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过去建筑物防雷措施不是很好,到了雷雨天气,我们都会拔掉电视机、空调等电气设备的插头,然后钻进被窝,瑟瑟发抖。后来有了避雷针和一系列保护电路的措施,我们在雷雨天也能毫无顾忌的使用各种电器了。

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大家都知道,打雷天气不能沿着树走,不然闪电劈到树上时,也会连带将行人劈倒。因为树比较高,一下雨就变成了导体,而闪电喜欢走近路,所以就先将树劈倒。

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现在人类有了交通工具,能够快速的到达安全的地方,在家也有避雷针,完全不用担心被雷劈倒。但大自然的动物怎么办?尤其是在非洲草原,一望无垠的草地找不到任何遮蔽处,而且越高越容易吸引闪电,那长颈鹿岂不是成了"活"的避雷针?

长颈鹿在雷雨天岂不是成了"活避雷针"?

长颈鹿一般身高4~6米,行走在空旷的大草原时,谁都不怕,面对狮子和猎豹时,甚至能踢哪儿断哪儿。这种近似没有天敌的动物,在自然手里可遭了殃,因为身高的原因,长颈鹿更容易受到闪电的威胁。

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根据布隆方丹自由州大学科学家在《非洲生态学》(African Journal of Ec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描述,在南非金伯利以西的一个私人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两只被闪电击中后死亡的长颈鹿,这是在一场雷暴天气后被发现的。科学家是怎样断定这两只鹿是被雷劈死,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呢?

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调查发现,其中一只是5.5米高的大雄鹿,尸体显示其头骨已经破裂,另一只是4.3米的小雌鹿,尸体没有任何明显受伤痕迹。因此推断,大雄鹿是在被雷击中后,将头骨摔裂的,这两只鹿在生前都受到了致命的电击。

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研究者表示,这两只鹿闻起来有一股氨的味道(冷冻厂经常有这种味道,氨是重要的制冷剂),而在2014年《秃鹫新闻》(Vulture News)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提到,被闪电电死的长颈鹿也有类似氨的气味,并且刚电死的长颈鹿连秃鹫和鬣狗都不吃,直到几天后,气味散去,这些腐食性动物才慢慢地吃掉了长颈鹿的尸体。这可能是雷击导致的,但目前原因未明。

草原上其他动物也被雷劈死过吗?

跟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静谧的大草原除了处处有肉食性动物的威胁,一般雷暴天气也会对动物产生致命威胁。在2016年,挪威环境局消息称,一场雷暴导致了323头驯鹿被杀死,因为这些动物虽然不高,但是前脚和后脚距离很大,容易因跨步电压而死。

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当闪电击穿空气打到地面时,离击中位置越近,电位就越高,离击中位置越远,点位越低。

这就好比瀑布从高向低处流一样,电也会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因此前腿和后腿距离过大时,前脚和后脚的电位不同,从而在前后脚之间形成了电压。这些动物虽然没有直接被闪电击中,但却因距离闪电击中位置过近,形成了跨步电压而被电死。

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而野生动物被闪电打死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很多大型动物并没有巢穴,在空旷的草原或茂密的雨林中,没有地方可以躲避闪电和雨。

这一事件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吃掉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这样,这种物种就会泛滥,导致其他物种失去生存空间甚至灭亡,比如著名的澳大利亚兔灾,估计超过100亿只,它们不停的打洞吃草,让牛羊无草可吃,澳洲人甚至不惜使用生物武器来对付兔子。

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虽然动物被闪电劈死很可惜,但对于饥饿的野狼和其他肉食性动物,这都是一次补充食物的机会,而且这些动物繁殖的也很快,不用多长时间,就能恢复以往的数量。总体来说,对于生态环境毫无影响。

长颈鹿一般4~6米,长得那么高,会遭雷劈吗?

但闪电让我想起了火,而掌握火,正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一种区别。远古的人类,说不定正是在一次电闪雷鸣后,在大草原上发现了被烧焦的动物肉,进而掌握了火和烹饪的技术,缩短了进食和消化的时间,让我们有多出来的时间去思考,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所以自然界发生的事情,从单个动物角度看,是悲惨的,但从进化的角度而言,或许并非坏事,你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长颈鹿   雄鹿   雷暴   秃鹫   避雷针   后脚   非洲   电位   雷雨   电压   尸体   闪电   人类   天气   动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