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在后疫情时代的院线寒冬里,《指环王》三部曲正式决定重映了。目前,国内的各大院线已经可以观看前两部《护戒使者》与《双塔奇兵》的4K修复版本。


对于英语世界的读者和观众来讲,《指环王》三部曲和它们的作者约翰·R·R·托尔金,就相当于我们眼中的“射雕三部曲”和金庸老爷子。


如果把“史诗”作为类型片的一种,那么将来书写电影史的时候,《指环王》与导演彼得杰克逊必然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史诗的崛起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看到的《指环王》电影版三部曲分别上映于2001~2003年,而书籍版则刊行于1954~1955年。


但实际上,对《指环王》电影版的改编之路,从1957年就开始了。


彼时,文学界经纪人阿克曼找到了托尔金。


据相关人士回忆,因为《指环王》系列的宏大背景与魔幻奇观,被某些人称为“绝不可能成功改编”的小说。


托尔金老爷子自然也不希望糟糕的改编毁掉自己的作品,所以他和出版商A&U定下的策略是“艺术,或者钞票,必取其一”。


阿克曼也深知改编难度,因此,他计划将《指环王》改编为夹杂真人演员的动画电影,并随身带了一些美术概念图,试图说服托老接受改编的想法。


托老对概念图相当满意,但并没有当场拍板,而是请阿克曼先行尝试。


时候证明,阿克曼终究还是低估了这事儿的难度。1959年,阿克曼最终选择了终止改编项目。


不过这次失败的尝试,倒是为彼得杰克逊版《指环王》留下了一笔遗产:电影版的容量必须分为三段,若非如此,绝不足以令观众耐心看完。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托尔金老爷子)


1967年,制片人盖夫曼又找上托老,想要说服他将改编权托付给联美(United Artist),导演则是当时风头正劲的约翰保曼。


通过漫长的谈判,托老终于松口了。然而,保曼竟然试图只用一部电影就讲完整个《指环王》的故事,这让项目的预算预期出了相当大的问题——期望用单部电影的预算拍完《指环王》是不可能的。


最终,保曼版也因预算远高预期而失败,这次尝试的遗产是一份极其复杂、厚达数十页的合同,合同内容简单概括就是,“《指环王》系列的永久改编权”——也就是说这个改编权终于被证券化了,谁能拿到,谁就有权拍。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卓别林等四位演员为摆脱大电影厂束缚而创立的联美公司,今日已被米高梅收购)


后来,随着托尔金的故去,以及公司们的一系列转让、收购、重组等等,《指环王》的改编权也几经辗转,沉寂了近二十多年。


其间,倒也间或有一些改编作品面世,有一些也取得了还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但都算是不大不小的商业流水线作品,人们始终没有真真正正的感受到那个瑰丽的中土世界。


——直到九十年代末,《指环王》遇到了彼得杰克逊。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年轻时有点帅,发福后有些神似库布里克)


彼得杰克逊的前半部分电影生涯几乎像是专门为拍摄《指环王》准备的,但他和《指环王》的相遇却充满一系列巧合。


彼得杰克逊本是拍低成本恐怖片出身,似乎和《指环王》这种魔幻巨著并不相干。但是,低成本电影生涯却培养了他对预算的敏感,这对于《指环王》的拍摄是相当有利的。


并且,彼得杰克逊在1993年创建了维塔特效公司,这间公司是计算机合成画面(CG)的技术先驱者之一——显而易见,要想呈现一个剑与魔法的异界,CG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最重要的是——彼得杰克逊自己打小就是托尔金的书迷,对于原著的理解更胜常人。


1996年,维塔特效公司参与制作的一系列电影大获成功,在业界具有了相当的口碑;而彼得杰克逊亦声名鹊起,在业界变得炙手可热。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业界前所未见的巨型特效项目,和这个业界最炙手可热的特效公司,以及这间公司背后的导演老板,互相选择了彼此。


中土世界的画卷终于在银幕上展开了。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多少人曾因这一幕在影院里惊呼或者落泪?)


史诗的没落


现在我们可以将时间拨回当下了。


《指环王》重映,对当年没条件去电影院的影迷们来说,无异于一场盛大的节日。


但是院线面对的当然不只有以前的影迷,还有慕名而来的普通观众。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尽管已上映的《护戒使者》与《双塔奇兵》的整体评价仍然可称好评如潮,但首周票房却都不算太高,甚至不断有质疑声穿出:


“徒有虚名。”

“节奏太拖沓了。”

“剧情老套。”

“掏钱看电影,拍都没拍完。”


还有不少的一星。


首先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一部影片的时代。


道理很简单: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喜欢《指环王》的理由很好找:经典原著,特效华丽,史诗般的宏大叙事,等等等等……


相比之下,这样一部在当年有口皆碑的影片,在今日却获得了差评,若是细究其中的原因,或许能给我们更大的启发。


并且细细想来,一些差评不无道理。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首先是特效落后。


没错,是“落后”,而非“超前”。


《指环王》在当年的确有无与伦比的特效水准,可特效其实是极其依赖于计算机水平的。


在这二十年中,计算机图形学的水平显然产生了飞跃式的进步。


如今万物上云,任何一个动画专业的普通学生,只需要花费几块钱,就可以用渲染农场进行重型项目的渲染。


而当年,可没有成熟的3D摄影和渲染技术,甚至都没有XP系统!


2010年《阿凡达》的特效在今天尚且不算惊艳,2001年的《指环王》呢?


只能说,能拍出来就不错了,当年为了凸显特效而特意添加的部分镜头,现在却成了暴露缺点的放大镜。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据说当年拍摄这一幕时,考虑到预算原因,使用了错位法拍摄。放在今天,可能就是动作捕捉+CG来制作了。)


剧情老套也不无道理——因为这的确改编自一部1955年的正统王道派奇幻小说,托尔金老爷子甚至自己坦言,它本来是自己讲的睡前故事。


哪怕在2001年,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有些老套。


但老套并不代表不好,另一种程度上,它也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更何况,弗罗多试图占有魔戒的情节,萨鲁曼堕落的情节,都具有相当的深度。


甚至于,即便单纯把剧情视为对中土世界的侧面描述,《指环王》亦是不可错过的佳作。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应当毁去魔戒的护戒使者却想占有魔戒,即是剧情的反转,也有令人反思的深度)


比较令人感兴趣(同时带点无语)的批评是说它叙事拖沓冗长。


《指环王》的确不是叙事节奏跌宕的爽片,但恐怕和冗长没什么关系。


我个人更觉得它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虽然娓娓道来,但时时可看、处处可看,看完一抬头,恍然发现它成了一部浩荡磅礴的史诗。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剧情只是一段故事而已,让人想去冒险的中土世界不香吗?)


至于说影片没头没尾的指责,可以理解,但……不敢苟同——因为人家确实就是有承接关系的三部曲,现在第三部《王者无敌》都没上映呢!


二十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了中土世界

(啥“2004”年啊,就等你啦!)


总之,《指环王》三部曲,在今天仍然是拥有极高鉴赏价值的影片;回归院线重映,也是影迷的一大幸事。


虽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王者无敌》还没上映,但我相信,那天一定是一次“ROTK”(Return of the Kings.)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中土   魔戒   彼得   杰克逊   老爷子   老套   史诗   指环王   预算   特效   年后   当年   剧情   故事   时尚   电影   世界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