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教育

关于审美教育

  本体论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认为,审美教育是远离功利,伴随个性发展的“本真教育”。善是美的前提和归宿,美最终以善为目的。美育是人类完善自身、造就完善人格,实现‘优美灵魂’的人类工程学。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并列的,对于培养人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爱美,追求美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天性,生而有之。审美使一切生命体产生了生存的欲望,共同构建了生机盎然、色彩缤飞的大自然。马克思揭示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认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生实践的源泉。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美是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使人赏心悦目,兴奋激动的功能。美育教育是指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通过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陶冶道德情操的基本手段。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只有按美的规律来改造生活,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于审美教育

  美育的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使其懂得美与丑的区别;二是培养孩子进行音乐、美术、体育等艺体活动的技能与技巧,发展其艺术创造;三是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能够表现美。“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美育,“真、善、美”就会被“假、恶、丑”所取代。真、善、美是有先后关系的,真实和真诚是极少有人能做到的,然而一个人只有真正活出真,才能做到善和美。

  “布慎初染,人慎初习”,关键是环境。希腊美学家、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美学家、历史学家、戏剧家席勒,反对用那些“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的东西毒害青少年的心灵。主张用格调高雅、审美价值高的艺术作品陶冶人的情感。认为音乐的节奏和音调有最强的感染力,能“浸入心灵的最深处”。一个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不仅具有鉴赏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还能把美的成分吸收到自己的心灵里去,使自己变得崇高、美好起来。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教育、净化、心灵享受等多方面功能和作用”。

  美,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从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特殊的功能。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直观的、感性的,离不开具体的形象,过多地说理教育效果并不好,而美育是以形象的直观和情感的激励来实现它的教育目的,这正好符合儿童少年的心理特征。在美育过程中,孩子不断受到现实美、自然美的熏陶,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和艺术技能的训练,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随之提高,最终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美育融化在德育中,形成心灵美;融化在智育中,形成理智美;融化在体育中,形成健壮美。美育、智育、体育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

  真、善、美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性地规定了的。真、善、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只能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解释。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真、善、美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真象征知识与理性,善代表道德,美则是更高的层次,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才能被称作美。善良和美好是值得讴歌的,真善美是有先后关系的,但真实和真诚却是极少有人能够做得到的,只有做到真才能活出善和美。

  美,是内涵美。做到了真与善的时候,自然就会美。“真、善、美”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拥有的。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理的一边是自由,另一边却是限制。恶往往是昙花一现,最终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只有那些无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把它只看作是一个感官的对象,才会鄙视美。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缺乏审美教育的社会,“假、恶、丑”就会泛滥成灾。

关于审美教育

  胎教是审美教育的起点。优美的音乐、愉悦的心情、高雅的生活方式,是胎教三要素。从婴幼儿阶段至小学阶段,每天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有潜脑音乐伴奏的、形式多样的体能锻练,让体育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带来更多欢笑和健康。在人的一生中,健康是第一位的。全面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要培育欣赏力。让孩子沐浴在阳光雨露中,观赏自然美景,或极目远眺,静静地仰望天空,观赏云朵的变化,或聆听美妙的音乐,要学会用语言表述内心的感受,让欣赏与思索相伴,充分开发视觉、听觉和大脑的功能。

  静静地“欣赏”能给人带来好的心情。“欣赏”是为了培养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在欣赏一切美好事物过程中,要培养和鼓励孩子的自我表现意识,表现欲是创新的内在动力。要让孩子有欣赏是一种享受,被欣赏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远古时期,人类文明起源于音乐、舞蹈、图画和手工劳作。音乐一词源于希腊,原意是能使人快乐的声音。音乐是情绪的表达,是世界通用语言,音乐的价值体现在能营造各种氛围,使人产生灵感。

  艺术源于模仿。我国古籍《乐论》中,有“乐律始于鸟呜”之说。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它那艳丽多彩的羽饰和清脆悦耳的歌声,给天空、森林和原野增添了无穷魅力,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欢乐和愉悦的氛围,使人的心灵获得了自由,蕴育了灵感。鸟儿是人类当之无愧的启蒙教师。

  灵感思维是人类创新的起点。灵感思维是突发奇想,并非预先构思好的思维活动,因而呈现出较强的非自觉性,没有灵感就不会有创新。灵感思维呈飞跃式,具有突发性、独创性、非自觉性。当一个人进入创造性思维状态时,便失去自我,而被不断迸发出的灵感火花所燃烧。灵感思维并不神秘,它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灵感思维需要培育,音乐特别是经典音乐能激活人的灵感,提高形象思维力,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高密度高强度的灵感思维。

