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最高境界(绝对好文)

  《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教人修身做人。

  1、“恭”、“宽”、“信”、“敏”、“惠”

  从“仁”谈修养:“独善其身、尊善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

  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子路问哪五种,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悔”:所谓“恭”乃庄重恭敬,即你尊重他人,他人就会尊重你,你就不容易受到羞辱。“恭则不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情结。“恭则不侮”是避免伤害的艺术。在与人相处时,应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彼此之间的互不伤害。没有谁会拒绝或敌视一张诚挚、谦恭的笑脸。当然光有微笑还不够,如果微笑后面缺少了真诚,那就成了笑里藏刀、笑面虎了。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

  “宽则得众”: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

  “信则任焉”:所谓“信”乃诚实无欺。如果一个人踏实守信,别人就会喜欢与之交往,就容易得到他的信赖。“信”是美德,更是人格,而且是不朽的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

  “敏则有功”:所谓“敏”乃智能,明达事理。如果一个人办事善用智能,知进知退,明轻重缓急之理,那么他就容易成功。

  “惠则足以使人”:所谓“惠则足以使人”是说如果你知道给他人以好处,就有人心甘情愿的为你效劳。

做人的最高境界(绝对好文)

  ● “宽”的内涵品格。

  ○ 忍让:“小不忍则乱大谋”。

  ◎ 那第如何做到“宽”?就要具备对他人的忍让、包容、理解的品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忍”乃“心上架着一把刀”,肯定不是什么快乐、轻松的事。

  ◎ 因为生活总是有得有失,一味抓住小利就会失去大利;而为了得到大利,作为“得到的成本应该肯失去小利的。这个道理用于为人处世:如果你要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如果你要朋友就让你的朋友显得比你优越。当你处处压倒别人的时候,也就是你的人际关系要出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你的表现错了,而是你的生活理念错了。你存在的方式让他人感到是一种威胁,不舒服。因此,适当地把自己软弱的一面暴露给别人,是避免伤害的最好办法。

  ○ 包容:人要有“江纳百川“的胸怀就是包容。

  ◎ “江纳百川,有容乃大;壁刃千尺,无欲则刚。”“无欲则刚”是一种“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精神境界。“刚”乃方正之意,并不一定脾气大。上等人有本领没脾气,中等人有本领有脾气,下等人没有本领脾气大。这里的“刚”是指本领无脾气的上等人而言的。

  ◎ “江纳百川,有容乃大”含意有二:

  其一,宽厚博大。容百川于腹中,即中国人常说“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其二,兼容并蓄。江纳百川,泥沙俱下,其中免不了藏污纳垢,而贵在兼容。一个人可以坚守自己的道德操行,但对他人要宽容、包容,更不可能要求别人与你遵守相同的人生价值观。

  包容是一种美德,显示了一个人的度量、力量和自信。能容“伟大”,亦能容“卑微”;能容“高尚”,亦能容“平淡”。

  ◎ 水至清无鱼,人至纯无友。

  ○ 理解: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利益冲突。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私利,但绝不能简单用自私来形容),因而处理问题的立场、方式方法和主导思想也就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往往又无明显的是非之别)。

  ◎ 鲍管之交。

  ◎ 相互理解的原则还包括利用人性来管理心灵。人皆趋利避害,希望别人赞扬,害怕别人指责。人性的表现是:做错事的人只会怪别人,而不会怪自己,我们自己也如此。因此,当你要批评人时要明白,批评就象家鸽,它总会回来的。当你准备批评、指责别人时,可能会由于为自己辩护的心态作用,被批评的人会返过来指责你的。理解他人就要学会让人他人保住面子,哪怕是孩子。因为生活中每个人都顾及自己的面子。你让他人保住面子,他人就会让你保住尊严。

做人的最高境界(绝对好文)

  ●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最难得的美德。人只有先控制了自己才能控制别人。

  ◎ 在两人争吵时,回避沉默是最优雅的武器。回避不是怯懦,而是智能,沉默不是无能,而是有心计。面对你的回避和沉默,对方会乱了方寸。因为你反击对方的武器是他感到陌生或意料之外的。

  ◎ 自我控制能力是培养、修炼而来的,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但是“自我控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

  ◎ “反求诸已”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立身原则。所谓“反求诸已”,就是“内省”,即反思自我。与人相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的错误责备起来不要像对自己一样严厉,要给予宽谅,那么怨恨就少了。只问自己应对人如何,不要求别人对你如何。

  ◎ 人学会控制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要有自知之明的精神。通常“知人易,知已难”。人天生具有的自卫心理、竞争心态和荣誉感,因而不敢也不大愿意面对自己的弱点。自知之明是需要坦荡的襟怀和无私的勇气的。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道家也提倡“知”,并给“自知”的品格以很高的地位:“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信”的内涵品格

  ◎ “信”是人格的自我升华。“信”有“自信”和“信人”两重含义。“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有不屈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勇气和信念。“信人”又分为相信他人和被人信赖两方面。只有相信他人,才会为之忠心耿耿,肝脑涂地。所以“信”与“忠”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被人所信也会带来“涌泉相报”,但获取他人信任的正规渠道是“诚”而非其它。

  ◎ “诚”与“信”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信”和“被信”是互动的,也是可以相互激励的。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真正被人所信赖时,由于被感动,“不忠”会变成“忠”,“诚信”自“信”起。反之,如果经常怀疑一个对自己忠实、诚信的人,不信任会磨损“忠诚”。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过,这句老话已被现代人修改为:“用人必疑,疑人要用”。“用人不疑”,就容易上当受骗:“疑人不用”,就会无人可用。看起来,一切都要因人而异。

