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妹:三个孩子成为烈士,临终喊石三伢子,毛泽东没见最后一面

得之母亲去世前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号啕大哭,40年后带走母亲的照片。

母亲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个引路人,也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无论孩子走的多么远,站的多么高,活的多么长寿,他的身上总能留下母亲的痕迹。一个人一生的最初性格塑造以及精神养育,都可以追溯其原生家庭。对于毛主席来说,也是亦如此。

文七妹:三个孩子成为烈士,临终喊石三伢子,毛泽东没见最后一面

文七妹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长子毛泽东是伟大革命领袖,次子毛泽民是聪慧绝顶的红色银行家,幼子毛毛泽覃是勇往直前的革命战士。

她身上到底有有着怎样的光和爱,把三个孩子培养成不同的人才?

毛主席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革命家,其一生经历了惊涛骇浪,是新中国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带领无数革命先辈开创一个伟大时代。

在风云诡谲的革命运动之中,促使他一步步坚定走来,正是他身上有一些珍贵品质,提起这些,就不能不说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

文七妹一个英雄 伟大的母亲,可是她的三个孩子都成为烈士,毛泽民、毛泽谭、毛泽建。

文七妹:三个孩子成为烈士,临终喊石三伢子,毛泽东没见最后一面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小山冲,当时只有东北和东南方向两个出口。韶山冲西北门距离冲口20里的地方,就是滴水洞。滴水洞一代群山环绕,成为韶山与湘乡之间的天然屏障。

群山西北麓,便是毛泽东的外婆家,即是文七妹的娘家唐家岮。别看不远,在哪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唐家沱和韶山冲犹如相隔千里,韶山冲太偏远,内部土地稀少,想富起来都难。

1867年,文七妹出生在湖南湘乡唐家沱。是我国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后裔,出身大有来头。她在同族姐妹中排行老七,所以人称文七妹,原名文素勤,特殊时代和成长环境,使得她节俭勤劳,待人宽厚。

作为名门之后,唐家沱文氏家族秉承着先辈顽强拼搏、勤劳刻苦、耕读传家的门风,在文七妹祖父一代,文家从新兴盛起来,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只可惜文七妹的祖父文作霖去世的早, 但是文作霖的妻子贺氏是一个女强人,因此文家没有家道中落,反而愈加兴旺,贺氏也成为家族倍受尊敬的掌舵人。

为了风水宝地文、毛两家联姻

1882年,唐家沱88岁贺氏无疾而终,她是文家的老祖母,文家在她手上走向兴旺发达,文家后代对她及其尊重,在为她选择墓地时慎之又慎。后来他们看中韶山冲的风水,韶山冲不愿将好好的地拱手让人,文家便将最小的女儿文七妹许给毛恩普的儿子毛顺生。

文七妹不是传统的童养媳,文家那时候已经算小富人家,而毛家还很穷。文家看中毛顺生的忠厚老实,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门当户对

文七妹:三个孩子成为烈士,临终喊石三伢子,毛泽东没见最后一面

下嫁毛家的文七妹

在1882年,时年88岁的贺氏离世,得意她看中的风水宝地长眠于此。

文七妹和毛顺生订婚之时,毛顺生才十岁,文七妹13岁,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也是非常普遍的存在,但文七妹和毛顺生真正订婚要到18岁。

13岁的文七妹嫁到毛家,她年龄还小,韶山冲的环境和家族的人际关系和她以前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她身边没有兄弟姐妹,成为家庭重要的劳动力,承担了大量的家务。父亲来看她的时候她总是吵着回家,性情变得焦躁悲观。

渐渐的文七妹感受到毛家的温暖,毛顺生是独子, 父母觉得亏欠儿媳,像疼爱亲生女儿一样疼爱文七妹,毛顺生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对文七妹也是相当的依赖和信任。

而且身在与世隔绝的韶山冲, 让文七妹更深深的思考人生,感悟佛理。这在原本热热闹闹的家庭中,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佛教的影响,文七妹变得文静恬淡,她的忍耐、平淡、严己宽人慈悲心对毛主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1885年,已经18岁的文七妹正式和毛顺生成亲,此时的毛顺生才15岁。

在成家之后,毛顺生一直奔波在外,以求发家致富,光耀门楣。

丈夫在外辛劳,文七妹在家主持家务,作为家庭主妇,替丈夫分担家务。

俩娃夭折,文七妹肝肠寸断以及伟人的诞生

在结婚第二年文七妹第一次怀孕,第一胎就是个男孩子。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一件大喜事,毛文两家对此非常高兴。

在孩子出生后,同样欣喜的文家对于还在坐月子的女儿以及嗷嗷待哺的小外孙关怀备至。这个可怜的孩子并没有存活下来,很快夭折了。

20岁那年,文七妹又怀孕了,而当时条件艰苦,前两个孩子都没养大,文七妹伤心不已, 26岁这年生下了毛泽东。

终于在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和毛顺生生下第三个孩子,这就是伟大的毛主席,对于这个孩子的出生,毛家很是看的重,因此给他起名叫泽东。

