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舞出了谍战片的“新意”

电视剧《叛逆者》播出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播出15天,竟14天赢得收视率冠军,还取得了各平台的大满贯。播出12集后,豆瓣超过17万人打分,最终以8.4分开分。在类型剧中,谍战剧是最易套路化的一种,《叛逆者》却舞出了新意,其中关窍,值得推敲。


《叛逆者》舞出了谍战片的“新意”


1、超越谍战类型剧的窠臼

《叛逆者》的故事不复杂,讲述了爱国青年林楠笙(朱一龙饰),在抗战大背景下,为了报国,弃笔从戎进入国民党复兴社,成为一名特务。随着对现实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发现复兴社,从上到下,腐败丛生。随着与共产党接触增加,林楠笙心中潜藏的理想主义和爱国情怀被唤醒,出现了现实与理想、情与理、任务与道义之间的撕裂,这倒逼他成长。《叛逆者》精描出林楠笙的心路历程,并从这个典型人物入手,不仅映衬出一代青年人的选择,且阐释了大历史走向的深刻逻辑。


《叛逆者》舞出了谍战片的“新意”


朱一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演绎林楠笙最大的挑战也正来自于人物的成长,需要思考林楠笙初出茅庐是什么状态,他在特务处上海区如何生存,“因为那个时候他不能展现出太多的想法,要一点点地去铺垫,让他的成长更加的合理,所以会比较难一些。”林楠笙对于朱一龙来说,是一个具有很大能量的人物。“他的优点、缺点都是那么的鲜明,让我很容易就沉浸在这个角色里面,就好像跟随他一起活在了那个时代。”在朱一龙看来,林楠笙是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一个缩影。


每一代年轻人都注定要经历与林楠笙类似的成长,都要面对与他类似的撕裂,都要思考他曾想过的问题……这让《叛逆者》超越了类型剧的窠臼,走向经典。


2、 中国荧幕上的“谍谍不休”

谍战剧的魅力,源于不同阵营方激烈博弈,这让原本因果关联不强的生活变得环环相扣。现代人进入陌生社会后,必然产生无根感、恐惧感、幻灭感,内生出对世界底层运转逻辑的想象,谍战剧恰好提供了相应的消费空间。

我国谍战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2006年前:以《羊城暗哨》《保密局的枪声》《敌营十八年》等为代表,形成了“反特片”的审美模式,即敌我分明,故事完全由“冲突—解决”来驱动。这种“黑白分明”的缺点是压缩了人物表现空间,基本是单线叙事,给观众以缓慢、雷同、不真实之感。


《叛逆者》舞出了谍战片的“新意”


2006年后:自2007年《特殊使命》(豆瓣评分为7.9)起,开始走向“新谍战剧”。《特殊使命》将家庭生活等中性元素加入到谍战背景中来,丰富了叙事可能,拓展了人物的复杂度,敌我不再脸谱化。自《特殊使命》后,《暗算》《潜伏》《长江一号》《伪装者》《黎明之前》等佳作不断涌现,掀起一个又一个收视高潮,被网友们戏称为“谍谍不休”。


3、 “新谍战剧”究竟“新”在哪里?

娱乐化对谍战剧的腐蚀,体现在片面追求节奏感、悬疑度、奇特性、演员颜值等,会武术、枪法出众、逻辑水平高、会谈恋爱、相貌英俊等,已成间谍标配。只要结果是我胜敌败即可,形成了一套“新八股”。谍战需要专业性,但它只是工具,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

太多“新谍战剧”恰恰背离了“人”这个基本点,但是《叛逆者》全体创作者对细节的精心打磨,使得剧中的每一个细节处,都生动地展现人性光芒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叛逆者》舞出了谍战片的“新意”


剧中,顾慎言为了躲开追踪挂在屋檐外,当顾慎言差点摔下去的时候,是林楠笙抓住他。网友在讨论,这是不是暗示“邮差”有了接手人?对此,朱一龙笑言,现在观众太棒了,“我们每一位演员,编剧,导演,大家在创作过程中都是细节控,所以在现场,小到一个道具、一句词、一个反应、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开门关门的动作,大家都重复去抠,希望能给观众传达更多的信息。很多很细微的小地方,观众都能感受得到,并且把它解读出来,真的非常棒。”


《叛逆者》舞出了谍战片的“新意”


4、情节为人物服务,而不是相反

《叛逆者》被追捧,源于它本身就是“新谍战剧”的叛逆者,三点可证:

首先,以人为核心,而非以情节为核心。娱乐剧强调“从刺激走向刺激,从离奇走向离奇”。而《叛逆者》从一开始就不那么离奇——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处上海区站长陈默群(王阳饰)怀疑有“内鬼”,便亲自到复兴社干部特训班招入新人林楠笙(朱一龙饰),协助自己暗中调查。

起初,林楠笙认真执行陈默群的任务,但随着与中共地下党接触增加,特别是女主角朱怡贞(童瑶饰),档案室主任顾慎言(王志文饰),特训班同学左秋明(代旭饰)等人,被他们的理想主义、爱国精神所感动,开始对国民党的种种行径产生怀疑,最终成为“叛逆者”,主动加入共产党。从而逆转了许多“新谍战剧”的逻辑:情节为人物服务,而不是人物为情节服务。


《叛逆者》舞出了谍战片的“新意”


其次,人物性格逻辑高于故事逻辑。《叛逆者》精描了林楠笙的性格成长史,情节反而成了性格的铺垫。为表现林楠笙的内心冲突、犹豫、两难,《叛逆者》在故事设计上,刻意留下许多空间。


5、好台词提供了深读可能

其三,《叛逆者》中的台词不只是推动情节,更需表现人。

曾几何时,编剧变成故事高手,因在中国,编剧在整个影视创作团队中地位不高,对作品话语权低。生存空间有限,阻碍了青年编剧对整个行业的深入了解,以致不少导演觉得,与其找编剧写,还不如自己口述、写手修改更“便捷”。编剧弱势,台词的文学性被忽略,只能起串场作用。

《叛逆者》则做出较多努力,以第18集为例,顾慎言让林楠笙作为联络人,和地下党接触。

林:是您安排我去的吗?

顾:上峰的决定,我负责传达。

林:那您想让我去吗?

顾: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只有你最能胜任。


《叛逆者》舞出了谍战片的“新意”


这段林楠笙对顾慎言身份的试探,两人彼此间的交锋值得细细咀嚼,使《叛逆者》具备了深读的可能。


《叛逆者》舞出了谍战片的“新意”


在今天,专业性成了否定价值的先锋——随着“为娱乐而娱乐”,套路正挤满舞台,价值却无从落脚。在此氛围下,不能不庆幸,还有《叛逆者》这样的剧作带领观众回归常识:谍战剧也是正剧,也应承担传达历史智慧的重任。所以,《叛逆者》绝对值得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叛逆者   窠臼   爱国   特务   新意   国民党   离奇   剧中   编剧   台词   逻辑   情节   观众   走向   人物   故事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