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记忆中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抗日战争的重要节点。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八十四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这场冲突,成为了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对于中国来说场民族浩劫,战火灾难的开始。但是同时,这又是全民族团结一致的契机。

对于日本来说这是侵略扩张的野心膨胀,也是作死覆灭的起点。

在2021年7月7日的今天,就让老蒋带领大家一起回顾这场牵连两个国家命运的节点事件。

1.事变之前的暗流涌动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华北驻屯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非法的军事演习。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防的宛平城进行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就在双方交涉期间,日军向宛平城展开进攻。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向中国军队开炮的日军炮兵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抗日战争标志性的“卢沟桥事变”也叫“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借此拉开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为什么日军会堂而皇之地在中国的土地上搞事情?又为何会选择卢沟桥这个地方呢?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这就涉及到中日之间的历史了。

19世纪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强大,跻身列强的行列。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但是随着自身国力的增强,日本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却快速恶化,尤其是甲午和日俄战争让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日本政府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战略目标。

1900年日本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日本获得了在华北地区驻扎军队的权利。第二年日本就组建了中国驻屯军(当时的名字是清国驻屯军),司令部设立在天津海光寺。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日本除借助《辛丑条约》将军队驻扎在北平附近之外,借助日俄战争的胜利条件,在中国东北地区有军队驻扎,这就是关东军。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1928年6月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北洋政府末代领袖、 奉系军阀张作霖 首领 奉系军阀张作霖 。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1931年开始日军动作频繁,为进犯中国东北制造借口。6月25日“中村事件”派间谍刺探中国军队驻防、7月1日日本军警制造“万宝山事件”屠杀中国农民。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万宝山事件现场

面对日本军队的不断挑衅,张学良并未作出积极反应,这助长了日本军队的气焰。

直到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诬陷东北军炸毁柳条湖铁路为借口,向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中

日军向北大营的中国军队进攻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张学良严令东北军部队不做抵抗。日军仅用1天就占领了沈阳。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南京国民政府还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导致东北在短时间内沦陷。

1932年日本扶植前清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日本的侵略势力从北部抵达长城。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伪满洲国军士兵

日军除了在东北地区扶植伪政权,还在策划建立了伪蒙疆自治政府等伪政权。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伪蒙疆自治政府成立

1933年日伪军和中国军队在长城附近交战,史称“长城抗战”,中国军队进行了奋勇的抵抗。但是国民政府不久之后就和日本媾和,双方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

按照这个协定上的要求,中国军队要撤退到延庆和芦台以西,日军撤到长城以北,中间的区域划为非军事区。

这时的日本军队除了在长城地区的动作之外,也不断扩充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到“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日本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已经发展到了8000多人而且还在不断加强。

“七七事变”前夕,日军对北平已经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其兵力部署如下:北平以西,有日军5000余人;北平以北和西北,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约4万人;北平以东,有日军控制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军1.7万人。就这样,日军完成了其在平津地区的兵力部署,卢沟桥地区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在军事准备的同时,日本也在向华北进行经济侵略。截至1936年底,日本向华北地区的直接间接投资达到43,260.4万日元(所算上贷款投资,数额更高达115,500万元),占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的43.5%,其中45.3%的投资都是工矿业。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那么驻防北平地区的中国军队实力如何呢?

2.不利形势下的29军

当时华北地区驻防的中国军队是宋哲元指挥的第29军。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宋哲元

29军原来是冯玉祥的部队,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部分部队在山西接受整编,组建第29军。

1933年29军参加了前文说过的长城抗战,负责喜峰口的防卫,战斗中29军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也因此名声大振。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根据中日1935年签订的《何梅协定》:国民政府中央军部队不能驻防华北。此时声名在外且部署于中央军系统的29军就被调防华北,在北平、天津一带布防。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签订《何梅协定》

驻守河北的51军,25师撤出

国民政府在河北的主权全部丧失

南京政府继而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29军军长宋哲元担任委员长。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对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而言,让非嫡系的29军和日本人打交道,保全了政府颜面的同时,同时日本人也能接受。

在日本人看来29军之前和中央军就有嫌隙,是可以利用的因素,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从交通经济入手,进一步渗透到政治军事上的全方位压迫,然后以“自治”为名成立傀儡政府,最后拿到实际控制权后取而代之,日本企图将自己在东北的那一套经验复制到华北,而国民党的不抵抗不作为,更是让这一步步出奇地顺利。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而对于29军来说,夹在日军和南京政府之间,能够为自己获取充分的发展空间。

对于各方来讲都能接受。

七七事变之前的29军经过多次扩编,总兵力已经发展到10万多人。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虽然此时的29军可谓是人多势众,但是在军长宋哲元心里,还是没什么底。

一方面是日本屡次的威逼利诱,企图拉拢他带着部队投降日伪。

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支持他抗日,但是一直是口惠而实不至,毕竟29军不是嫡系中央军。