由于连遭受丧子之痛,文七妹对第三个孩子倍加疼惜,为了养活这个孩子,文七妹找人算过命。

因为前两个孩子夭折,文七妹和母亲抱着毛泽东到石观音庙中叩拜,起名“石头”,意思好养好长,排行老三的毛泽东也就有了“石三伢子”昵称。

这样文七妹还不放心,四处求神拜佛,虔诚祈祷毛泽东能够长大。甚至吃起了“观音斋”,她又让毛泽东认七舅娘为干娘,因为七舅娘家孩子多,希望能托七舅娘的福,让他健康长大。

毛泽东出生后,毛顺生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离开家乡参军打仗。

两个月的毛泽东和母亲来到外婆家,在外婆家生活了九年。

文家四世同堂大家族,全家二十多口,生活比较富裕。外婆是开明的老人,无论孙子还是外孙,她都一样疼爱,甚至对毛泽东更加偏爱一些。

毛泽东在外婆家生活到九岁,这可以说这是他一生颇为幸福的时光。

在文家,不仅衣食无忧,同时还有外祖母以及舅家人疼爱,更关键的是他在这段时间里接受到了是一种较为纯朴宽宏勤勉善良的教育。

年幼的毛泽东受到舅舅和表兄弟的影响,从小就开始接触诗文,他十分聪慧,古诗名篇读几遍都可以背诵出来。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悟性,文家人都希望他走读书这条路。八舅文玉钦非常喜欢他,常常和他讲名人故事,鼓励他“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 ”

文七妹:三个孩子成为烈士,临终喊石三伢子,毛泽东没见最后一面

在外婆家的9年岁月是非常美好的,这9年给毛泽东塑造了一个积极的人格。

9岁这年,毛顺生在外做生意挣了些钱,把毛泽东接回去,开始正式送他上私塾。

毛泽东在在外婆家生活到9岁,眼看到了读书的年龄,毛顺生把9岁的儿子送到离家200米远的南岸私塾读书,塾师是邹春赔,他对学生异常严格,体罚学生时有的事。

事实上毛泽东在2岁到9岁这段时间里,文七妹和二哥文正莹就曾担任毛泽东学前的私塾教育,当时文正莹在家开了一个小私塾,教授族中子弟读书识字。有这样的基础,在正式读书时,毛泽东进步很快,让邹春陪十分满意。

一次邹春陪对毛顺生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毛顺生没想那么多,他对儿子没有太多奢望,他说:

咱们种田人家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了几笔帐,记得几笔帐,写的几句来往的信,就要的了。

毛泽东对父亲的想法十分不满,加上私塾先生的脾气暴躁,经常体罚学生。毛泽东出现叛逆逃学现象, 10岁那年他逃学了,这次逃学的结果是母亲在三天后把他找到,相对于父亲的“专断”、“自私”,母亲给毛泽东的给予了更多的包容。

毛顺生对此十分不满,但作为母亲的文七妹却显的更加宽容,一直回护着自己的孩子。

年幼还在读书的毛泽东,但父亲已经开始让他参加家里的劳动工作。毛顺生让他学珠算,帮着家里算账,如果没有账目要算的话,指派做家务。在毛泽东看来,父亲俨然就是一个监工。这一切都让文七妹看在眼里,有时候也会维护儿子,可是毛顺生态度坚决。

善良和蔼可亲的母亲

当时的韶山冲,文七妹是个心底善良的父母,她不识字,可看不见别人受苦。韶山冲闭塞,乡亲们提起文七妹,无不竖起大拇指。在那个靠地种田,靠天吃饭的年代,加上时局动荡,湘潭一代经常闹饥荒,每当秋春时节来韶山冲逃荒乞讨的很多。

不管谁来到门口,文七妹很少让别人空手而归,她的善良可见一斑。文七妹深信佛教,本性善良的 以及精神追求的使他不愿看到这些可怜人濒临绝境。因此哪怕一次又一次跟毛顺生呕气,也还要坚持给别人赠饭。

对于这件往事,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是这样说的:

“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但是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这样做。我父亲不赞成施舍。我家为这事多次争吵”。

文七妹这一行为也影响到了毛泽东,短短几句话把文七妹朴华无实的形象展现给大家,他表达了毛主席对母亲深厚的感情。文七妹如此关心穷人,跟她信奉佛教有很大关系,她相信自己信奉佛教能给家里带来好运。果不其然,毛泽东健康的成长,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相继平安降临。

母爱是最坚强的后盾

随着毛泽东渐渐长大,他对韶山冲以外的世界探索欲望越来越强烈。此时的父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让他到城里的米店当学徒,父亲的决定对毛主席来说无疑于当头棒喝,梦想与现实的纠葛无疑困扰着毛主席。

