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姓氏,不是刘也不是李,人口不到3万却出过15位皇帝

“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三国大家都是很熟悉的,魏蜀吴三分天下,每个国家都留下一段段故事和一个个传奇人物,最后一统天下的却是晋,司马这个少见的姓氏,却出了足足15个皇帝,堪称中国最牛姓氏。

我国有一姓氏,不是刘也不是李,人口不到3万却出过15位皇帝

“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我国的姓氏是极多的,在封建社会还专门写了一本《百家姓》。到今天,我国的姓氏早已不止一百个,根据《中华姓氏大辞典》中的记载,我国的姓氏有11969个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我国古代的姓氏主要是来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一个图腾,就是一个氏族的标记,后来逐渐演变成部族的名字,祖先的名字,最后就成了整个部落共同的姓。我国最早的姓氏已经不可考证了,根据神话传说,大概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期,在《竹书纪年》中就记载有“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

我国有一姓氏,不是刘也不是李,人口不到3万却出过15位皇帝

风就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已经有了超过两万年的历史。我国的姓氏除了原始图腾崇拜、宗教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起源,还有许多其他的源头,比如官职,比如改姓等。在这一万多个姓氏中,有55个姓氏都出现过皇帝,其中有一个姓氏更是牛,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都只有不到三万人,但却出过15位皇帝,此姓就是最终统一三国的“司马”。

“司马”最早的时候,是西周政府里的一个官职,和“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专门主管马匹。在古代社会,马匹用来拉战车,在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个官职也非常重要。到了汉朝,司马成为主管武力的官职,在大将军下面有五个司马分别掌执一部,因此在古代,姓司马的祖上多半都是担任过重要官职的。

我国有一姓氏,不是刘也不是李,人口不到3万却出过15位皇帝

东汉末年,朝廷昏庸无能,内有内侍弄权,外有外戚干政,天灾人祸不断,最后在黄巾起义后,酿成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国大混战。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是英雄终究有迟暮的一天。三国末期,随着一代奸雄曹操,一代仁主刘备,卧龙诸葛亮等人的先后离世,那些风流也最终被雨打风吹散,剩下的人中最为亮眼的无疑是司马懿了。

司马懿虽一直活在曹操的阴影下,战战兢兢,和诸葛亮的几次争锋也是吃亏居多,但不可否认,他确实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曹丕死后,司马懿终于有机会一展所长,虽然有曹爽的压制,但曹爽显然斗不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一次兵变就把魏国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国有一姓氏,不是刘也不是李,人口不到3万却出过15位皇帝

不过司马懿本人并没有篡夺曹魏政权,就像当初曹操没有篡夺汉室江山一样。或许是当时的条件不成熟,或许是司马懿顾忌身后名声,总而言之,直到他的孙子司马炎才逼迫曹奂禅位,正式建立西晋。因此,司马炎就是司马家族的第一任皇帝,当然,他也追封了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为皇帝。

从司马炎开始,到晋朝灭亡为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但两晋一共产生15位皇帝,不能不说,司马家族的内斗确实很厉害。但司马家在江山的治理上却十分糟糕,司马炎本身就是一个残暴的皇帝,后来的许多司马家皇帝,更是一个比一个昏聩无能,导致整个晋朝陷入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

我国有一姓氏,不是刘也不是李,人口不到3万却出过15位皇帝

司马家的人都热衷篡位,所以两晋的皇帝就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个又一个。在皇帝频繁更迭,政治又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两晋的发展极其缓慢,官场上流行清谈的风气,民间也迷信道教。在我国历朝中,两晋的成就是屈指可数的,可以说,终晋朝一代,我国都没有完全安定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自然衰弱,晋朝之后更是进入我国著名的南北大分裂时代。因此,两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作为皇帝的司马家族,更是遭到许多学者的批评。毕竟在封建王朝,一个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当朝皇帝的能力,司马家族的皇帝显然都不具备这个能力。

我国有一姓氏,不是刘也不是李,人口不到3万却出过15位皇帝

虽然司马家建立了晋朝,但由于自相残杀太惨烈,经过几千年后,现在依然保有这个姓氏的人并不多,在全国的所有姓氏中占比很小。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魏国   姓氏   皇帝   司马   晋朝   我国   两晋   江山   马匹   官职   图腾   祖先   崇拜   人口   家族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