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南二|绿松石分级国标之质地分级

小编:王雪丁

前言:在阅读指南一中,我们详细解读了绿松石的颜色特征、形成原因及重要的颜色分级内容。今天,小编推出阅读指南第二篇,聊一聊又一重要评判因素——质地!

了解绿松石的朋友可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购买绿松石,外行看色,内行看瓷"。这个"瓷",说得便是绿松石的瓷度,也就是对绿松石质地的形象描述。

阅读指南二|绿松石分级国标之质地分级

块状绿松石原石

【市场分类】

作为矿物集合体的绿松石,通常呈隐晶质结构,含水多孔,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因其结构致密程度不同,在质地和硬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差异,现有的珠宝市场由此将绿松石划分为:瓷松、硬松、泡松。

瓷松:天蓝色,质地致密细腻,硬度大(莫氏硬度约5.5—6),外观如同上釉瓷器,与致密块状绿松石相当;

阅读指南二|绿松石分级国标之质地分级

绿松石串珠(产于湖北)

硬松:蓝、蓝绿、绿蓝色等,质地致密、细腻度稍差,硬度中等(莫氏硬度约4.5—5.5),与块状绿松石相当;

阅读指南二|绿松石分级国标之质地分级

硬松原石

泡松:颜色发白,呈月光色或浅蓝色,质地疏松、粗糙,硬度低(小于4.5,比人的牙齿硬度低),光泽差,质地特别疏松者在市场上称之为"面松",用指甲即可将其刻划成粉末。

阅读指南二|绿松石分级国标之质地分级

红圈标记为泡松

【国标分级】

回归到绿松石分级国标,如何科学有效地量化绿松石的质地,成为宝石学家思考的关键。原来,绿松石的结构致密程度可以从它的体重上找到对比衡量的切入点。掂量同样大小的绿松石,致密性较好者会比致密性较差者手感更重,这说明质地会影响绿松石的密度。经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统计,在《绿松石分级》国标中,绿松石的质地被分为三个级别,由高至低分别为极致密(T1)、致密(T2)、一般(T3):

极致密(T1):质地非常致密,密度大于或等于2.70;

致密(T2):质地致密,密度介于2.50—2.70之间;

一般(T3):质地较疏松,密度小于2.50。

阅读指南二|绿松石分级国标之质地分级

国标分级规则

【分级方法】

通过静水称重法,得到待测绿松石的比重(相当于密度)。在空气中为待测绿松石称重得到G1,随后将其置于水中测得其在水中的重量G2,将水的比重看做1,则绿松石的比重=G1/(G1-G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绿松石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在记录绿松石泡在水中的重量时,应当取前2秒内的数据为标准,以免产生误差。

阅读指南二|绿松石分级国标之质地分级

静水称重演示图(图片来源网络)

【补充说明】

由于很多绿松石的结构较为疏松,市场上常见有两种改善致密性的处理方法:浸胶处理和灌胶处理。

浸胶处理,在常温常压下,将绿松石浸泡在无色胶水中,胶水会缓慢渗透进绿松石的孔隙,从而改善结构致密性。灌胶处理,在加压环境下,将绿松石浸泡在有色胶水中,胶水在压力作用下更大程度地填充进绿松石的结构孔隙,从而在改善致密性的基础上改变绿松石颜色。

阅读指南二|绿松石分级国标之质地分级

各种绿松石样本

胶水的填充同样会对绿松石的密度产生影响,但绿松石分级仅针对天然绿松石进行质量评价,处理品则不在考虑范畴内。

参考文献:《有色宝石学教程》

《系统宝石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国标   质地   吸附性   孔隙   致密   块状   称重   疏松   胶水   硬度   比重   密度   颜色   结构   指南   时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