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在我国已公布的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纺织类非遗项目多达百余项。它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传承了各民族祖先的知识和技艺,更传承了文化和精神,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情感持续,至今仍散发出永恒的魅力。特别是近年来,刺绣、扎染、蜡染、香云纱、织锦和民族服饰等越来越多的纺织非遗产品为人所熟知,纺织非遗的影响力也逐年提升。

近日,本刊特别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对“十四五”期间纺织非遗的发展方向、围绕乡村振兴策略的纺织非遗工作重点,以及如何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等方面,做出详细解读。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新时代纺织非遗的使命与担当

2021年2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的2020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结果正式揭晓,孙淮滨当选为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谈及这份殊荣,孙淮滨表示,原本承担这部分工作只是希望更好推动纺织非遗发展,以个人身份当选非遗年度人物并非初衷,但获得这一奖项充分体现了纺织行业对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并且掀起了国家和行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重视和投入,充分体现了行业自信、纺织非遗发展责任和使命担当。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开局之年,谈及“十四五”期间的纺织非遗传承创新发展思路,孙淮滨表示,纺织非遗的“十四五”指导意见正在起草当中,即将出台。中国纺联非遗办将对过去“十三五”期间行业所做的非遗工作进行总结评价,从非遗文化的受重视程度、已经取得的成就、行业内非遗发展服务平台的建设、纺织非遗对于脱贫攻坚及乡村建设发挥的作用、相关人才的培养等角度,对行业过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评价。

孙淮滨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格局都有新的变化,在纺织行业科技、时尚、绿色发展的基调下,纺织非遗的发展首先要符合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将产业转型升级、巩固纺织强国的地位作为一大工作重点。同时,对于纺织非遗发展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如基础性研究不足、与现代时尚融合不够、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有待加快、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有针对性地在“十四五”期间逐步解决。


用非遗复兴助推乡村振兴

“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孙淮滨表示,在这一阶段,如何让传统文化和非遗资源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行业内也在进行积极探索,这将成为今后纺织非遗的工作重点。

对于纺织非遗发展存在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孙淮滨指出,区域平衡的关键是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目前纺织行业对于纺织非遗相关工作的重心也应更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纺织非遗资源最多,占比70%;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纺织非遗资源可以对乡村振兴、发展区域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再次,通过纺织非遗让少数民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与国家“创造美好生活”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提及中国纺联曾在2017年建立驻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孙淮滨提到,自2017年建站以来,中国纺联非遗办做过大量工作,按照文化部部署组织了绣娘培训、企业家调研、经验交流等活动,并在潮州举办了国内首个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促进纺织非遗与海外文化交流。此外,行业还选送潮绣作品参加国内的展览和拍卖活动,让市场发现纺织非遗作为消费品、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如此,非遗办组织专家对潮绣进行学术研究,从历史沿革、针法技法特点、文化特征到未来发展走势,进行了系统研究,未来计划将其出版,填补国内潮绣文献的空白。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在采访前一周,孙淮滨在潮州对工作站进行了新的工作部署。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在工作站组织架构上增派人手,增加工作站的“输血”和“造血”功能。同时,进一步推动潮绣、珠绣等传统工艺的振兴,并与潮州市人大交流合作,参与推进潮州畲族服饰与畲族传统编织工艺保护条例的执行。

在我国沿海地区,由于政府高度重视、相关投入较多、经济实力较强、意识相对超前、思想更加开放等原因,纺织非遗的发展更加快速和全面。目前,中西部地区纺织非遗则因为受各种条件限制,发展情况与沿海地区相比尚有距离。孙淮滨透露,“十四五”时期,非遗办将会把中西部地区作为重点。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期间,对苗绣做出充分肯定。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交流决定,将共同参与和推进苗绣的产业化。

据悉,以“苗绣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第五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将在贵州举行。“希望通过这次会议的举办,为苗绣的振兴添把火、出把力,让更多人了解苗绣,也让苗绣有更多市场化、产业化的机会,也为打造苗绣品牌乃至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孙淮滨表示。


设计和科技赋能让非遗时尚起来

访谈中,孙淮滨不断强调纺织非遗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性。他指出,纺织非遗的传统工艺存在周期长、用工多、成本高和消费半径短的缺点,严重影响了市场推广。行业内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保留传统工艺的基本工艺特征,同时在材料、工具和工艺上有所革新,融入现代设计和科技手段。

从设计角度,纺织非遗在发展过程中要将时尚设计与非遗元素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使其在外观和功能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现代生活接轨,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生产产品的创意一定要与市场的需求对接,尤其是“千禧一代”年轻人的需求,只有他们喜欢非遗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工作才能够向前推进。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设计出产品之后,若想产品的制造达到一定规模,进而拉动市场消费,还需要科技和资本的投入。近年来,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很快,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生产型制造等层出不穷,但纺织非遗的发展由于科技投入不足、资本介入不够,发展相对滞后。而纺织非遗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材料的创新,都离不开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来使其扩大规模。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纺织非遗大有可为——专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在渠道推广方面,目前很多产品已经开始通过电商进行推广,部分非遗传承人也同时担任设计师和主播,用直播带货进行销售,这种方式虽然在纺织非遗领域刚刚起步,但一定会成为常态。特别是部分交通运输困难的地区,更需要运用互联网来进行传播,后续也需要这样一个市场化传播的队伍。

孙淮滨坦言,非常希望有责任心、有使命感,并对传承传统文化事业有热情的企业参与纺织非遗的相关工作。譬如与行业优势企业合作设立纺织非遗专项公益基金,一方面在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生产和设计方面的资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助推品牌升级;另一方面也能使行业在进行非遗相关的展览、会议、展演等活动时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

孙淮滨表示,对于纺织非遗的发展非常有信心,因为这不仅是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相信纺织非遗能在新时代为创造大众美好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纺织非遗还可以通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甚至是商贸交流的一个重要资源,这将使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纺织非遗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辉煌的,未来将大有可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淮滨   畲族   长孙   中国   潮州   大有可为   纺织工业   工作重点   中华   文化交流   工作站   传统文化   专访   乡村   文化   行业   工作   资源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