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森林创始人言论背后 藏着对行业发展的思考与企业成长的秘密

“中国市场目前不缺少消费能力,缺少的是好产品、好服务。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世界闻名了,却缺乏可口可乐、雀巢这样世界闻名的消费行业产品。”


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一届年会开幕式上,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的一席话再次引发热议。一时间关于“当前消费市场需要怎样的产品”、“中国消费品该怎样进行升级”等话题的讨论在社交媒体和行业间蔓延开来。


元气森林创始人言论背后 藏着对行业发展的思考与企业成长的秘密

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对国内传统消费品行业而言,应顺应新消费浪潮下的行业迭代升级趋势,更加注意在品质提升、品牌定位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发力,提升差异化竞争力,这样才能更有底气直面国外巨头品牌的挑战与竞争。面对竞争与挑战,整个饮料行业都在积极思变。而唐彬森领导的元气森林凭借无糖气泡水快速打开国内气泡水市场赛道,以“新人”的姿态在国内饮料市场泛起了不少水花。唐彬森的话,可以看作是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而除了这种思考以外,唐彬森还阐释了元气森林能够有信心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原因——那就是用“互联网精神”真正把消费产品做好,对用户好,就一定会有回报。


那么,“互联网精神”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互联网创业者的底层信仰又是怎样的呢?唐彬森试图用两个故事向大家解释。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互联网创业成功者,唐彬森深谙全球互联网企业成功之道。“Google从推出免费大容量Gmail被质疑,到后来拥有15亿用户,成为Google最成功的商业产品之一。”是唐彬森试图让外界理解“互联网精神”而讲的第一个典范故事。而关于元气森林眼中的互联网精神,唐彬森给出的答案是一个价值超过500万的故事进行诠释。在元气森林内部,曾经花了500万研发生产出一批产品,但因内部觉得口感体验并未达到预期,进而又花了一笔费用直接全部销毁。这种近乎疯狂的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苛求正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之一。


除了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在唐彬森看来,“互联网精神”的另一核心思想是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唐彬森说,中国的消费产业,没有足够的人才密度无法做出好产品。而这也正是目前中国消费产业的普遍面临的短板。以食品行业为例,中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起步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本世纪初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但其发展速度、发展模式、技术转移的能力,以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水平,还不能适应中国规模庞大、水平不一、技术和装备落后的食品产业。人才短板也直接决定了如今食品行业创新匮乏的局面。


唐彬森说,人才是互联网企业的底层动力,如今也是元气森林的底层动力。在元气森林,对人才的管理与传统食品消费品牌不同,采用与互联网同样的员工利益共享模式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元气森林业绩同比增长约270%,是去年最受关注的、增势最快的新消费品牌之一 。如果没有“互联网精神”中对人才的重视,今天的元气森林显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与巨头角力。


归纳起来,“互联网精神”就是产品为王和以人为本,这些不仅仅只是互联网公司专属的方法论,是元气森林将其应用到快消行业的实践、落地。以“互联网精神”倒逼产业变革。 本质上,消费产业出现元气森林是技术快速发展后对传统产业的反哺,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互联网精神”的两层含义上精进打磨,相信中国的消费产业会有可能迈向新的高度、更大的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元气   森林   企业   气泡   中国   底层   创始人   言论   秘密   精神   动力   产业   品牌   故事   人才   时尚   行业   产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