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现在的风气确实很不正常,不管是商家还是自媒体,非常喜欢逮着一个稀奇古怪的古代词汇就开始正儿八经地在网上“科普”。这些历史名词要越生僻越好,越拗口越好,最好是看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的那种。

比如说最近突然冒出来的到处流行的所谓“垂领”,就是一个很莫名其妙的名词概念。网上随便搜索,“垂领”与唐代是深度捆绑,而且明确地使用“复原”字样,意思就是说唐代的这种款式的领型,就是叫“垂领”。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今天商家和自媒体直接使用“垂领”这个名词概念是否合适?特别是直接使用“唐垂领背子”“唐代垂领衫”?考察网络所用“垂领”这个服饰名词,出自日本正仓院藏品的标注,也就是日本人的称呼。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半臂は丈の短い衣服で、短い袖と裾飾りの襴〈らん〉を備えるのが通例であるが、本品は襴が欠失している。襟は右衽〈うじん〉、垂領〈たりくび〉である。半臂は、楽装束として錦で作られたものが多いが、本品は麻布製の簡素なつくりである。”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呉楽の中の太孤児という役が着用した麻布製の衫。袍の下に着る下着で、本品は子供用のため小さなつくりである。袖が短く、垂領の襟に白絁が付く。”

(感谢东岛主人提供正仓院的官网地址)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根据正仓院的标注,“垂领”的平假名是“たりくび”,根据辞书,是日本古代衣服的名词。再查询道客巴巴上的《着物の歴史と移り変わり》,其中标注为: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话说日本人的文物标注似乎也不怎么靠谱)

那么日本人的垂领(たりくび)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有何渊源?恕我才疏学浅,查阅中国古代典籍文献,“垂领”指“头发垂落领上”,没有服饰名词的用法。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查阅知网,“垂领”仅用于佛教塑像披的袈裟,而且是现代学者的描述性用法,不是典籍的专用名词。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查阅《中国古代服饰辞典》,也没有收录“垂领”这个词。

在没有考据和考证日本人为什么这样命名之前,我们的商家和科普自媒体大规模地在“汉服”旗号下宣传推广这个名称,尤其是与“唐代”、“唐制”紧密结合是否合适?我们今天是在宣传推广中国文化,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日本名词概念是否恰当?我不反对使用看起来很装逼的名词,但是用之前是否要讲点严谨考据啊?

我记得网上所谓的形制党,对待多绕曲裾时,连出土的俑衣都不认,怎么对上日本的名词,就立马拿来使用、毫不考据了?说好的考据呢?说好的存疑呢?

个人认为,如果非要用“垂领”这个名称,要么提供唐代的典籍文献、要么提供文物证明、要么必须考据日本人命名的渊源和依据是否来自唐代。如果拿不出文献,也拿不出文物,个人建议不要在“汉服”的旗号下使用“垂领”这个词,更不要跟唐代、复原等概念直接关联。


目前汉服从业者弥漫着一种浮躁的心态,为了急于表示自己的“专业”“资深”水平,逮着一个生僻概念、历史名词就可劲儿地乱作。不看典籍,没有沉淀,但是又要用“考据”来充当门面,只能心浮气躁地在网上抓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词来使劲折腾,通过一些似是而非的名词解释来塑造圈层壁垒。

这不是一次两次了。比如“破裙”,又是一个以讹传讹、对文献不求甚解后张冠李戴的词,“破裙”一词从古至今都是指破旧、粗陋的裙子,它有且只有这一个意思,它既不是间色裙,也不是为了炫富而出现的豪奢之物。而且,“破裙”一词是带有贬义的,我们不应该将它用于称呼某件汉服上面。

但是商家和自媒体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乱用这个词汇。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实在不明白,这些商家和自媒体,为什么就不看历史文献呢?为什么就不看典籍原文呢?就在这里瞎科普。

唐朝窦梁宾的《喜卢郎及第》:“晓妆初罢眼初瞤,小玉惊人踏破裙”。

宋代戴复古的《罗敷词》:“举头桑枝挂鬓唇,转身桑枝勾破裙。”

蒙元时期的僧人写的《了堂惟一禅师语录》中《懷古十首寄大宗西堂》:“芭蕉庵中泉大道,禪子來參無異談。直示汾州奇特事,解懷抖擻破裙衫。”

满清时期的浦琳写的《清风闸》写道:“五爷进房,四面一张,没有东西,心生一计,拿了一条破裙子,将马盖一包夹着,……”王二娘称了二两银子把皮五爷,不放心,要打开来看看,觉得臭烘烘的。开来,原来是一个大马盖!”

请问这些商家和自媒体,你们天天骂自己家服饰是“破烂裙子”,安利消费者穿“破烂裙子”是啥心理?自己不看历史文献,不追溯原文,不讲文化就开始乱科普,请不要打着“汉服”的旗号,好吗?

,在汉服体系里面,往往指的是一种剪裁方式,意思就是将一整幅布破开、一分为二。文献上有“六破”、“七破”、“十二破”等写法,没有单独称之为“破裙”的!请不要乱用历史名词。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貉袖”。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这位抖音上的朋友,自称穿的是“貉袖”,希望商家们多出一些小众款式。额……我只能说,她可能只是从哪里看到了“貉袖”这个名词,但是历史文献,好像她没有看。

《陔余丛考》:“又曾三异《同话录》有“貉袖一条”云:近岁衣制有一种,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帛为之,仍用夹里,名曰貉袖。起于御马院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以其便于控驭也。”《说郛》:“近嵗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里或其中用绵者以紫皂縁之名曰貉袖闻之起于御马院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

从文献上,简单地说,就是短衣半袖对襟,而且短到不过腰的地步。最关键是用非常厚的衣料做的夹里絮棉的厚衣服!可以理解为冬天穿的袄子。

《乾淳岁时记》写得很清楚,是元宵节,冬天的衣物:“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貉袖项帕。”

日本的“たりくび”怎么成了所谓“唐制”的“垂领”了?

这篇诗文写得更清楚了,是苦寒之地的衣物,跟狐裘一类的厚厚衣服。貉袖一般是用来骑马御寒穿的。

但是抖音上这位网友,却是做的轻薄的单层上衣……而且里面搭配的抹胸加长裙……这个跟貉袖风马牛不相及,就算是宋代,宋代的人也不这样穿啊。

之所以这种乱用历史专用名词让人不满在于,不仅名词概念错误、搭配错误,而且还用“宋制汉服”的tag,就是错得很离谱,错得让人无从吐槽。


实在是受不了现在网上的一些乱象,只求这些商家和自媒体,能够好好地看看历史典籍,再不济去看看学术论文,如果啥也不想看,那就直接文字描述你的衣服的样子,直就是直、圆就是圆,老老实实地描述清楚你的衣服长啥样。不要整天在微博上抓住一两个奇奇怪怪的的生僻名词,就拿来显摆,不要总是试图把你的衣服跟古代历史名词强行联系起来,然后再套一个“复原”的滤镜,自欺欺人。

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

作者:现代汉服

编辑:小紫

美工:歆澄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日本   后襟   桑枝   生僻   历史文献   典籍   日本人   唐代   名词   文献   衣服   概念   商家   媒体   时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