  ● “敏”的内涵品格。

  ◎ 孔子曾自谦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是说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纵然一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每个人都有烦恼、忧愁,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达到“乐天知命”的无忧境界,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智者不惑”是说真正具有高度智能的人,没有什么迷惑怀疑的,一切坦然于心中。

  ◎ “勇者不惧”是说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 孔子认为,聪明的人不一定是仁者(有修养的人),仁者(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 《智谋大全》的作者冯梦龙说:人要有智能,犹如土地要有水。土地没有水就会干涸,人没有智能就是行尸走肉。

  ◎ 在中国文化中,智能和聪明是有区别的。智能乃上智,聪明乃下智。智能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不该显露自己的聪明;而聪明的人只知一味地显示自己的聪明;聪明的人无时无刻忘不了向别人昭示自己聪明的大脑,但却丢了脑袋,而智能的人则知道首先保护自己。中国历史上智能莫过于箕子,聪明莫不过杨修,但一者尽天年,一者被杀了头。

做人的最高境界(绝对好文)

  2、“刚”、“毅”、“木”、“纳”

  ● 刚,乃无私;毅,乃果敢,有绝断;木,乃质朴;纳,乃语言迟钝。

  ● 孔子把“木”的品格看作仁者品格,是由于木质朴、畅达、通顺,软硬适度,很符合“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分寸。子贡曾问孔子,在学问和为人处事上,子路过于炉火纯青,而子师又有点欠火候,两者相比是不是子路更好一点呢?

  ● 子贡问孔子:——“过犹不及”。

  ● “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中庸”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它要求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止于至善。与人相处:“交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不可则止,莫自辱焉”。

  ○ 交友之道

  ○ “宠辱不惊”的品格修养。

  ● 老庄尚木、尚水。

  ○ 庄子以木喻人生。

  ○ 道家上善若水:即水是世界万物中最好的。水是最“柔”的,东堵西流,西堵东流;水又是最“坚”的,水可以从沙漠中涌出,洪水来了冲跨万物;水不与高山树木论长短、争高低,水往低处流,但水却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水的品格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的哲学理念。

  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企业家修养,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它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而不相悖”的生存竞争观。

  ● 东西方竞争理念比较。

  ○ “不相害”,“不相悖”与肉弱强食、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 后退一步自然宽,赢之有形与无形。

  ○ 东方气功与西方拳师。

  ○ 下跳棋的哲学。

做人的最高境界(绝对好文)

  结 束 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修养的人在一起很和睦,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没有修养的人在一起整天争吵不休,矛盾重重,但每个人都无独立思想,易受他人影响。“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有仁德修养的人很舒泰(度量宽宏、胸襟开阔、光明爽朗)。但态度绝不骄傲;没有仁德修养的人既骄傲又自卑,而且心境也不泰然。对于小人来说,不仅“立人”难,“立已”亦难。

  “器小易盈”:一个人的成就,永远不会高出他的修养。

  儒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

  孔子姓孔名丘,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很有影响的教师,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他的思想言论集《论语》,就是由他的学生们编纂而成的。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他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经书,并在个人与社会、人与天、与其他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

  关于政治,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关于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一个人对别人怀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作为人的使命。关于忠恕,孔子提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一个人按照"忠"和"恕"的原则去行事为人,也就是在"仁"的方面的实践。关于知命,孔子主张做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情,其价值也就在"做"之中,并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做了应当做的,在道德上便已释然。能够做到这样,人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关于心灵修养,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正好印证了孔子本人心灵修养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他在人生最后阶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孔子学派取古代文明之精华,形成了一个文明传统,因此,他被后人尊崇为"至圣先师"。以上所言,在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均有精辟的阐述。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书,这四部书被称为"四书"。在儒家的"四书"中,诠释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即仁、义、礼、信、智。仁是做人的基础;义是做人的气节;礼是做人的文表;信是做人的支柱;智是做人的主导。

做人的最高境界(绝对好文)

  "仁"是做人的基础,人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他是否有"仁"。

  有一天,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问孔子何为仁德,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论行动都合乎礼仪就是仁。一旦坚持做下去,天下的人都会推崇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回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答:"不合礼制的事不看,不合礼制的话不听,不合礼制的话不说,不合礼制的事不做。"颜回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但一定要把您刚才讲过的话当成座右铭。"(先秦《论语?颜回》)关于仁德,孔子还对另一个名叫子张的弟子说过这样的话:"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问他哪五者,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先秦《论语?阳货》)

  由此看来,孔子倡导的"仁"包含诸多方面,其中包括知廉耻、知善恶、自重自爱,有强烈的荣辱感,还包括为人真诚、博爱、宽厚待人等等。

  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先秦《孟子?离娄下》)孟子的话,又对孔子关于仁的观点作了补充。

  孔子十分强调做人要仁,并且严格区分"义"和"利"。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行义而不谋利,即"推己及人"。在中国,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一直传承到现在。人们普遍认定仁是做人的基础,也就是一个人的本质,一个人的所有的德性。仁与不仁,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优劣的象征。

  "义"指的是做人的气节。义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观,也就是指道义以及符合道义的行为。"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一种精神。"义"的界限在于取不取不义之财;"义"的气节在于能不能主持公正;"义"的境界在于敢不敢为正义献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论语?述而》)孔子的意思是说,吃粗食,喝凉水,睡觉时弯着胳膊作枕头,也有不少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的富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孔圣人对义的界限可谓分明。

  简单的来说

  我认为做好 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就是做人高境界了,不过很难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仁德   孟子   儒家   论语   孔子   礼制   勿施于人   先秦   坦荡   品格   君子   修养   聪明   自我   智能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