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自从2016年9月份,中国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终于可以启动使用,它的性能是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10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中国天眼终于争了一口气。但从天上远处俯瞰这个射电望远镜,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锅状,如果要是遇到了暴雨的天气,岂不是会盛上一锅的水?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新来的朋友记得点一下关注,也可以从我的主页里面查看往期更多精彩的内容。

其实这种情况大可不必担心。中国天眼的占地面积大约为25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场地,从这个数据上看来的确是比较大的。但实际上中国天眼的底部是呈现镂空的状态,也就相当于这个锅造成筛子的结构,根本就无法盛水,要是天上下暴雨的时候,这些雨水也很容易从底部流走。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如果面板结构是密闭的,别说是下暴雨的时候,就算降雨量非常少,如此大的占地面积,也肯定会积累了不少的雨水,这样其实也会改变射电望远镜底座的受力情况。所以这些镂空的结构看起来就是专门为射电望远镜排水使用的,但其实还有其他的好处。

因为射电望远镜的口径已经达到了500米,已经是相当大了,工厂根本就不可能会一口气造出这么大的射电望远镜,而是将它分成了4450个面板,然后运到指定的地点组装,所以镂空的结构可以有效地减轻面板的重量,在运输的时候比较方便,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射电望远镜底座的受力负担。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要是遇到暴雨的时候,雨水很容易就会从面板的镂空结构漏出去,对射电望远镜的底座,其实就会起到保护的作用。这些镂空结构完全没有影响到射电望远镜工作的情况,也就是还可以有效地接收无线电信号,所以也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虽然中国天眼不能盛水,但如果这些雨水都积累到射电望眼镜的下面,只要积累的雨水量比较多了,就有可能会将中国天眼泡坏,到时候即使这些镂空结构做得比较好,但也免不了要被破坏的命运。其实这就关系到了排水系统,只要排水的速度比较快,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中国天眼是由我国科学家南仁东先生提出来的,因此他也成为中国天眼的主要负责人,被称为“中国天眼之父”。这些工程师在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时候,就已经将排水的问题想得比较清楚,建设的地点就选择了建在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台址大窝凼中。

之所以选在这个地点,是因为它周围的生态环境比较好,而且周围的山峰也比较多,可以很好的屏蔽外界的信号,而且那里的人烟稀少,对于电子设备的使用情况也比较少,要是将射电望远镜建在那里,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外界信号的干扰,对于提高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信号精确性是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那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就是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之后,造成的独特地貌,在中国也称之为溶岩地貌,其实就是它里面拥有很大的空洞结构,还可以藏很多的东西。就算是下了大暴雨,这些雨水就会经过喀斯特地貌,迅速排走,就不会造成地面大量积水。

喀斯特地貌是天然形成的排水系统,很多山脉之间会有山河或者溶洞,可以将雨水及时排走,只要可以将这些优势利用好,在排水方面就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这样其实就可以节约建设的成本,从整体上来说是占有了地利的条件。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即使拥有了喀斯特地貌天然的优势,我国的科学家也仍然没有大意,因为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排水优势,从整体上是比较好的,那要是在某个局部上出现了问题,局部地区的排水速度不够好,仍然会给中国天眼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为了谨慎起见,所以还是修建了长达1120米的排水隧道。

这些人工修建的排水隧道对于各个部位的排水状况比较注意,它分为竖向和环向,以及通达底部的排水沟,就可以迅速地将雨水排出去,要是遇到了大暴雨的天气,射电望远镜也可以迅速恢复接收无线电信号工作。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另外,整个中国天眼是建在山顶上的窝窝里,它的海拔高度达到了1082.51米,即使是人想要上去,也要通过长长的盘山公路才可以到达,要想在这样的地形中将射电望远镜泡坏,那还真的需要下非常大的雨才行,恐怕按照地球目前的生态环境,根本就不可能会下这么大的雨。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虽然中国天眼的排水系统做得比较好,也拥有比较好的地利优势,但如果任由这些雨水冲刷,还是会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同样会对中国天眼造成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爱护生态环境,既要在中国天眼上面种植绿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也要保护好中国天眼周围的生态环境,这样中国天眼才可以长久为我们工作。

目前,位于美国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的射电望远镜已经坍塌,中国天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天文工作者对于接收宇宙深处的信号唯一的希望,而且中国天眼也向世界各国开放,符合条件的人也可以申请使用,这无疑就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取得这方面的成绩,还是得益于我们科研人员几十年来的辛勤工作。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中国天眼从立项再到修建完成投入使用,整整用了22年,这基本上已经相当于是一代人的时间,不过修建的过程并不是特别长,而是在选址的过程中就已经花费了13年,可以说这些工作都是我国工程师默默地在背后付出,才能了取得今天的成绩,所以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一次的内容就在这里,如果你喜欢的话,就请大大点一个赞吧!

中国天眼呈现一个锅状,要是遇到下暴雨,如何快速排水呢?

综上所述,中国天眼看起来像是一口锅,但实际上它的锅面是镂空结构,要是遇到暴雨,雨水很容易就会流到底下去了;同时在选址的工作上面,工程师选择了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这就是天然形成的排水系统,有利于节约建设成本;再加上人工修建的排水隧道,也可以保证原来某些局部排水比较慢的地方加速排水,能迅速恢复射电望远镜工作。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工程师数十年来辛勤工作的成果,正是因为他们默默地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你是怎么看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天眼   喀斯特地貌   中国   暴雨   射电望远镜   底座   生态环境   雨水   面板   信号   优势   工程师   快速   结构   排水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