但是,对于父亲的决定,包括老师邹春陪在内,连同母亲文七妹,舅舅文正莹以及表兄文运昌等人都不赞同,在众人一力劝说下,毛顺生同意了毛泽东的继续求学的想法。

于是,时年17岁的毛泽东得以启程前往离家50里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毛主席在湘乡东山小学出于对新知识渴望,接触了很多新思想的滋养。这其中就有梁启超所编写的《新民从报》他对这些新奇事物充满了好奇。

就在读半年之后,毛泽东回到韶山冲,此时他返回到家乡中,是为了向父母说明,他有更为远大的想法,去省城里读书。

尽管文七妹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但在孩子受教育问题她远比一般农村妇女更为看重和有主见。

在当年春天,毛主席考取了湘乡县驻省中学,成功来到长沙读书,而这一年正时1911年。

第二天刚蒙蒙亮时毛主席跟文运昌就出发了,文七妹送他们到村头,看着儿子简单挑着的行李远去的背景,她眼泪缓缓的流下……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革命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各地,各地省份宣布纷纷独立。在这样的背景下满腔热血的毛泽东其会置身事外,依然中断学业选择参军。

当了半年兵后,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协议毛泽东误以为革命结束了,就退出军队,继续读书。经过无数次尝试个放弃,毛泽东继续尝试,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一立初中,这次失败的求学经历后。毛泽东开始影响一生的决定,制定一个严密的计划,每天去省立图书馆读书。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非常的认真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了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既有价值。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中午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了读到关闭才出来。

在省立图书馆毛主席阅读了中外大量名著,历史、地理、文学、小说等等。事实上毛泽东读书习惯伴随他的一生。直到逝世前还要求工作人员给他读书,尽管他的视力模糊。

1914年,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在这所学校就读5年,在这五年期间毛主席抵挡住外部一切诱惑,全身心投入学习。

1918年六月,从一师毕业的毛泽东,接到在北大任教恩师杨昌济的来信,告知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正在倡导赴法留学。毛泽东和蔡和森等新民协会会员商议,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决定组织学员去法国勤工俭。当时和他一起去准备前往的有张昆弟、李维汉等人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一个坏消息,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患上淋巴结炎,病情还是比较严重。

1918年,毛主席准备回家探母,但由于筹备勤工俭学的事情无法抽开身,在得知母亲被舅舅接回家照顾了,毛主席感激的写信给舅舅:

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

并在信件中抄写了一副药方,让舅舅交给母亲。

“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以后,拟有润莲(毛泽民)护送来省。”

一直与母亲感情十分深厚,又十分孝顺的毛泽东此时倍感内疚,自己在外求学多年,与母亲多有亏欠。

于是,不放心母亲的毛泽东赶紧返回韶山冲,并把母亲接到长沙治病,随同前来的还有毛泽东的两个弟弟。

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文七妹的病情有所好转,就在毛泽民的陪同下回到韶山冲,而毛主席还留在长沙领导学生运动。

然而,让毛主席未曾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在1919年10月初的时候,毛主席收到弟弟的来信告知母亲病危消息,立即带领弟弟毛泽覃回到韶山冲,可惜的事文七妹已经逝世两天了。

文七妹在临终前,身边只有毛主席的妹妹和弟弟,毛主席当时正置于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位,宣传新思想,为新中国的未来奔波。

毛主席的二弟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前一直呼喊着他的乳名“石三伢子”让他照顾好弟弟妹妹。

文七妹对身边的女儿说到:“泽民你…,你父亲有你们兄妹四人,只有泽民一个女儿,你、你三兄弟都比他大,你们要把她当亲妹妹看待,我,我不行了,只希望你们好……”希望家人都好,这是一位损己利人伟大母亲所说的最后一句话,而她最放心不下都是自己的养女毛泽建,虽然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

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毛主席伤心欲绝,赶紧赶回家乡,而他只能含着泪水用一篇充满深情祭文来表达对母亲的哀思。随后毛主席带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共同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两个弟弟和妹妹都在革命中的道路上失去生命,虽然没有完成母亲最后的嘱托,但是毛主席却为亿万中国人民谋了一条幸福之路,成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

文七妹:三个孩子成为烈士,临终喊石三伢子,毛泽东没见最后一面

1959年,此时离父母离世已有四十年,而毛主席已阔别家长32年之久,即使是伟人也难免伤感,四十年沧海桑田,唯一历久弥新唯有对父母的深深情谊,尤其是母亲。

在返程的时候,毛主席带走了母亲的照片,原因只因为想妈妈了!

今天为毛主席诞辰,对伟人的缅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伢子   湘乡   韶山   孩子   佛教   私塾   婆家   在外   临终   烈士   舅舅   善良   弟弟   儿子   父亲   父母   母亲   石三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