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钱币之乾隆通宝

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便下令铸行“乾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最初清朝政府仍继续执行通货紧缩的政策。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宝河、宝巩、宝济三局,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局,七年开宝桂局,十年开宝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在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官方说是为杜绝私钱,实际上无异于减重。乾隆四十年时,私铸情况日盛,各省官员出现盗铸,政府对此无计可施,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导致铜价飞涨,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清政府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材。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私铸虽有所减少,但官钱不见增加,民间交易缺钱,就出现了使用古钱的现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继开了宝直等局,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所以导致乾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大不如初的情况。此外在乾隆朝时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宝”红钱(也做普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在新疆地区铸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铸行。

下图的大清乾隆通宝是小编有幸见到的,钱币正面钤有“乾隆通宝”,书体为楷书。背文沿用雍正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新疆红钱左多满文,而右为回文。此枚乃宝源局,钱币正面“乾隆通宝”。黄铜质,传世品,黑漆古包浆,外缘的浇铸口未经修整。主要特征:宽外缘,细内廓,扁“乾”长“宝”,满文出头宝。此币外缘之宽,与宝苏常平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变更,古代钱币也随之悄然的流失,逐渐的减少,并且古代钱币有着不可复制的特性。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钱币收藏的意义和价值,古钱币的收藏,创造出来了神话般的奇迹,古币虽然早已不再作为钱币在市面上流通使用,但却有着非凡的收藏价值,从而给收藏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

古钱币乃是我国重要的文物之一,通过银铜机制币的研究了解,可反映出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且像这种乾隆通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更是值得收藏与研究。也正是这历史银河中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使它在钱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而且材质珍贵,艺术价值高,由贵重金属或白银合金铸造,制作精美,图案考究,文字清秀,内容丰富,银光灿烂,其貌可人,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大清钱币之乾隆通宝

大清钱币之乾隆通宝

柳女士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通宝   乾隆   钱币   雍正   临安   制钱   普尔   铸工   满文   大理   外缘   通货紧缩   新疆   收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