   失败者   天赋   智力   人格   大脑   思维   聪明   努力   能力   孩子   指南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