面对国内高涨的抗日呼声,处在一线的宋哲元是两头受气,29军的士兵时常和游行的学生发生冲突。而各方就在这样尔虞我诈之中来到了1937年。

3. 战端开启

《何梅协定》签字以后,国民政府的中央军就撤出了北平。日军趁机向北平的多个战略要点派出部队。而29军也相对应的进行了布置。

比如丰台火车站的中日两军驻地距离非常近,不到400米,双方针锋相对,士兵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爆发过营一级的小规模战斗,但此时的双方都还算克制。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冯治安为师长的37师驻防北平、丰台、南苑、保定一带;张自忠的38师驻防天津、廊坊、刘汝明的143师在张家口;赵登禹的132师在河间。

虽然29军十万大军,看似人不少。但是分散各地,装备也不甚齐全,并不比对面的日军要强。

而日军选择卢沟桥这里动手,明显也是蓄谋已久的。

因为当时日军已经占据了丰台,横跨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实际上就成了北平和外界的唯一通道。对于日军来说夺取了卢沟桥就切断了冯治安37师的对外联系。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而中国军队也有计划地加强了宛平城和卢沟桥的防御。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1937年7月7日晚上驻扎丰台的日军华北驻屯军一木清直所部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所谓军事演习。其中一名士兵志村菊次郎在拉肚子解手之后,因为不熟悉地形而与大部队失散。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日军发现士兵“失踪”后,要求进入中国守军的驻地宛平城进行搜查,中国守军言辞拒绝,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争执后,一木清直突然占领宛平城东部的高地沙岗,向中国守军发起了进攻。

但实际上,早在日军提出搜城的要求并与中国守军爆发争执后不久,志村菊次郎就已经归队。

1938年6月30日,在东京《朝日新闻》采访一木清直的文章中,报道了事情的真相:

“当时接到报告,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经回来了,没有异状。但是,我的想法是联队长让我就此事和中国方面进行交涉,如果就这样算了,也许会让他们产生——只要敢真枪实弹地对付日本军队,就可以让日本退缩的概念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日本来说是一件很遗憾,丢脸的事情。所以,我方决定攻下沙岗后再进行交涉……”

所以双方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打了起来。

4. 战局扩大

战斗打响之后,日军凭借优势火力向中国军队阵地发动进攻,29军官兵英勇抵抗,多次打退日军。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日军假借和中国政府谈判,从朝鲜和国内调集援军,随着7月下旬日军援军到达华北地区,总兵力达到3万多人。此时仍分散部署的29军部队此时已经丧失了击溃日本华北驻屯军的机会了。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而日军则借机对平津地区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7月26日廊坊失守,日军切断了京津地区的联系。

7月28日日军进攻北平,日军以优势兵力围攻南苑,中国军队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中国军队剩余部队撤退保定。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佟麟阁和赵登禹将军

在北平激战的同时,中国军队向天津城内的日军发动进攻,由于兵力不足,未能达成目标。随着日军援军的到来7月30日天津沦陷。

京津两地沦陷之后,日军迅速从长城南下,进攻河北省,虽然各地的中国驻军都奋勇抵抗,但是仍然不能阻止日军的进攻,大片国土沦丧。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日军占领北平之后在故宫阅兵

5. 无谋暴走

通过“七七事变”日本快速地占领了华北地区,但是此时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却为是否继续扩大战争发生了分歧。

一边陆相杉山元为首,认为应该借机扩大战争,一鼓作气拿下中国。

另一边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为首,认为见好就收,避免和中国进入全面战争,而是采取外交软化与军力威慑双管齐下,让中国放弃反日抵抗成为日本的臣属国。

双方不互相让,直到八一三”事变爆发,杉山元为首的强硬派才占据了上风,日本侵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其实两种主张的背后,实际上是代表着军国主义与四大财团之间的博弈,前者是明火执仗,后者是“软刀子杀人”。在侵略中国这件事情之上,双方是高度一致的。

6. 抗击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竭尽全力

面对日军大举压境的不利形势,唯有全民抗战才是唯一的出路。

早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张。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首先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等实现西北联合抗日,同时努力争取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中国抗日形势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叶剑英等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扭转了中国时局。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国共产党深入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地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

在科学地分析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持久战的理论,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在抗战相持阶段的不利形势下,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

而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不计其数的共产党员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左权 八路军副参谋长

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

1942年5月25日牺牲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的时光,抗战的烽火岁月只是历史的一瞬间。

而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担得起国家的重担,不辜负人民重托的。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江苏盐城新四军老兵施爷爷(右一)

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84年前发生在卢沟桥边的冲突,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铁血老兵公益江苏盐城志愿者团队

七一当天走访看望施爷爷




从庞杂繁多的资料中讲述这些少为人知的内容,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而在今天,还有这样一群人更值得我们铭记,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部部活着的历史——参战老兵。

他们是战争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他们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卢沟桥   关东军   北平   华北地区   中国共产党   华北   守军   国民政府   长城   日本   事变   兵力   日军   转折点   中国   中国军队   中日   冲突   年前   命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