关于审美教育

  音乐能给人以坦荡的胸怀、愉悦的心情,而灵感思维正是在既从容又亢奋的心态下迸发出的心灵火花。在世界范围内,热爱音乐的孩子成才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音乐是情感的表述、心灵的呼声,是无须翻译的语言。音乐教育有三项功能:一是智力提升;二是气质养成;三是营造和谐氛围。“从孩子有生命的第一天起,学习和欣赏经典音乐就应该同步进行”(克林顿)。这里的音乐指的是《潜脑音乐》。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科学教育家乔治·拉扎诺夫博士开创的《潜脑音乐》,是目前国际教育界和家庭应用最广泛的启智经典音乐。1993年,《潜脑音乐》研究机构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突出贡献奖》。1996年,《潜脑音乐》被世界卫生组织母婴中心采用。

  《潜脑音乐》是每分钟约60拍,4拍子的经典乐曲。是和声丰富、音域宽广,能激发大脑潜能,滋养人类心灵的精神食粮。《潜脑音乐》不仅是胎教,而且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运动、睡眠时轻声播放的背景音乐,是伴随人一生的音乐。《潜脑音乐》的音量控制在不影响人的正常思考,同时又能使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钥匙是:音符(音乐)、字母(语文)、数字(数学)”。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文艺复兴运动最伟大的成就。艺术给人以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培育了人的想象力。一个民族有没有音乐,不是看出过多少音乐家,而是要看音乐是不是融入在这个民族的血液中,展现在生活上。

  音乐艺术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条件,有选择地学习乐器,已成为提高民族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审美教育

  钢琴是“音乐皇冠上的明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学习钢琴能很好地开发儿童的智力。演奏钢琴时,通过脑、手、眼、耳、脚、口、身的并用,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学钢琴的孩子听力都好,一般外语学习成绩都不错。钢琴能培养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性情、锻炼人的毅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发达国家有着很高的家庭钢琴普及率,许多城市的街边、商场、候机室等公共场所,还摆有钢琴免费供人演奏。很多国家将钢琴列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当下最流行的所有运动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及数据研究发现,最佳的运动方式是跳舞。在所有的舞蹈类型中,广场舞对于身体的增益效果最大。首先它需要身体的协调性,再者就是它的节奏比较缓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关于审美教育

  舞蹈离不开音乐和美术,是一种艺术体育运动,会对生活、健康、寿命产生巨大影响。舞蹈教育使孩子形体优美,站有站相,坐有坐姿,还能矫正驼背、端肩等形体问题。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悦耳动听的旋律、歌声、绚丽的场景和艳丽的服装道具,从而得到艺术美的熏陶。同时,借助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可以不断增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身心协调能力,使舞姿更加优美。能歌善舞的孩子,性情开朗,动作姿势优美、节奏感强。

关于审美教育

  棋类主要是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现在世界上流行的棋类之中,与数学联系得最密切的莫过于围棋。围棋自布局至终盘,其间的形势优劣和终局胜负,无一不与数字有关。围棋的基本原理也借助数学理论予以论证,如围棋格言“金角银边草肚皮”,就是计算同样数目的棋子,在角、边、腹等处所围地域的多寡。通过学习围棋、国际象棋等,可以明显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最好从学跳棋、军棋开始。

  手脑并用能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孩子的手指功能和协调能力,变得心灵手巧。手工劳作能培养孩子的动手习惯、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孩子终生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幼儿开始就要学做家务劳动、学手工劳作,逐步做到生活能够自理。生活能够自理是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对人的一生都有意义,是终生的幸福。

  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学会欣赏比占有更幸福,自我欣赏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学习书画更多地在于培养孩子的耐力和自信心。学习书画需要眼、脑、手全身心地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

  书画能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表现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和非智力素养的养成。非智力素养有利于增强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观察、理解和感受。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字写得好,因常常受到赞扬,会使自信心不断增强。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书画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艺术素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写作是一门实践艺术,学习书画的儿童,语文学习成绩不会差。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远离网络游戏。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网络开发的原始冲动。网游充斥“假、恶、丑”,是影响青少年近视率不断上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网络游戏是一种精神鸦片,是以巧妙的手法,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从而使家庭、学校、社会对网游的危害认识模糊,管制不力,以至泛滥成灾。瘾是一种难以根除的精神疾病,清除网络游戏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体育、琴、棋、书、画加舞蹈一样不少,才是完美的审美教育。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能够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是学生时代最宝贵的青春财富。

  审美教育是教育革命的第一阶段,教育质量取决于家长的素养和家庭经济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智育   目的   美育   素养   围棋   灵感   钢琴   思维   人类   心灵   能力   儿童   孩子   艺术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