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从附庸国到诸侯国的转变,下

秦文公统治秦国长达五十年。

有半个世纪之久。这既使秦国有一段比较长的政治稳定期,同时也埋下了后患。因为他把太子给熬死了,只能把君位传给嫡长孙。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嫡长孙秦宪公坐上国君宝座时,年仅十岁。一个十岁的孩子,如何有能力治理一个国家呢?因此,国家的权力实际上落入权臣大庶长弗忌、三父等人之手。自秦军于公元前750年夺取岐西后,秦与西戎的战争告一段落,直到秦文公去世,三十六年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事。秦宪公上台后,在大庶长弗忌等权臣的主导下,秦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

宪公三年(前714),秦军大举进攻戎人的一个聚居点荡社,其首领号称“亳王”。次年,秦军铲平荡社,亳王落荒而逃。宪公十二年(前705),秦军进攻荡氏,消灭这支戎人部落。尽管秦国由于文化落后,被华夏诸侯们视为异类,但其在西方的战斗,对捍卫中原华夏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戎人的势力分布极广,与华夏诸侯的势力犬牙交错。当时各诸侯国中,攘夷成就唯一能与秦国相媲美的只有郑国。因此,倘若不是秦国英勇抗击,西戎的势力或许早就深入中原了。

秦军在伐戎战争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内政坛却暗流涌动。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去世,年仅二十二岁。当时秦宪公的长子已被立为太子,但执掌权柄的弗忌、三父等人发动政变,废黜太子,立宪公幼子出子为国君。由于史料所述甚略,我们对这一政变的内情知之甚少。有历史学家结合考古资料,认为太子是鲁姬所生,而出子是王姬所生,因此政变的背后显然涉及后宫之争。出子被立为国君时,年仅五岁。六年后,三父等人又一次发动政变,派人伪装为强盗,把出子杀了。三父为什么要杀出子,史书同样没有给出答案。不过,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弑君是春秋初期的一道血腥风景线。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权力下移。周天子失势,权力下移到诸侯;诸侯失势,权力下移到大夫。因此,孔子才把这个乱世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出子被弑之前,卫国的州吁弑杀了卫桓公;鲁国的子翚弑杀了鲁隐公;宋国的华父督弑杀了宋殇公;后来的霸主晋国更是陷入半个世纪的内战,好几任晋侯都死于反政府军之手。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秦国爆发弑君事件,实在不足为奇。

三父弑杀秦君出子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又把被废黜的前太子扶为国君,史称秦武公。秦武公的父亲秦宪公死时只有二十二岁,后来出子又当了六年国君,可以推断武公继位时年龄也不过十几岁。三父显然把武公视为可以摆弄的傀儡,但经历过浮沉的武公在心智上较同龄人要成熟得多。他不动声色地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在上台后的第三年(前695)反戈一击,把三父等弑君者一网打尽,并采取了最严厉的惩罚:诛三族。从秦武公的谥号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武功赫赫的君主。武公元年(前697),秦军讨伐彭戏氏(西戎的一支),进抵华山脚下;武公十年(前688),秦军伐邽、冀之戎,占领其土地,并第一次置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县治。次年,秦武公又在杜、郑二地置县,同时灭掉小虢。这时的秦国,土地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为秦所控制。应该说,秦武公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间二十年,开疆拓土,并设立县一级行政区,为后来秦的郡县制奠定了基础。不过,在他死后,秦又暴露出文化野蛮的一面,竟然以六十六个活人为其殉葬。

从秦庄公向周王室借兵复国,到秦武公去世,秦国奋斗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终于从一个不起眼的附庸国,崛起成为西部的一大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晋国   长孙   国君   秦国   附庸国   华山   权臣   中原   华夏   次年   公元前   诸侯   太子   势力   权力   战争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