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念念不忘的扫盲班,背景是一场几亿人参加的运动,影响深远

【百件文物说党史(064)】

国家博物馆陈列的河南省温县乡社干部脱产扫盲班锦旗:

新凤霞念念不忘的扫盲班,背景是一场几亿人参加的运动,影响深远

1956年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职工业余学校发给苏广明的识字证书:

新凤霞念念不忘的扫盲班,背景是一场几亿人参加的运动,影响深远

1957年河北束鹿县扫盲学校发给李计亭的扫盲证书

新凤霞念念不忘的扫盲班,背景是一场几亿人参加的运动,影响深远


除了颁行《婚姻法》,新中国对提升妇女地位所做的另一件重要行动,是扫盲运动。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扫盲。最早发动工人运动,就是从办夜校、扫盲班开始的。

国家博物馆陈列的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夜校的课桌:

新凤霞念念不忘的扫盲班,背景是一场几亿人参加的运动,影响深远

1934年,中央红军在瑞金颁发了《识字班办法》,要求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创办识字班,将离夜校较远或有家庭负担,不能加入夜校或半日学校学习的对象编入识字班,少则3人,多则10 人为1班,在闲暇时间随时学习。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文盲率高达80%。全民扫盲识字的任务自然也被提上共和国建设日程。

1950年9月,教育部、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中心议题是确定新中国工农教育基本任务和实施方针。

会议确定,加强工农教育是巩固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建立强大国防和经济力量的必要条件;工农教育基本任务是开展识字运动,逐步减少文盲。

到1952年5月,我国更是掀起大规模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

虽然扫盲运动的对象不分男女的,但在旧中国,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少,所以扫盲运动对于女性的意义更大,影响更深远。

比如,著名演员新凤霞,堪称扫盲运动的一个典型。建国后,她开始在扫盲班学习识字,为后来走上作家之路奠定了基础。

1、新凤霞回忆第一次讲鲁迅诗词出洋相

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从6岁就跟她的堂姐学戏,在戏班子里长大,一直没有进学校念书的资格和机会。而且,在戏班子里,本来也没有几个识字的人。会写对联的,就算是了不起的有学问的人了。

不识字令她很苦恼。据她回忆,在大街上看到“仁丹”广告,知道“仁丹”二字,但两个字一分开了,就不认识了。

成名后,有很多人给她写信求爱,她也不好意思求人念(那些写信的人够冤的!辛辛苦苦写的信,人家连看都没看就pass掉了)。

当时有很多单位邀请她去作报告,这使她更觉得学文化的必要性。

令她高兴的是,新政府很快办起了各种学习班,使具有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她在北京,当时又是名人,就上了“六联扫盲班”,这是六个部联合办的扫盲识字班。比较正规,学文化、历史课,教员都是从各大学抽调来的,教完一期就换一批教师。学生都是在职干部,老、中、青都有。

这个班高端,但学起来是很难的,读的文章也很深。上课的形式是阅读文章、分析内容、讲解段落大意。

新凤霞回忆学习鲁迅诗的场景:“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血沃中原肥劲草,塞凝大地发春华”;“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教员让新凤霞解释这几句诗的意思,新凤霞讲:“是吃奶的小孩儿和一头小牛仔,在春暖花开大草地上,天不冷了,一起玩儿,小牛吃草,小孩儿爬着玩儿……”——这还是从一位老干部那里听来的说法。

朗读是学习语文课很重要的一环,新凤霞觉得比唱戏还难,因为她没有学过标点符号,心里又很害怕,一开始读得结结巴巴,读得脸红脖子粗,浑身直哆嗦,“念着念着好像书上的字动了,像蚂蚁似的爬来爬去,看得我两眼直发花”。

但是,她觉得对自己咬字发声很有好处,还可以练胆子和基本功,所以就经常朗读。

正因为对文化的渴求,她在挑选夫婿时,一定要找一个读书人,她说:“什么我都不贪图,我唯一的要求和标准就是要有文化。”

果然,在她如饥似渴学文化的期间,和剧作家吴祖光结为伉俪,厮守一生。

——这里要强调一下,扫盲班主要解决了她识字的问题。真正的写作训练,是吴祖光给予的。

在吴祖光的指导下,新凤霞做了大量阅读和写作训练,甚至历次运动写检查都成为练笔的机会。到了1980年代,她拿起笔写过去的故事,居然在十几年间写出三百多万字的作品,实在是励志典型!

在她的书里,她多次提到参加的六联扫盲班:

新凤霞念念不忘的扫盲班,背景是一场几亿人参加的运动,影响深远


2、因为扫盲,鲁南地区产生了一个年轻女子的新称谓

从新凤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旧社会过来的女性对于学文化的渴求。

这种渴求,只有共产党才真正当回事,去想方设法解决。

事实上,在有着“华东小延安”之称的山东临沂老根据地,在建国前,就有大量的女性进了共产党主办的识字班学习。

当时,识字班作为群众教育的一种组织广泛开展。参加识字班的群体很多,但坚持得最好的,多为农村未婚年轻女子。

所以在鲁南地区,“识字班”逐渐演化为对年轻未婚女性的称呼。到现在,农村还是这样称呼年轻女子。

——如果新凤霞当时在鲁南地区,恐怕也会妥妥地被人夸一声:“好俊的一个识字班!”

3、这个鲁南的小村庄,因为办了记工学习班,获毛泽东亲笔批示示‍

到了扫盲运动如火如荼发展的1950年代,临沂市的莒南县还出了一个扫盲运动的典型——高家柳沟村团支部。

1954年,高家柳沟村成立红旗农业合作社。因为文盲率太高,合作社成立之初,全社都找不到一个能给社员记工分的“文化人”。

村团支部召集了社内7个能识100多个字的团员和青年当记账员,由于文化水平不够,写不出人名、农具名、农活名时,只好用画圈圈、划杠杠的办法来记账,时间久了,就变成一笔笔“糊涂账”。

村团支部动员合作社内26名团员、青年报名参加文化学习,聘请4个高小毕业生担任教员,先学会59个社员的名字,然后逐步学习地名、农活和农具的名称,再学各种数码和记账格式等。

经过两个半月时间,26名学员学会了243个汉字,基本解决了合作社记账难的问题。之后,他们继续坚持办班,自编教材。

新凤霞念念不忘的扫盲班,背景是一场几亿人参加的运动,影响深远

1954年底,记工学习班的事迹被《山东青年报》刊发,之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媒体也都进行了宣传。

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对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莒南县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作了长达800多字的批示,称赞“高家柳沟村的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

毛泽东主席的批示很快让高家柳沟村成为当时全国扫盲运动的“明星村”,村团支部也成为全国唯一受到过毛主席批示表彰的农村团支部。

新凤霞念念不忘的扫盲班,背景是一场几亿人参加的运动,影响深远

文字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传承工具。仓颉造字,鬼神夜哭。在以往的时代,掌权者并不在意甚至不喜欢底层群众识字。

共产党人始终把扫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回想1950年代,几亿人一起学习识字,那可算得上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了。

这件事,功德无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莒南县   团支部   识字班   戏班子   鲁迅   夜校   学习班   教员   工农   人参   念念不忘   深远   合作社   鲁南   背景   年代   青年   女性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