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百年·党史天天读》8月24日

《光辉百年·党史天天读》8月24日

开栏寄语: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此,安顺市平坝区融媒体中心将特别推出《光辉百年·党史天天读》栏目。本栏目将通过历史文献,翔实记录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集中展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和理论观点,系统反映党的思想理论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

同时,我们将每天持续更新平坝县(现为安顺市平坝区)历史事记,让你进一步了解平坝的发展历史,敬请关注。


《光辉百年·党史天天读》8月24日


 1950年8月24日

  周恩来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作题为《建设与团结》的报告。报告指出:我们要进行建设,就要进行发掘、调查、统计和搜集材料的工作。而各种建设从恢复、整顿和调查开始,已经看出现有的专家是不够的。为了有效地工作,科学家必须团结。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家、知识分子,不管是工农出身、小资产阶级或剥削阶级出身,我们都应该团结,对他们都要尊重。为了实现和巩固这个团结,我们必须破除门户之见。这篇报告收入《周恩来选集》下卷。


  1956年8月24日

  毛泽东同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谈话,阐明艺术的表现形式要多种多样。谈话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则。作曲、唱歌、舞蹈都应该是这样。谈话批评那种主张“全盘西化”的观点,指出:全盘西化,有人提倡过,但是行不通。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小,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外国的许多东西都要去学,而且要学好。但是在中国艺术中硬搬西洋的东西,中国人就不欢迎。艺术有个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谈话强调在艺术创作上也要坚持中西结合,指出:西洋的一般音乐原理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样就可以产生很丰富的表现形式。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要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保守主义,这两个东西对中国都是不利的。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应该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篇谈话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2018年8月24日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是研究解决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

  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党史回眸


  2015年

  8月24日 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同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后,陆续出台有关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多个配套文件。

  2018年

  8月24日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讲话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要管宏观、谋全局、抓大事,既要破解当下突出问题,又要谋划长远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顶层设计上。

历史瞬间

《光辉百年·党史天天读》8月24日

  1925年8月24日,上海《时报》刊载的陈云在商务印书馆大罢工第二天发表关于争取组织工会自由作为取得这次罢工斗争胜利的最基本条件的谈话。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平坝文史------三线建设回顾(187期)

干群一心大建三线

作者 张吉友

1965年11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组织上的通知,让我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接到通知后我立即进行走前的准备,首先向组织上交了工作,然后收拾了行装用具。前后大概仅一周左右的时间。我们一行十三人(第三批有周兴俊、李信贵、陈钟周、张景全、于秉信、沈延滨、张逊书、陈洳华、周跃荣、黎海华、张宝荣、董国钧)到了新艺厂工地,安家落户。

接我们的车刚到工地,就受到老同志的热烈欢迎,他们抢着搬行李,安排住处,打听老厂的情况等,就像多年未见面的亲人一样。我们刚到这里的第一天,感到一切都新鲜,出门就爬山,到处是泥巴,天天下小雨;住的是牛棚,睡的是大通铺。当时我们77名同志,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大家都睡在一起。特别是冬天,外边下雪,屋里飘雪,因四周都透风,睡一宿,第二天早上被子上积起一层白雪,天天当“团长”。刚开始真有点不习惯,由于阴雨天湿度大,穿多少都是冷的,而且从心里往外冷,又没有取暖设备。实在太冷了,大家就用砖头砌个炉子,睡前烤烤,但个个都睡得特别香,打呼的、说梦话、咬牙的全屋都能听见。因为白天当一天“力工”,晚上倒下就睡觉了。夜深人静,北风捎带着雪花不断飘进牛棚,我们当领导的,经常起来走一走,关关门,盖盖被。当看到同志们一个个甜睡的笑脸,感到特别高兴——多么好的同志。他们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从大城市来到山沟,从高楼大厦来到四面透风的牛棚,为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为的是建设巩固大后方,为的是执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我们是奠基人,我们是创业者,再苦再累心也甜。正因为同志们都怀着这样一个共同理想,所以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新到贵州各方面的不习惯,度过了第一个冬天。

我们第三批同志,多是内定的政工干部,工地党支部让我负责政工组的工作。当时我们的任务是“三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平整场地)。工地的近3000名民工,均是县政府下达任务后由各公社组织来的。我们就按公社为单位,组织了若干民工连,把我们政工组的同志派到各连当政治指导员。大家积极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工地安上了有线广播,随时报道好人好事,整个工地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场面。出现这个场面也是不容易的,经历了一段过程。

开始时,我们对当地农民有一种瞧不起的思想,嫌他们脏、落后,看不惯,这是我们搞好工作的一大障碍。对此,我们政工组的同志专门展开了讨论,认为他们落后和穷是历史造成的,我们要搞好工作,首先要解决如何看待当地农民的问题。之后,政工组的同志一马当先,和民工一起干,在干的当中建立感情。白天跟他们一起在工地上打炮眼、平场地,晚上还到民工住地讲政治,相互间逐渐建立了感情。他们对我们也有了新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当地村民朴实、能吃苦,不管天寒地冻,始终干劲十足。那时的农民生活实在苦,寒冬腊月穿单鞋,赤脚穿草鞋,不管刮风下雨照样出工干活。有一次,我们的李信贵同志看不过去,把自己的毛衣送给他们。过年过节,他们非得请我们去连队做客。记得1966年春节,马路民工连请我们包厂长、周兴俊等同志去做客,我们的同志还没到,他们连列队夹道欢迎,把我们当成贵客。真是工农情意深,共建大三线!(待续)

来源:中共平坝区委党史研究室 平坝区融媒体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党史   安顺市   牛棚   依法治国   中国   工地   法治   民工   光辉   政工   同志   东西   中央   领导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