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融资额超过 12 亿美元,人族R火箭揭示3D打印的颠覆潜能

根据3D科学谷的市场观察,3D 打印火箭初创公司 Relativity Space 已经筹集了 6.5 亿美元的 E 系列,使其总融资额超过 12 亿美元,Relativity 的投后估值现在为 42 亿美元。

3D科学谷认为Relativity Space 融资的背后支撑逻辑在于将火箭零件的数量减少了100倍,将开发速度提升了10倍,如此大幅度的精益化进化,这是人类历史上之前少有发生过的。

本期,3D科学谷与谷友一起来深入了解Relativity Space 从2016年至今的强势融资进程背后的发展逻辑。

总融资额超过 12 亿美元,人族R火箭揭示3D打印的颠覆潜能

© Relativity Space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3D科学谷在《3D打印与航天制造业白皮书》中指出,3D打印开启了下一代经济性的火箭发动机制造之路。在《3D打印与工业制造》一书中谈到3D打印对于火箭的制造是颠覆性的,这体现在从设计到供应链和库存管理,再到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

根据3D科学谷的了解,Relativity Space 的创始人Tim Ellis在当初面临两个选择,当时他们开发了自己的3D打印机,Relativity Space的“星际之门”Stargate设备是一款线弧3D打印机,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属打印机,可以3D打印大约3.7 x 2.1米的油箱。

总融资额超过 12 亿美元,人族R火箭揭示3D打印的颠覆潜能

© Relativity Space

那么是将公司定位于3D打印机的销售?还是通过3D打印的技术影响一个行业?当时的创始人清晰的认为,销售3D打印机的难度很高,因为要改变的是产业的思维,而人的思维习惯是有惯性的,这很难改变,他们选择了后者,通过自己的3D打印机来生产产品。

Relativity Space 的创始人Tim Ellis还有一个精湛的洞见,他认为市场上普遍对3D 打印没有真正了解的是,3D打印对制造的颠覆性实际上更像是从燃气内燃机过渡到电动,或从内部部署服务过渡到云,3D 打印是一项很酷的技术,但更重要的是,3D打印实际上是软件和数据驱动的制造和自动化技术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3D打印技术普遍被当成与传统制造技术“apple to apple”硬件相关的技术,人们普遍忽略了3D打印的核心是软件和数据,也低估了这项技术数字化制造的颠覆性本质在哪里。这一点在德国亚琛所领导的未来增材制造技术futureAM项目中将深有体会,3D打印发展的门槛在于通过软件突破一层层的产业化束缚,每一家制造业将变成以软件或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总融资额超过 12 亿美元,人族R火箭揭示3D打印的颠覆潜能

Tim Ellis © Relativity Space

可回收带来划时代意义

Relativity Space E 轮的资金用于加速该公司的重型、完全可重复使用的两级火箭-人族 R 的生产。人族 R相对于人族 1 号来说是具有颠覆特征的,这也是Relativity Space 在E轮强势融资6.5亿美元的有力逻辑支撑。

总融资额超过 12 亿美元,人族R火箭揭示3D打印的颠覆潜能

© Relativity Space

正如预期的那样,人族 Terran 1 和人族 Terran R 在非常显着的方面不同:前者是可消耗的,后者是可重复使用的;前者专为小型有效载荷而设计,后者专为大型有效载荷设计。甚至 Terran R 的有效载荷整流罩也是可重复使用的,Relativity 设计了一个系统,当连接到第二级时,可以更容易地回收。

Relativity Space的人族 Terran R火箭有 216 英尺高,最大有效载荷能力为 20,000 磅(相比之下,SpaceX 的猎鹰 9 号火箭高约 230 英尺,最大有效载荷为 22,800 磅。)

总融资额超过 12 亿美元,人族R火箭揭示3D打印的颠覆潜能

左边是人族 1,右边是人族 R。© Relativity Space

Terran R 将在第一级使用 7 台新的 Aeon R 发动机,每台发动机都能够产生 302,000 磅的推力。用于生产 Terran R 发动机和火箭与 Terran 1 的是一致的。这些3D 打印机目前也生产为 Terran 1 提供动力的九个 Aeon 1 发动机,这意味着 Relativity 不必彻底重新配置其生产线来制造新的运载火箭。

根据3D科学谷的了解,建造一个人族 Terran R火箭大约需要 60 天。对于具有这种有效载荷能力的火箭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Relativity Space 表示,该公司最早将在 2024 年从其位于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场发射人族 Terran R火箭,并签署了第一个主要客户。

Terran 1 火箭将在2021年年底执行该公司的首次轨道飞行,不会携带任何有效载荷。Terran 1 的第二次发射计划于 2022 年 6 月进行,并将作为 NASA 风险级发射服务演示 2(VCLS 演示 2)合同的一部分将立方体卫星带到空间。

根据3D科学谷的了解,Relativity Space 的创始人Tim Ellis认为 3D 打印技术在另一个星球上建立工业基地是不可避免的,他希望能激励数十到数百家公司一起去完成这项使命。

开启新征程

3D科学谷认为3D打印铺平了下一代火箭制造的道路,更多的公司包括Astra,Firefly Aerospace,Rocket Lab,Virgin Orbit等初创企业纷纷进入Relativity Space称为“软件驱动制造”的航天火箭3D打印领域。这些新来者也希望动用数百万美元来摆脱陈旧的思维方式,颠覆航天制造技术和商业版图。

根据德国Fon杂志,在中国,由21岁的胡振宇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的Link Space(翎客航天)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它的新线1号是可重复使用的24米长的两级火箭。2016年,Link Space在一枚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设计用于发射,然后返回地球)原型上进行了”悬停”测试。

2020年7月,中国航空航天业实现了又一个里程碑,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简称“SQX-1 Y1”)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飞行时序将多颗卫星及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300公里圆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零的突破。

总体而言,中国已加入成熟的航天国家行列:在2020年,中国超过俄罗斯,几乎与美国持平,完成了39次发射。自从中国于2014年开始允许私营公司参与以来,其国内太空部门一直在蓬勃发展。涉及的公司数量已从2018年的30家增加到一百多家。

“ 3D打印技术已成为火箭制造过程中的中流砥柱技术,” 3D科学谷创始人Kitty Wang(王晓燕)认为,3D打印技术正在催生火箭制造的新赛道,不过Kitty认为,这条赛道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加入者,竞争会愈发激烈,最终的赢家不仅要有核心的设计实力,还需要多点建立竞争壁垒,譬如在设备端从设备开发商和材料开发商借力,通过开发特殊的火箭制造3D打印设备及特殊的材料进一步拉高技术与制造壁垒,同时还需要搭建软件实力,将数据流中的价值提取出来,将数据转化为企业前进的动力“燃料”

l 文章来源:3D科学谷内容团队

网站投稿请发送至2509957133@qq.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融资   火箭   美元   运载火箭   载荷   潜能   中国   创始人   航天   发动机   打印机   科学   数据   技术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